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东升

作品数:194 被引量:4,665H指数:3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66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1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2篇农业科学
  • 1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经济管理
  • 7篇天文地球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化学工程
  • 2篇水利工程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46篇土壤
  • 40篇有机碳
  • 38篇土壤有机
  • 34篇土壤有机碳
  • 16篇降雨
  • 15篇土壤数据库
  • 14篇水稻
  • 14篇红壤
  • 13篇碳密度
  • 13篇土地利用
  • 13篇土壤侵蚀
  • 12篇有机碳密度
  • 12篇植被
  • 12篇土壤有机碳密...
  • 12篇旱地
  • 11篇水稻土
  • 11篇模拟降雨
  • 8篇亚热带
  • 8篇中国土壤
  • 7篇引黄

机构

  • 193篇中国科学院
  • 3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4篇中国科学院研...
  • 2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4篇南京农业大学
  • 7篇南京师范大学
  • 5篇安徽师范大学
  • 5篇江苏师范大学
  • 5篇瑞典农业大学
  • 4篇江苏省农林厅
  • 3篇南京林业大学
  • 3篇江苏省地质调...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青海师范大学
  • 3篇苏州市农业科...
  • 2篇滁州学院
  • 2篇淮海工学院
  • 2篇南京大学
  • 2篇全国农业技术...
  • 2篇闽江学院

作者

  • 194篇于东升
  • 165篇史学正
  • 62篇王洪杰
  • 47篇孙维侠
  • 36篇赵永存
  • 23篇张黎明
  • 16篇张海东
  • 15篇潘贤章
  • 14篇黄标
  • 11篇邢世和
  • 9篇徐胜祥
  • 8篇龚子同
  • 8篇王库
  • 8篇张忠启
  • 8篇董林林
  • 8篇王宁
  • 7篇林金石
  • 6篇刘付程
  • 6篇赵彦锋
  • 6篇潘剑君

传媒

  • 47篇土壤学报
  • 23篇土壤
  • 9篇水土保持学报
  • 7篇地理科学
  • 6篇生态学报
  • 6篇水土保持通报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 6篇生态环境学报
  • 5篇土壤通报
  • 5篇地理研究
  • 4篇地理学报
  • 4篇土壤侵蚀与水...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福建农林大学...
  • 3篇生态环境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环境科学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8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7篇2018
  • 4篇2017
  • 9篇2016
  • 5篇2015
  • 10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12篇2011
  • 6篇2010
  • 15篇2009
  • 13篇2008
  • 10篇2007
  • 10篇2006
  • 12篇2005
1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红壤典型区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构成及空间分异研究被引量:13
2015年
以江西省东乡县为研究区,基于土壤有机碳三库(活性、缓性和惰性碳库)一级动力学理论,通过22个土壤样品的实验室呼吸培养实验,计算了各土壤亚类的碳组分含量及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并借助全县229个采样点获得了东乡县的活性、缓性和惰性有机碳的空间分布图。分析结果表明,淹育、潴育、潜育型水稻土和红壤的活性碳含量分别为0.54、0.72、0.72和0.33 g/kg,分别占其总有机碳含量的2.78%、2.83%、2.91%和2.57%;缓性碳含量分别为7.57、9.79、12.34和4.72 g/kg,分别占总有机碳含量的41.09%、45.25%、46.24%和37.12%;惰性碳含量分别为10.36、11.22、13.49和7.67 g/kg,分别占总有机碳含量的60.31%、56.13%、51.92%和50.67%。在空间分布上,活性、缓性和惰性碳含量均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减少趋势。分析表明水稻土各亚类活性和缓性碳含量高于红壤,说明水稻土不仅是该地区固碳的主要类型,也是较大的潜在碳排放源。红壤的惰性碳尽管比例最高,但总有机碳含量较低,其土壤固碳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张忠启于东升潘剑君张海东史学正王宁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库土壤类型南方红壤丘陵区
结合土地利用与克里格插值的区域土壤有机碳空间表征方法被引量:5
2014年
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壤采样点准确预测土壤属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基于河北省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运用方差分析研究了使用土地利用和克里格插值来表征区域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是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的一个影响因子,可以直接使用土地利用来反映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但单一的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的反映能力还不是很高,而土地利用与普通克里格插值结合以后能显著地提高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异的解释水平。因此区域空间上可以将土地利用与普通克里格插值结合来表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
顾成军史学正于东升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壤有机碳克里格插值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量及与相关因子特征关系研究
<正>土壤有机碳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素的驱动和响应机制是研究区域土壤碳循环的基础。虽然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密度作了多次估算.有些还使用了相同的
于东升史学正王洪杰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库环境因素
文献传递
不同土层水稻土培养条件下有机碳矿化规律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以湖南省桃源县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有机碳三库一级动力学理论,从垂直变化角度研究水稻土总有机碳(Ct)、活性碳(Ca)、缓效性碳(Cs)、惰性碳(Cp)的含量及有机碳矿化特征的相关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总有机碳、活性碳、缓效性碳、惰性碳含量分别与土层深度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31、0.8516、0.8320、0.7734(P<0.01),土层越深活性碳占总有机碳比例越小,惰性碳占总有机碳比例越大。2按照CO2-C释放速率变化程度,将矿化曲线划分为快速矿化(平均约7.94 d)、缓慢矿化(平均约28 d)和平衡矿化三个阶段,其中快速矿化阶段主要为活性碳矿化。3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矿化比例等都随土层加深而减小,但30~60 cm土层有机碳总量大,其有机碳矿化总量的变化对1 m深有机碳矿化总量变化的影响大。4偏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有机碳矿化总量与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p H相关,即土壤性质影响有机碳矿化特征。由此得出,深层土壤有机碳也参与全球碳循环,并且全氮含量和p H会影响深层碳库成为碳源或是碳汇,在研究全球碳循环时应给予充分重视。
葛序娟潘剑君尹正宇邬建红周志文王恒钦于东升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碳库剖面
模拟降雨下土壤前期含水量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被引量:23
2008年
土壤前期含水量是导致土壤可蚀性动态变化一个重要因素。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我国亚热带地区的14种典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各试验小区上分别设定3种不同的土壤前期含水量水平,研究土壤前期含水量对不同土壤可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土壤类型在3种不同土壤前期含水量水平下土壤可蚀性K值都存在动态变化,但不同土壤类型其可蚀性K值随土壤前期含水量变化的变动幅度不同,同一土壤可蚀性K值在土壤前期含水量变化范围内最高和最低值之间最高相差达到16倍;不同土壤类型可蚀性K值随土壤前期含水量变化的变动趋势也不同,其中绝大多数土壤可蚀性K值随前期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而增大,根据土壤可蚀性K值的变动趋势可以分为三类,首先,9种土壤的可蚀性K值随前期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而增大;其次,4种土壤可蚀性K值随前期土壤含水量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趋势大致呈倒"U"型;第三,仅有1种土壤的可蚀性K值随土壤前期含水量的升高而减小。
刘振波史学正于东升王洪杰张向炎
关键词:土壤可蚀性人工模拟降雨
不同比例尺农田土壤碳库模拟的最佳栅格单元分辨率被引量:4
2014年
基于太湖地区1:50 000、1:1 000 000、1:14 000 000 三种比例尺土壤矢量图斑单元以及通过上述矢量图斑单元转换生成的不同分辨率的栅格单元,在1982年水稻土土壤有机碳库的基础上,利用DNDC (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 模型模拟了2000年水稻土表层 (0-20 cm) 土壤有机碳库,对比分析了不同分辨率栅格单元与3种比例尺矢量图斑单元的水稻土类型数量、面积、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以及有机碳密度的变化特征,并以矢量图斑单元获得的这4个指标结果为基准,用相对变异百分数 (VIV) 来判别基于三种比例尺DNDC模型模拟的最佳栅格单元分辨率。结果表明,在4个指标的│VIV│〈 1%前提下,基于1:50 000、1:1 000 000、1:14 000 000 三种比例尺的最佳栅格模拟单元分辨率分别为0.2 km × 0.2 km、2 km × 2 km、17 km × 17 km,既能保证模型模拟过程中的精度要求,又可以避免数据冗余,提高模拟效率。建立的土壤碳库模拟研究的比例尺与其最佳栅格单元分辨率对应转换关系,对区域土壤碳模拟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倪元龙于东升张黎明史学正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库DNDC模型水稻土
县域尺度下样点距离和土壤分类对农田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2021年
样点空间距离和土壤分类粒度是衡量土壤样点代表性和调查精度的重要指标。在江苏省常熟市稻麦轮作区考虑不同土壤分类粒度,按村、镇、县域3种空间尺度选择8个农田样区,每个农田样区选择4个相邻田块作为采样区,每个采样区按梅花状采集表层土壤混合样品,合计32个。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研究土壤细菌多样性在不同样点空间距离和土壤分类粒度下的变异性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细菌α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随土壤分类粒度和空间距离的减小而降低。细菌群落相异度随土壤分类粒度的减小有降低趋势,从田块到乡镇尺度随样点空间距离增大而显著性增加,但扩大到县域尺度增加微弱。两种尺度共同作用下,土壤细菌α多样性指数的变异系数和细菌群落相异度较单一尺度均有所降低,但乡镇尺度下样点土壤分类粒度减小后的α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与群落相异度较乡村尺度的减少更为明显。哑元相关分析表明,细菌群落相异度与空间距离尺度的相关性较土壤分类粒度更强,土壤理化性质和农田管理措施在空间尺度上变化是样区空间距离尺度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因此,农田土壤微生物调查,首先需考虑样点空间距离尺度,在乡镇以上尺度的样点调查还需考虑土壤分类粒度,土壤分类粒度越小,样点越具代表性。研究结果对县域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其调查样点布设具有积极参考价值。
周聪聪于东升陆晓松陈洋徐志超徐志超
关键词:土壤分类土壤细菌Α多样性Β多样性
土壤数据源和制图比例尺对旱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明确不同来源土壤剖面数据建立的大、中、小系列制图比例尺对旱地有机碳储量估算的影响对于全球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北部(简称"苏北地区")3.9×106多hm2旱地为例,系统分析了我国目前常用《县级土种志》、《地级市土种志》、《省级土种志》和《中国土种志》中记录的土壤剖面数据分别建立的1∶5万、1∶25万、1∶50万、1∶100万、1∶400万和1∶1 000万数据库对有机碳储量估算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数据最详细、记录有983个土壤剖面的《县级土种志》1∶5万尺度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相比,其他土壤数据源建立的不同制图尺度数据库相对偏差分别在1.94%~23.53%与0.02%~22.86%之间,T检验表明大多数制图尺度土壤数据库的估算结果与《县级土种志》1∶5万尺度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这说明在今后国家或区域尺度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中选择适宜的土壤数据源和制图尺度是非常重要的。
李晓迪王淑民张黎明于东升史学正李加加邢世和王光翔
关键词:数据源旱地土壤碳密度碳储量
基于地统计学和GIS的太湖典型地区土壤属性制图研究——以土壤全氮制图为例被引量:132
2004年
在地理信息系统 (GIS)支持下 ,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太湖典型地区耕层土壤全氮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分析 ,探讨了适用于研究区域土壤全氮制图的最佳邻域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块段克立格 (BlockKriging)法绘制了土壤全氮含量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 ,土壤全氮的空间变异性在 40km步长变化域上表现为明显的各向同性 ,超出这个范围 ,土壤全氮空间变异的各向异性明显增强 ,以 40km步长变化域上土壤全氮的空间结构特征作为Kriging插值依据有助于提高制图精度。制图结果表明 ,研究区域土壤全氮含量在江阴和宜兴两市境内普遍较高 ,锡山和武进两市相对较低 ;且高值斑块区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的圩田区 ,这是人为施肥和土壤特性共同影响的结果。
刘付程史学正于东升潘贤章
关键词:地统计学GIS土壤属性
建立省级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关键技术——以江苏省为例被引量:15
2004年
文章以江苏省的DEM制作为例,介绍利用ARCINFO、ARCVIEW软件生成DEM的全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应用结果表明,可以快速查找出采编地形图信息过程中的错误,建立的DEM精度较高,更适合于水土流失的定量监测,显示了该技术方法的可行性。
王库于东升史学正
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DEM)ARCINFO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