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洋

作品数:12 被引量:48H指数:5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腰椎
  • 4篇内固定
  • 3篇植骨
  • 3篇手术
  • 3篇结核
  • 3篇关节
  • 2篇低分
  • 2篇低分子
  • 2篇低分子肝素
  • 2篇腰椎结核
  • 2篇植骨内固定
  • 2篇深静脉
  • 2篇深静脉栓塞
  • 2篇栓塞
  • 2篇退变
  • 2篇退变性
  • 2篇退变性腰椎
  • 2篇椎板
  • 2篇椎板减压
  • 2篇内固定术

机构

  • 7篇安徽省立医院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淮南市中医院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于洋
  • 6篇黄炎
  • 6篇马锐祥
  • 5篇孔雷
  • 5篇孔荣
  • 2篇胡业丰
  • 2篇许翔
  • 2篇李旭
  • 2篇贺瑞
  • 2篇张文志
  • 1篇杨家赵
  • 1篇夏睿
  • 1篇张光平
  • 1篇段宗成
  • 1篇刘亚

传媒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安徽医学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17
  • 3篇2015
  • 2篇2012
  • 2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健康成年人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运动想象及运动执行时的大脑功能差异
目的:卒中后手的运动功能障碍突出且难以恢复,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运动想象(motor imagery,MI)是促进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一种主动训练,可用于意识清楚的任何时期卒中患者。本研究利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
于洋
关键词:脑卒中
椎间融合器联合腰椎椎弓根螺钉治疗老年患者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目的:探讨椎间融合器联合腰椎椎弓根螺钉在老年患者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方法:自2012年6月-2014年1月应用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5例,其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50-74岁,平均61岁。
马锐祥黄炎孔荣张光平李钟奇于洋孔雷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椎间融合器椎板减压
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效果观察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胸腰椎结核患者60例,病变位于腰椎25例、胸椎25例、胸腰椎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组采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术后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患者植骨融合时间、并发症;采用视觉模拟法(VAS)评价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术后6个月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其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时,采用脊柱X线片、CT测量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计算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术后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术后Cobb角矫正率、术后Cobb角矫正丢失率;采用ODI标准评价术后脊柱功能状态;采用Frankel标准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植骨融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VAS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VAS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术后6个月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Cobb角矫正丢失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治疗后ODI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ODI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效果较好,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伤椎高度矫正丢失,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黄炎张文志胡业丰许翔贺瑞李旭李钟奇于洋孔雷马锐祥
关键词: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
三种外固定治疗方法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的疗效比较被引量:9
2012年
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多为粉碎性不稳定骨折,导致腕关节解剖参数的不同程度丧失,若治疗不当可导致腕关节功能的受限。笔者比较分析了分别以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夹板同定及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架治疗90例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该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刘亚于洋杨家赵段宗成
关键词:骨折患者外固定架腕关节功能不稳定骨折
低分子肝素的应用对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临床影响
人工关节置换术/(total joint replacement,TJR/)是治疗各种晚期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老年人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可以去除疼痛,矫正关节畸形,重建无痛、稳定、有功能的关节,提高患者的生...
于洋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关节置换深静脉栓塞肺栓塞出血量
文献传递
miR-146b-5p生物学功能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MicroRNA-146b-5p(miR-146b-5p)的生物学性能,检测其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成熟的影响,以及对小鼠骨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成脂分化能力的影响。  方法:  (1)从C57...
于洋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性能脂肪细胞分化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脊柱微创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脊柱微创术中的应用进展。方法以椎间孔镜和脊柱、微创为关键词,检索2011年1月—2014年10月 PubMed、CNKI、CBM 数据库文献,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采用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脊柱疾病临床效果确切,但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卧床时间长、脊柱稳定性下降,促使微创手术成为脊柱疾病治疗当前的研究方向。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脊柱疾病,特别是椎间盘突出症,技术成熟,手术安全、出血少,术后患者恢复快、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脊柱微创术中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疗效确切。
黄炎孔雷孔荣李钟奇于洋马锐祥
关键词:脊柱疾病内窥镜
前路与后路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对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比较前路与后路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到2015年8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82例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两组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抗结核治疗,同时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前路内固定术,观察组患者行后路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腰背疼痛缓解时间、下床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Frankel分级和Th17细胞相关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的腰背疼痛缓解时间、下床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手术后,观察组的Frankel分级为A级和B级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前路病灶切除联合后路植骨内固定术能有效促进脊柱结核患者术后的康复,降低脊柱损伤程度,并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促进免疫功能恢复。
黄炎张文志胡业丰许翔贺瑞李旭李钟奇于洋马锐祥孔雷
关键词:脊柱结核TH17细胞
关节置换手术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栓塞使用时机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使用时机。方法单侧初次关节置换164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 replacement,THR)103例,术前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32例,术中开始使用28例,术后43例;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 replacement,TKR)61例,术前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23例,术中开始使用16例,术后开始使用22例。比较DVT的发生率,并引入隐性失血量,计算总失血量,评价安全性。结果①THR患者术前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组总失血量平均为1626ml,术中开始使用组平均为1857ml,术后开始使用组平均为1366ml;TKR患者术前开始使用组失血量平均为1530ml,术中开始使用组平均为1780ml,术后开始使用组平均为1258ml。比较THR和TKR术前开始使用与术中、术后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三者的总失血量均有统计学意义。②术前使用组DVT的发生率为20.0%,术中使用组DVT发生率为18.2%,术后使用组DVT发生率为2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和术中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DVT有效,但出血量明显增多;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失血量少,且DVT的发生率和术前、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效果相当。
于洋孔荣夏睿马锐祥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关节置换深静脉血栓出血
两种TLIF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比较.&lt;br&gt;  方法:实验组62例临床患者,男24例、女37例;年龄45-75岁,平均62岁;病变部位L2-3间隙2例,L3~L4间隙5例,L4-L5间...
黄炎孔荣于洋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不稳临床疗效手术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