黄峥强
- 作品数:29 被引量:238H指数:9
- 供职机构: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福建省2011-2013年水痘流行特征及免疫关联性研究被引量:31
- 2015年
- 目的分析2011—2013年福建省水痘的流行特征及免疫相关性。方法借助网络直报系统数据库,分析福建省水痘的流行特征及免疫关联性。结果2011—2013年报告水痘发病25322例,死亡2例,平均发病率为22.76/10万,死亡率为0.053/10万,病死率为0.08‰;宁德地区的发病率最高(47.32/10万)(F=62.45,P〈0.05);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分别为5~6月和11~次年1月,且后一个高峰较高;年龄小于15岁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职业以学生为主,存在发病年龄后移的现象。报告聚集性疫情48起,平均罹患率为22.6‰,发生场所以小学为主,厦门的威胁严重性最高,其次为宁德和龙岩(F=6.10,P〈0.05),事件持续时间长,为30.5d(22-44.75d)。全省共报告水痘疫苗接种1383404剂次,平均水痘疫苗接种标化比为1.075,疫苗覆盖率为1.22%,宁德接种剂次、水痘疫苗接种标化比和疫苗覆盖率均最低(X^2=39518,P〈0.01),福建省水痘疫苗接种比与报告发病率呈负相关关系(R^2=0.324,P〈0.05)。结论福建省水痘疫情所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不容忽视,且免疫水平低,提倡加强水痘疫情的监测及两针剂的疫苗覆盖水平。
- 叶雯婧章灿明陈彩粼黄峥强张莹珍欧剑鸣洪荣涛
- 关键词:水痘水痘疫苗
- 2011—2022年福建省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流行特征及时间聚集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 分析2011—2022年福建省登革热输入病例的时空特点、输入来源特征及流行规律,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1—2022年福建省输入性登革热个案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病例的输入来源、时间聚集性及疾病的三间分布等流行特征。发病与诊断时间间隔的比较采用非参数H检验,时间聚集性分析采用动态窗口时间扫描统计量分析。结果 2011—2022年福建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 387例,各地市均有输入性病例共1 146例,境内输入57例,1 089例境外输入病例来源于28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为东南亚;男女性别比为3.36∶1,发病以18~<60岁为主1 036例(95.13%);职业分布前三位的为家务及待业311例(28.56%)、农民214例(19.65%)和商业服务人员213例(19.56%);6—10月为主要时间聚集段,对数似然比(log-likelihood ratio,LLR)为163.1,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为3.09 (P=0.001)。355例为入境前发病,615例为入境后发病。发病与诊断时间间隔平均为4.83 d,在发病的病毒血症期(发病5 d)内。结论 福建省常年存在登革热输入风险,且易引起本土暴发流行,应采取更加科学的防控措施控制登革热的输入与本地流行。
- 詹美蓉蔡少健黄峥强谢忠杭陈武欧剑鸣
- 关键词:登革热输入性
- 2004~2012年福建省食物中毒事件分析被引量:11
- 2014年
- 目的了解福建省2004~2012年食物中毒事件的特征。方法对福建省2004~2012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福建省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福建省2004~2012年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121起,其中达级事件77起,苗头事件44起。波及33 426人,罹患3 015人,死亡47人。食物中毒的发生主要发生在9月份(28.09%);共9市53县(区、市)报告了食物中毒事件,占福建省县(区、市)的60.92%。动植物性因素是食物中毒事件最主要致病因素(32.23%),也是最主要致死因素(76.60%)。毒蘑菇导致的食物中毒是动植物性因素最主要致死因素(58.33%),同时也是所有食物中毒事件的最主要死因(43.75%)。副溶血性弧菌导致的食物中毒是微生物因素最主要病因(45.94%)。结论福建省2004~2012年食物中毒事件9月为高发季节征;毒蘑菇导致的食物中毒是动植物性因素最主要致死因素,同时也是所有食物中毒事件的最主要死因。微生物引起食物中毒事件中最主要的病原病因是副溶血性弧菌。
- 吴生根许志斌刘佳佳洪荣涛欧剑鸣陈武蔡少健黄峥强
- 关键词:食物中毒
- 福建省2013-2014年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分析福建省2013年1月-2014年6月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结果,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好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收集福建省2013年1月-2014年6月所有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数据,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福建省2013年1月-2014年6月报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134例,其中明确诊断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者20例。病例报告有明显高峰与地区聚集性,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高峰和地区分布高度一致。不明原因肺炎发病-诊断的时间间隔为1-34d,中位数为6d,医疗机构诊断符合率为66.42%(89/134),明确病原学诊断率为41.79%(56/134)。结论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发现有重要作用,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建议进一步规范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诊断和报告,同时与流感样病例监测系统相结合,以更好地实现监测目的。
- 章灿明欧剑鸣叶雯婧陈彩粼吴生根黄峥强张莹珍洪荣涛
- 关键词:不明原因肺炎
- 2009—2022年福建省手足口病变化趋势及时空聚集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福建省2009—2022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时空聚集性及变化趋势。方法2009—2022年福建省手足口病发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监测报告管理系统,运用描述流行病学、Joinpoint回归、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对福建省手足口病进行分析。结果福建省2009—2022年共报告手足口病92736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72.15/10万,重症率为0.62/10万,死亡率为0.018/10万,病死率为10.68/10万,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重症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均呈先升后降趋势。手足口病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每年有2个发病高峰,主高峰在每年的5—6月份,次高峰在9—11月份。重点人群为<5岁组儿童,占全部病例的91.33%。实验室确诊40637例,占全部确诊病例的4.38%,其中肠道病毒A71型(EV-A71)阳性占28.93%(11756/40637),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阳性占20.38%(8280/40637),其他肠道病毒阳性占50.69%(20601/40637)。福建省手足口病存在时空聚集性(Moran's I值=0.15~0.56,P<0.05),时空扫描共探测到3个聚集区,1个主要聚集区及2个次要聚集区。结论福建省2009—2022年手足口病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疫情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疫情防控重点应以地市为单位,加强对重点人群及在疫情高峰来临之前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 詹美蓉谢忠杭蔡少健黄峥强陈武欧剑鸣
- 关键词:手足口病
- 2010~2017年福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分析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了解福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福建省2010~201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和事件特征分析。结果8年监测报告937起事件,波及1505747人,罹患21592例,死亡91例。报告事件最多的为福州、漳州、厦门,三者占53.04%;最多年度为2017,最少年度为2011年,相差约3倍多;每年的5、12月为年度两个高峰,占30.20%;传染病类占89.22%,前5位病种为水痘、流感、手足口病、H7N9流感和流行性腮腺炎;未达级事件占64.25%,教育场所占63.71%。结论2010~2017年福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呈阶段性增加,以传染病类、未达级事件及教育场所为主。
- 陈武黄峥强吴生根蔡少键欧剑鸣
-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福建省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了解福建省2008~2012年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特征及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降低手足口病的病死率。方法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8~2012年手足口病死亡病例报告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以2012年报告的21例死亡病例为病例组,随机从当年报告的637例住院重症病例中选择42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2004~2012年福建省共报告77例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其中实验室诊断69例,临床诊断病例8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的病原体100%为EV 71。死亡病例分布在全省的41个县(区、市),占全省46.59%。男性病死率为32.42/10万,女性病死率为31.32/10万。性别之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P〈0.05)。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是病例的实验室结果(OR=10.017,95%CI=1.940~51.711)是死亡病例的危险因素。结论病例的实验室结果对预测病例是否死亡非常重要,手足口病住院重症病例应尽快采集相关标本进行检测鉴别病原体。
- 吴生根许志斌洪荣涛欧剑鸣翁育伟章灿明谢忠杭蔡少健黄峥强陈武
-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例对照
- 福建省新冠奥密克戎BA.2和BA.5.2亚型毒株引发的本土疫情传播动力学分析及防控效果评估
- 2023年
- 目的评价福建省2022年BA.2和BA.5.2毒株引发的本土疫情的防控措施迭代优化的科学性及防控效果,为应对未来新发或再发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传染病动力学理论,收集福建省2022年3月由BA.2亚型和2022年10月由BA.5.2亚型毒株引发的本土疫情的相关信息,建构带有潜伏期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新冠病毒感染的SEIAR(susceptible-exposed-infectious-asymptomatic-removed,SEIAR)模型,分析2起本土疫情的传播动力学特征,并评估防控效果。结果BA.2疫情的潜伏期为3 d(1~9 d),代间距为3 d(1~5 d),起始R t为3.0(95%CI:2.7~3.3),发病3170例;BA.5.2疫情的潜伏期为2 d(1~6 d),代间距为1 d(0~2 d),起始R t为1.9(95%CI:1.7~2.1),发病1540例;模型拟合BA.2和BA.5.2疫情的预测和实际发病数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χ_(BA.2)^(2)=31.53、χ_(BA.5.2)^(2)=27.88,P>0.05);如未启动应急响应,BA.2疫情将于4月7日达到高峰,估计峰值638035例;而BA.5.2疫情将于11月14日达到高峰,估计峰值685940例;BA.2疫情如提早发现1个潜伏期,规模将下降25.73%,提早2个潜伏期,将下降79.56%,推迟1个潜伏期,扩大13.72%;BA.5.2疫情如提早发现1个潜伏期,规模将下降35.04%,提早2个潜伏期,将下降92.47%,推迟1个潜伏期,扩大19.75%。结论2起本土疫情处置的指导思想和防控措施优化迭代,落实“四早”措施可有效降低疫情规模,且时机越早,控制成效越明显,这为防控新发或再发呼吸道传染病积累宝贵经验。
- 叶雯婧吴生根詹美蓉黄峥强蔡少健陈武欧剑鸣黄杰锋陈田木邓艳琴郑奎城
- “一带一路”沿线区域重点传染病流行现状与输入风险的应对措施
- 2022年
- 目的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传染病流行现状,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面临的重点传染病输入风险及应对措施。方法将“一带一路”沿线149个国家划分为6个区域,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公共数据,采取描述性分析方法,比较不同区域的传染病流行情况,结合死因顺位前5位传染病的流行现状,分析我国面临的重点传染病输入风险。结果“一带一路”区域传染病发病率、病死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下呼吸道感染、腹泻、HIV/AIDS、结核、疟疾是重点传染病,非洲区域的传染病风险最大。结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重点传染病的输入风险增加,因此,我国应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重点传染病的防范,完善共商共建机制,强化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区域重点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和卫生应急处置协调机制,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信息沟通与共享。
- 詹美蓉蔡少健黄峥强谢忠杭齐孝旗陈武欧剑鸣洪荣涛
- 关键词:重点传染病
- 福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及处置效果评价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了解福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件)特征、评价处置效果,为防控工作及事件管理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福建省2010-2017年突发事件特征,用8个指标、以TOPSIS法和RSR法综合评价8个年度的处置效果。结果 8年监测报告事件937起,波及1 505 747人,罹患21 592例,死亡91例,罹患率14.34‰;报告事件较多者为福州、漳州和厦门,最少为2011年、最多为2017年;5月、12月为年度高峰(30.2%);传染病类占89.2%,未达级事件占64.3%,教育场所占63.7%;监测时效P50为137.8 h、报告时效P50为1.7 h、控制时效P50为7 d、结案时效P50为1.2周,完整率为92.9%、准确率为60.6%、个案关联率为76.2%;综合评估处置效果2010和2013年为"好"。结论福建省突发事件报告数8年来呈增加趋势,以传染病类、未达级事件及教育场所为主,完整率有所提升。
- 陈武黄峥强吴生根蔡少键洪荣涛欧剑鸣郑奎城
-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TOPSIS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