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又双

作品数:11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地域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经济管理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亚太经济
  • 2篇亚洲金融
  • 2篇亚洲金融危机
  • 2篇中国经济
  • 2篇日本经济
  • 2篇中日关系
  • 2篇祖国
  • 2篇祖国大陆
  • 2篇美国经济
  • 2篇金融
  • 2篇金融危机
  • 2篇经济增长
  • 1篇东盟国家
  • 1篇新经济
  • 1篇亚太经合组织
  • 1篇亚太经济合作
  • 1篇亚太营运中心
  • 1篇亚洲四小龙
  • 1篇伊拉克战争
  • 1篇伊拉克重建

机构

  • 9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广东商学院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11篇丁又双
  • 1篇刘芳

传媒

  • 2篇东北财经大学...
  • 2篇湖南商学院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哈尔滨学院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当代财经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财经问题研究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2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大陆与港台地区的经济互动被引量:2
1998年
在亚太经济的整体发展中,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包括澳门)、台湾在内的整个中国经济,从70年代末开始,由相互隔离的独立发展状况迅速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出现了中国大陆与港、台地区经济互联互动的格局。中国大陆借助于香港和台湾所拥有的资金、技术、市场、管理和人才...
丁又双
关键词:祖国大陆香港制造业中国大陆与香港亚太营运中心产业结构
亚洲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新格局
1999年
丁又双
关键词:亚洲金融危机日本经济美国经济日本政府全球经济经济增长
论亚太经济发展中的“华人经济区”
1996年
丁又双
关键词:亚太经济祖国大陆经贸关系中国经济台湾经济台商投资
新经济与传统经济被引量:1
2002年
新经济是在传统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离开传统产业和市场需求及资本制度的支持 ,新经济就成为无本之木。新经济的生命力就在于用它创造的新知识、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其效率倍增。新经济并不否定传统的经济规律 ,只是在传统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打上了新经济的烙印 ,显示出新经济的特征。
丁又双
关键词:新经济传统经济经济增长模式
中国经济后发优势分析被引量:5
2002年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享有后发优势 ,但是中国经济的后发优势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先发优势而言的 ,因而属于比较优势。另一方面 ,中国只有通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才能在事实上真正享有后发优势 ,进而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跨越式发展。
刘芳丁又双袁康
关键词:比较优势经济全球化跨越式发展技术进步
伊拉克战争与美国经济
2003年
伊拉克战争是美国为了扩大其在全球范围的权力份额而发动的一场战争 ,尽管如此 ,美国从伊拉克战争中谋取的客观经济利益也不在少数。伊拉克战争在实际上成为美国政府的一种变相的财政政策 ,成为一项重要的远期投资 ;伊拉克战争是国际社会各种力量的博弈 ,美国将成为伊拉克战后重建工作最大的受益者。伊拉克战争以有利于美国的结局收场 ,会对美国经济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美国经济复苏速度将有所加快。
丁又双
关键词:伊拉克战争石油伊拉克重建美国经济
日本经济衰退研究被引量:1
2002年
日本经济衰退是一种调整性衰退 ,它并未动摇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日本经济的增长潜力不可低估。渲染经济衰退是日本政府的一种策略 ,其目的是隐蔽日本经济实力 ,为日元进一步贬值作舆论准备。
丁又双
关键词:日本经济日元贬值
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中、美、日关系
1999年
本文试图从亚洲金融危机后的美、中、日三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力量消长;美日、中美、中日双边关系以及中、美、日三边关系等方面,探讨亚洲金融危机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转型与中、美、日三边关系的状况。
丁又双
关键词:亚洲金融危机中日关系美日关系政治大国
亚太经济合作中的日美矛盾
1996年
亚太经济合作中的日美矛盾丁又双1994年是冷战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其主要标志是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取得了重大进展,几乎覆盖西欧和北美两大区域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欧洲联盟(EU)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同时正式生效,日...
丁又双
关键词:亚太经济合作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东盟国家亚太经合组织产业转移
"对日关系新思维"论争述评被引量:1
2004年
文章对2002年底开始一直持续至今的有关对日关系新思维论争中的焦点和各方观点进行综述,梳理"中日关系之辩"的脉络,呼吁对日关系需要客观理性的新思维,提出建立中国在道义层面和现实层面的理想的对日关系。
丁又双
关键词:中日关系外交关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