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龚悌

作品数:24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荆州市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细胞
  • 9篇病理
  • 6篇临床病理
  • 5篇临床病理分析
  • 5篇病理分析
  • 4篇血吸虫
  • 4篇血吸虫病
  • 4篇肿瘤
  • 4篇吸虫
  • 4篇吸虫病
  • 4篇虫病
  • 3篇异位肝
  • 3篇乳腺
  • 3篇乳腺疾病
  • 3篇细胞瘤
  • 3篇鳞状
  • 3篇慢性
  • 3篇阔韧带
  • 3篇基因
  • 3篇间质

机构

  • 23篇荆州市第二人...
  • 13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湖北省卫生职...
  • 2篇长江大学
  • 2篇荆州市第一人...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长江大学附属...
  • 1篇荆州市中心医...

作者

  • 24篇龚悌
  • 20篇王虹
  • 17篇彭涛
  • 17篇朱华
  • 14篇宁浩勇
  • 5篇黄顺东
  • 4篇张燕翔
  • 3篇樊小明
  • 3篇张玲
  • 3篇高林
  • 3篇陈红梅
  • 3篇彭先高
  • 3篇费克香
  • 2篇李章
  • 2篇王华毅
  • 2篇王文英
  • 2篇涂献玉
  • 2篇熊昌清
  • 2篇李国伟
  • 2篇朱刚剑

传媒

  • 10篇职业与健康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新型炭材料
  • 1篇微循环学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中国民政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妇科...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1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1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2
  • 2篇2000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炭纤维细粉注入家兔大脑颞叶皮质的组织病理学和脑电图研究被引量:3
2000年
将炭纤维细粉注入家兔左侧大脑颞叶皮质内 ,动态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及脑电图 (EEG)改变。结果表明 ;注入后 1周~ 1 0 4周 ,未见实验组家兔有与炭纤维植入有关的明显的神经病学改变 ;注入后 1周~ 2周 ,实验组(EG)与对照组 (CG)的组织病理学和 EEG检查均显示轻度异常改变 ,二组间无明显差异 ;注入后 4周 ,EG与 CG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的损伤性改变 ,但 EEG检查仍可见较多慢波 (θ波 ) ,注入 8周后 ,EG与 CG的 EEG恢复正常。结论 :将炭纤维细粉注入家兔左侧大脑颞叶皮质后 ,表现出较好的组织相容性。
费克香王金武李国伟龚悌彭先高高林王虹
关键词:组织病理学脑电图
血吸虫病人肝癌细胞p53、p16蛋白的表达
黄顺东李艳吴国栋朱刚剑熊昌清龚悌曾令梅尹明红王文虎
近年的临床研究发现,伴有血吸虫病的乙肝或丙肝患者,肝功能更容易受损,也更容易发生肝癌,而且在肝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感染血吸虫引起的肝脏肉芽肿性炎症、纤维化是一个高危因素。在日本的Yamanashi地区,1978年就消灭...
关键词:
关键词:血吸虫病致癌机制肿瘤抑制基因
阔韧带支持-间质细胞瘤1例报告
2006年
龚悌朱华王虹彭涛宁浩勇
关键词:阔韧带肿瘤
炭纤维细粉植入小鼠颅内迁移及清除途径的研讨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炭纤维细粉在动物颅内的移动规律及被清除的途径。方法 :将炭纤维细粉注入小鼠左侧硬脑膜 (或蛛网膜 )下隙 (硬脑膜下隙组 ,SG ,n =65 )及左侧大脑颞叶皮质 (大脑皮质组 ,CG ,n =65 ) ,阶段处死小鼠 ,取小鼠头部 ,采用组织学方法动态观察。结果 :( 1 )注入后 1~ 32周 ,硬脑膜或蛛网膜内面和软脑膜表面 ,可见炭纤维沉积 ,注入后 42~ 78周 ,沉积的炭纤维逐渐减少 ,甚至见不到炭纤维。 ( 2 )CG术后 2周 ,炭纤维移动到脑组织的正常间隙 (细胞外液腔隙 ) ,注入后 4~ 8周 ,炭纤维沉积到左侧背侧海马周围间隙和左侧侧脑室腔面 ;注入后 1 2~ 78周 ,仅 1例标本可见极少量炭纤维沉积于左侧大脑颞叶的细胞外液间隙 ;注入后 62~ 78周 ,所有标本左侧大脑颞叶皮质均未见炭纤维沉积。 ( 3)炭纤维与脑组织接触的界面细胞生长良好。结论 :( 1 )注入颅内的炭纤维可能主要经淋巴途径即神经周围淋巴管 (血管周隙和细胞外液间隙 )及淋巴管前淋巴系统清除 ,不会污染脑组织。 ( 2 )炭纤维注入颅内显示出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费克香高林李国伟彭先高龚悌王虹张燕翔郭华雄赵洋陈廷煊
关键词:小鼠
HLXN基因产物人羧肽酶A抑制剂的表达与纯化
2006年
目的:表达并纯化HLXN编码蛋白latexin。方法:用IPTG诱导含重组质粒HLXN-pQE30的E.coli M15表达latexin蛋白;HiTrapTMChelating层析柱纯化基因工程his6-latexin蛋白;SDS-PAGE检测目的蛋白纯度和相对分子质量;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超滤液中蛋白浓度。结果:由HLXN表达产物制备和提纯得到了纯化his6-latexin蛋白;该蛋白的分子量为32kD;蛋白含量为2.67g/L。结论:HLXN编码蛋白latexin的成功表达与纯化为进一步研究探讨HLXN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与人类临床疾病的关系以及在临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涂献玉陈金中龚悌王文英余杨张燕翔
关键词:纯化
血吸虫病患者肝癌细胞p53、p16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血吸虫病合并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与p53、p16蛋白的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58例HCC患者分为两组:1组(HCC合并血吸虫病组)23例和2组(HCC不合并血吸虫病组)3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所有患者的p53、p16蛋白表达。结果: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在1组中和2组中分别为73.9%(17/23)和31.4%(11/3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p16蛋白阳性率在1组和2组中分别为34.8%(8/23)和28.6%(10/3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25,P>0.05)。p53蛋白及p16蛋白同时阳性仅7例,阳性率为12.1%(7/28);其中1组为13.0%(3/23),2组为11.4%(4/3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052,P>0.05)。结论:患有日本血吸虫的肝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中有较高的p53基因突变率,说明血吸虫感染对肝细胞癌组织细胞中p53突变蛋白的过量表达有促进作用;同时,血吸虫患者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细胞中p16肿瘤抑制基因-p16基因的丢失普遍。p16蛋白表达缺失,其与p53突变蛋白的过量表达同时存在,两者共同促进肿瘤的增长,可能是HCC恶性增殖的原因之一。
黄顺东李艳朱刚剑龚悌熊昌清
关键词:血吸虫病P53基因P16基因
食管鳞状细胞乳头状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龚悌王华毅朱华王虹彭涛宁浩勇
关键词:食管乳头状瘤临床病理
低聚原花青素对1型糖尿病小鼠血脂代谢和胰岛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低聚原花青素(OPC)对1型糖尿病(T1DM)小鼠血脂代谢和胰岛功能的影响及意义。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Z)小量多次腹腔注射制作T1DM小鼠模型;实验组分3个剂量每天灌胃OPC液,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则灌胃等容积蒸馏水。4周末酶法检测动物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查胰腺组织胰岛中胰岛素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OPC给药组症状改善;血清TC、TG和LDL-C明显降低(P<0.05,P<0.01);HDL-C有所增加,但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胰腺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胰岛中有多量淋巴细胞浸润,仅少量残留的胰岛细胞被染成棕色,胰岛素表达明显减少;OPC组胰岛中着色的胰岛细胞明显增多,胰岛素表达明显增加,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结论:OPC能够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脂含量,提高胰岛分泌功能,减轻由STZ诱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利于改善糖尿病症状和减少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涂献玉雷鸿斌郑鹏才王文英张道明张燕翔龚悌
关键词:低聚原花青素1型糖尿病血脂胰岛素
胃内分泌细胞检测在儿童慢性胃炎中的意义
2007年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儿童慢性胃炎胃内分泌细胞,探讨其在患病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以期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78例慢性胃炎患儿,先行胃镜检查,取活检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HE染色)与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轻型24例(30.8%),中型45例(57.7%),重型9例(11.5%);免疫组化检测胃内分泌细胞阳性率,胃炎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嗜络粒蛋白A(CgA)以中型的检出率最高(93.3%),轻型与重型较低,分别为41.7%与33.3%;激素细胞的阳性率与CgA一致,尤以胃泌素(GAST)、5-羟色胺(5-HT)与降钙素(CT)为著。结论小儿慢性胃炎临床病理学改变均为浅表性炎症;胃内分泌细胞阳性检出率与慢性胃炎的分型有关;检测胃内分泌细胞的阳性表达率对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朱华龚悌王虹彭涛
关键词:儿童慢性胃炎胃内分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
胃内分泌细胞变化与儿童慢性胃炎发病的关系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 探讨胃内分泌细胞变化对儿童罹患慢性胃炎的作用和影响。方法 对送检的胃镜活检材料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胃镜下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的患者人数最多。病理学检查见固有膜充血水肿,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甚至有淋巴滤泡形成;并参照悉尼分类法将78例儿童慢性胃炎分为轻、中、重三型,其中以中型患者人数最多(45例,50.70%)。免疫组化染色,各型患者可见5种胃内分泌细胞的阳性表达,且以中型患者为多,尤以降钙素、5-羟色胺、胃泌素3种细胞的阳性表达率显著(均≥62.22%,其中胃泌素细胞阳性表达率竟高达75.5%)。结论 儿童慢性胃炎的病理学改变为浅表性胃炎;胃内分泌细胞的变化与儿童慢性胃炎的发病存在相关性。
龚悌宁浩勇朱华王虹彭涛李章
关键词:慢性胃炎胃内分泌细胞儿童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