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丽天

作品数:34 被引量:285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协和青年科研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1篇心力衰竭
  • 11篇衰竭
  • 6篇心肌
  • 6篇心力衰竭患者
  • 6篇预后
  • 5篇多态
  • 5篇多态性
  • 5篇血管
  • 5篇基因
  • 4篇动脉
  • 4篇血管病
  • 4篇血压
  • 4篇脑血
  • 4篇脑血管
  • 4篇脑血管病
  • 4篇梗死
  • 3篇心肌梗死
  • 3篇心律
  • 3篇心律失常
  • 3篇型心

机构

  • 15篇中国医学科学...
  • 15篇中国医学科学...
  • 6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山东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悉尼大学
  • 1篇解放军第26...
  • 1篇胜利石油管理...
  • 1篇北京高血压联...
  • 1篇生物芯片北京...

作者

  • 34篇于丽天
  • 18篇朱俊
  • 17篇谭慧琼
  • 10篇杨艳敏
  • 7篇章晏
  • 6篇刘力生
  • 6篇李建冬
  • 5篇郭潇
  • 4篇刘晓宁
  • 4篇王兴宇
  • 4篇康连鸣
  • 4篇杨跃进
  • 4篇王国干
  • 3篇宋有城
  • 3篇张宇辉
  • 3篇李丽
  • 3篇王曼
  • 3篇袁贤奇
  • 3篇张健
  • 3篇刘少帅

传媒

  • 7篇中华心血管病...
  • 6篇中国循环杂志
  • 4篇中国分子心脏...
  • 2篇高血压杂志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中华心力衰竭...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护理研究(上...
  • 1篇中国心脏大会...

年份

  • 4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2
  • 1篇2001
  • 4篇2000
  • 1篇1999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糖尿病合并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远期预后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 了解糖尿病合并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远期预后.方法 在我国北方38个中心连续入选因非ST段抬高ACS住院的患者,记录既往病史、入院情况、住院期间主要治疗和心血管事件,并在发病6、12和24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牛存分析比较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2年累计事件发生率,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用于2年累计死亡影响因素的识别.结果 共注册非ST段抬高ACS住院患者2294例,其中已知糖尿病患者420例,占18.3%.平均年龄(64.9±6.7)岁,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的(62.3±8.6)岁(P〈0.01),女性患者(占48.1%)、既往有高血压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卒中者均多于非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抗血小板约物的应用(92.1%比95.0%,P〈0.05)、接受冠状动脉造影(30.0%比36.3%,P〈0.05)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2.1%比18.8%,P〈0.05)的患者少于非糖尿病者.住院期间以及2年累计的死亡、慢性心力衰竭以及心肌梗死、卒中、心力衰竭和死亡的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者.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糖尿病、既往心肌梗死、既往心力衰竭、就诊时收缩压〈9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心率〉100次/min是非ST段抬高ACS患者2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合并糖尿病的非ST段抬高ACS患者住院期间和2年死亡、慢性心力衰竭和联合终点事件发牛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者.糖尿病是非ST段抬高ACS患者2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我国非ST段抬高ACS患者住院期间抗血小板治疗和早期介入检杳和治疗有待加强.有必要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大规模临床研究,以提高糖尿病并发ACS的治疗水平,改善该人群的预后。
于丽天谭慧琼朱俊章晏李建冬刘力生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预后
α-内收蛋白Gly460 Trp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被引量:3
2000年
赵勇马丽媛于丽天王兴宇刘力生KlausLindpaintner
关键词:脑梗塞基因
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对预测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病死率的价值被引量:45
2009年
目的评价入院时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在预测失代偿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住院病死率中的价值。方法连续检测804例住院的失代偿心衰患者入院时的血浆NT—proBNP浓度。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评价血浆NT—proBNP浓度在判断心衰患者住院死亡中的价值并找出其切点。应用单因素和多元回归分析判断血浆NT—proBNP是否为心衰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804例心衰患者中有64例住院期间死亡,死亡组血浆NT—proBNP浓度显著高于存活组[中位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分别为4321.1(3063.8,6606.5)pmol/L与1921.6(873.9,3739.2)pmol/L,P〈0.01]。血浆NT—proBNP判断住院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772(95%CI:0.718~0.825,P〈0.01),根据ROC曲线,将NT—proBNP判断住院死亡的切点值定为3500pmol/L,大于或等于此值时预测死亡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70.3%、72.0%和71.9%,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7.8%和96.6%。大于此值者的住院病死率(17.8%)是小于此值者(3.4%)的5倍(P〈0.01)。回归分析表明,血浆NT—proBNP是失代偿心衰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结论入院时血浆NT—proBNP是急性失代偿心衰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以3500pmol/L为切点,预测住院死亡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超过70%,阴性预测值高达96.6%。
韦丙奇杨跃进张健张春玲顾晴高鑫窦克非张宇辉黄晓红康连鸣杨艳敏戴研于丽天张慧敏吕蓉
正性肌力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2018年
自1775年Withering将洋地黄用于临床,正性肌力药物用于心力衰竭(心衰)治疗的历史已逾200年,见证了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时至今日,正性肌力药仍被广泛用于急性心衰治疗,起到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缓解病情的作用.然而,已有多个荟萃分析显示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可能导致心衰患者预后恶化及死亡率增加,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加心肌做功、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及导致心律失常等相关[1-3].尽管随着临床研究及生物工程学的进展,大量机械循环支持装置,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体外膜肺(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等,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病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及心脏移植等领域[4],正性肌力药物仍是这些治疗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出现的多种新型正性肌力药物,在发挥良好的正性肌力作用的同时,也克服了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为临床使用提供了更多选择.
吕思奇于丽天
关键词:正性肌力心衰药物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院时血压增高对短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时血压增高对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004年中国多中心注册的STEMI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的收缩压(SBP)水平,将患者分为血压正常组(S...
黄毕杨艳敏朱俊梁岩谭慧琼于丽天高鑫李建冬
认知功能对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
吕思奇谭慧琼于丽天
心脏性猝死高危病人家庭成员心肺复苏培训方法的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对心脏性猝死高危病人家庭成员的心肺复苏(CPR)培训方法,提高心脏性猝死高危病人家庭成员心肺复苏能力。[方法]采取对照研究的方法,将猝死高危病人家庭成员150人作为观察组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培训采取两级培训的方法,即先对社区医生,再由社区医生对家庭成员进行培训;将社区公众130人作为对照组,直接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分别对两组培训前、培训后即刻、培训后半年心肺复苏知识掌握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观察组培训后即刻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显著提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先对社区医生进行CPR培训,再由社区医生对猝死高危病人家属进行一对一个体CPR培训,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心脏性猝死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
郝云霞朱俊于丽天王曼杨艳敏谭慧琼刘庚杨志敏张炜张艳娟章晏
关键词:心脏性猝死家庭成员心肺复苏
我国部分医院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再灌注治疗登记研究被引量:31
2006年
目的了解目前我国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再灌注治疗实施状况及近期预后。方法入选来自5个地区不同级别(从中心城市的三级医院到县级医院)20个中心的ST段抬高ACS或怀疑为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共518例,对其临床特点,再灌注治疗情况及预后进行评价,并进行3个月随访。其中男371例,女147例,平均年龄(65±11)岁。随访率为99.6%。结果患者自症状开始到就诊的中位数时间为4 h,20%的患者在症状出现12 h以上就诊。292例(56%,292/518)ST段抬高ACS患者接受了再灌注治疗,其中134例(46%,134/292)接受了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158例(54%,158/292)为溶栓治疗,溶栓治疗中尿激酶的应用占67%。从就诊到开始PCI的中位数时间(door-to-cath)为110 min,从患者就诊到开始溶栓的中位数时间为65 min。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75岁,P<0.01)、有心肌梗死病史(P<0.01)及心力衰竭病史(P< 0.05)是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预测因素。非再灌注治疗组出院(P<0.01)和3个月病死率(P< O.01)、出院(P<0.01)和3个月心力衰竭发生率(P<0.01),以及3个月死亡或再梗死和死亡或再梗死或卒中的联合事件发生率(均P<0.01)均明显高于再灌注治疗组,但不同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对近期预后无明显影响。相似的结果也见于症状出现12 h以内就诊患者的亚组分析。结论再灌注治疗是改善ST段抬高ACS患者预后的关键措施。我国ST段抬高ACS再灌注治疗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仅要提高再灌注治疗率,更应缩短就诊和再灌注治疗前的延误时间,并加强高危患者的再灌注治疗。
于丽天朱俊Rebecca Mister章晏李建冬王多劳刘力生Marcus Flather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心肌再灌注
1年随访观察心房颤动/扑动患者治疗和预后的性别差异
目的:通过1年随访,比较不同性别的心房颤动患者治疗和终点事件差异.方法:2008-11至2011-10,全国多中心连续入选急诊科就诊的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记录药物治疗、转复治疗、抗凝治疗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
王曼杨艳敏于丽天张晗邵兴慧李长瑞赵丽于鹏飞张华何庆辜小丹朱俊
感染性心内膜炎36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5
2014年
目的 探讨近7年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临床特征、基础心脏病及致病微生物特点及变迁.方法 对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5年至2012年住院治疗的IE患者36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分析其基础病因、致病微生物分布及临床转归情况.并对不同亚组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基础病因中风湿性心脏病占6.8% (25/368),先天性心脏病占31.8%(117/368),心脏手术或介入检查及治疗术后被视为独立群组,占22.8%(84/368),无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占14.1%(52/368).血培养阳性率为46.2%(170/368),其中草绿色链球菌仍然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占27.6%(47/170),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15.9%(27/170).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后心内膜炎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占26.7%(12/45).临床表现常见有发热(81.3%,299/368)和心脏杂音(78.2%,288/368).心力衰竭是最常见的并发症(87.8%,323/368),其次为栓塞并发症(16.0%).298例(80.9%)的患者超声心动图呈现阳性发现,其中211例发现赘生物,与术中及病理发现吻合率高.住院病死率为6.7%,死亡及未愈者普遍表现为药物难以控制的心力衰竭及菌血症.亚组对照结果发现2009年后发病的IE亚组基础病因中外科及介入术后IE明显多于2009年前亚组(27.5%比19.2%).人工瓣膜IE中葡萄球菌(尤其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明显高于自体瓣膜组(44.4%比19.8%).结论 IE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近年来发生了变化,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脏手术治疗后的比例明显升高,基础心脏病中风湿性心脏病所占比例呈进一步下降趋势,人工瓣膜IE致病菌中葡萄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明显高于自体瓣膜IE.IE血培养阳性率低,超声心动图阳性表现成为最为重要的诊断依据.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多为内科治疗难以控制的心力衰竭或脓毒血症病例,�
王鹏卢静海王贺玲于丽天谭慧琼熊长明杨跃进
关键词:流行病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