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3篇造影
  • 3篇造影术
  • 3篇256层螺旋...
  • 2篇动脉成像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桥
  • 2篇血管
  • 2篇血管造影
  • 2篇血管造影术
  • 2篇主动脉
  • 2篇肌桥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X线
  • 1篇动脉造影
  • 1篇动脉造影术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对比剂
  • 1篇对比剂剂量

机构

  • 5篇河北联合大学...
  • 1篇唐山市第九医...

作者

  • 5篇齐志
  • 4篇赵鹤亮
  • 4篇张惠英
  • 3篇宫凤玲
  • 3篇赵新斌
  • 2篇孙淑娟
  • 2篇刘志兰
  • 1篇陈伟彬
  • 1篇李盖
  • 1篇于鹏
  • 1篇杨冬生
  • 1篇傅昱
  • 1篇孟昊天

传媒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多针经皮穿刺治疗肝癌临床观察
2011年
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现在公认的治疗原则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放疗、化疗及生物免疫治疗,即便是复发及转移的肝癌占位及结节仍需这些治疗。本研究为经皮穿刺癌肿内直接注射化疗药表柔比星治疗肝癌的临床观察,
徐创明宫凤玲赵鹤亮齐志
关键词:肝癌
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载心肌桥冠状动脉形态的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运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研究载心肌桥(MB)冠状动脉形态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85处经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为MB-壁冠状动脉(MCA)的影像资料,观察载MB冠状动脉全程走行。结果不完全肌桥与完全肌桥冠状动脉形态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A邻近血管迂曲成角组与正常组相比MB长度、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完全肌桥较不完全肌桥MCA邻近血管更易迂曲成角,而载MB冠状动脉形态变化与MB长度、桥前段冠脉粥样硬化无明显相关性。
赵新斌杨冬生赵鹤亮张惠英齐志
关键词:冠状血管造影术心肌桥壁冠状动脉
256层螺旋CT在外伤性胸主动脉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初步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外伤性胸主动脉损伤(ATAI)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ATAI患者行胸腹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并利用原始数据在工作站进行重建处理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8例ATAI患者中,降主动脉破裂2例,主动脉峡部局限性夹层3例,主动脉壁内血肿3例。256层螺旋CT能够清晰显示病变血管征象及解剖关系,如破口的位置、内膜片、真假腔及病变累及的范围等。结论256层螺旋CT可以进行快速大范围血管成像,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受检血管,精确显示ATAI的各种征象,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张惠英陈伟彬宫凤玲赵新斌孙淑娟刘志兰齐志
关键词:胸主动脉主动脉夹层X线计算机
256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中不同触发监测点对对比剂剂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中不同触发监测点对对比剂剂量的影响。方法将接受主动脉CTA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对比剂为碘佛醇(350 mgI/ml),注射速度为4.0 ml/s。A组监测点在主动脉弓降部,对比剂剂量为70 ml;B组监测点在肺动脉主干,对比剂剂量为55 ml。测定主动脉增强后平均CT值,统计分析两种监测点下的主动脉增强后平均CT值和图像质量。结果 40例均触发成功;A、B组主动脉增强后平均CT值分别为(267.4±21.6)HU、(257.7±27.0)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P=0.22)。A组20例图像质量均为优;B组19例图像质量为优,1例为良;两组满足诊断率均达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以肺动脉主干为触发监测点行256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是可行的,可降低对比剂剂量,优越性明显。
宫凤玲于鹏张惠英李盖赵鹤亮孙淑娟刘志兰齐志孟昊天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对比剂
不完全与完全心肌桥对冠状动脉形态及粥样硬化影响的iCT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比分析不完全与完全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对冠状动脉形态及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为MB-壁冠状动脉(mural cor-onary artery,MCA)的16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根据MB形态将其分为不完全与完全MB,分别比较两组在MCA、桥前段、桥后段与整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以及MCA邻近血管成角出现率的差异。比较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无粥样硬化组及MCA邻近血管成角组与正常组MB长度的差异。结果不完全MB组MCA、桥前段、桥后段及整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分别为0、29.35%、8.69%、38.04%,MCA邻近血管成角出现率为21.74%;完全MB组MCA、桥前段、桥后段及整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分别为0、60.29%、7.35%、67.64%,MCA邻近血管成角出现率为69.12%。两组桥前段(χ2=15.323,P=0.000)、整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χ2=13.709,P=0.000)及MCA邻近血管成角出现率(χ2=36.06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MCA及桥后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4,P=0.759)。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无粥样硬化组MB长度分别为(11.75±5.49)mm、(11.22±4.7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6,P=0.511)。MCA邻近血管成角组与正常组MB长度分别为(11.76±5.53)mm、(12.17±4.8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7,P=0.620)。结论与不完全MB相比,完全MB更易诱发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更易使MCA邻近血管迂曲成角,但MB形态对MCA及桥后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影响不明显,从而导致整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增加。而MB长度则与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冠状动脉形态无明显相关性。
赵新斌赵鹤亮傅昱张惠英齐志
关键词:心肌桥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造影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