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旭琦

作品数:24 被引量:211H指数:9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7篇梅毒
  • 5篇性病
  • 5篇伊蚊
  • 4篇白纹伊蚊
  • 3篇传播疾病
  • 2篇性传播
  • 2篇性传播疾病
  • 2篇引诱
  • 2篇诱蚊诱卵器
  • 2篇知晓
  • 2篇知晓率
  • 2篇综合防治示范...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1篇单胞菌
  • 1篇蛋白
  • 1篇登革热
  • 1篇地下停车
  • 1篇地下停车场
  • 1篇性病高危人群

机构

  • 13篇广东省皮肤性...
  • 11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疾病预...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广州军区疾病...
  • 1篇北卡罗来纳大...
  • 1篇广东药科大学

作者

  • 24篇任旭琦
  • 9篇刘凤英
  • 9篇杨立刚
  • 9篇杨斌
  • 8篇陈清
  • 8篇郑和平
  • 7篇黄澍杰
  • 7篇张晔
  • 7篇俞守义
  • 7篇陈磊
  • 4篇唐卫明
  • 3篇向文龙
  • 3篇周文
  • 3篇赵培祯
  • 3篇刘彬
  • 2篇于德宪
  • 2篇柯雪梅
  • 2篇罗家琳
  • 2篇张晓辉
  • 2篇洪璇

传媒

  • 5篇热带医学杂志
  • 5篇中国艾滋病性...
  • 4篇皮肤性病诊疗...
  • 2篇中国媒介生物...
  • 2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实用妇科内分...

年份

  • 1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8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特征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法,测定4年中初次分离的88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对阿米卡星、氨曲南和头孢他啶等12种抗生素的耐药特征。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别扩增抗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的7种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AME)。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协同筛选法测定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结果4年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是:米诺环素0%~9.7%、替卡西林/克拉维酸12.5%~22.6%、左氧氟沙星12.5%~28.6%、多西环素18.8%~33.3%、复方磺胺甲恶唑18.8%~40%、环丙沙星50%~65.7%、头孢他啶50%~66.7%、阿米卡星54.8%~66.7%、庆大霉素75%~100%、哌拉西林81.3%~100%、氨曲南87.5%~100%和亚胺培南93.5%~100%。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检出率分别是:aac(3)-Ⅰ和ant(4')-Ⅱ未检测到;其余5种基因中,aac(3)-Ⅱ,ant(2'')-Ⅰ,aac(6')-Ⅰ,aac(3)-Ⅲ和aac(3)-Ⅳ的检出率分别是2.3%,5.7%,8%,11.4%和11.4%。产ESBLs菌株占38.6%(34/88);产MBLs菌株占25%(22/88),同时产ESBLs和MBLs的菌株占13.6%(12/88)。结论本研究所检测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多重耐药严重,耐药机制复杂,临床上应在药敏结果指导下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胡族琼杨银梅柯雪梅任旭琦周文陈清胡静俞守义
关键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金属Β-内酰胺酶
梅毒螺旋体 Tp0751蛋白在早期梅毒兔模型皮损转录水平的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Tp)Tp0751蛋白在早期梅毒兔模型中转录水平变化情况。方法3只新西兰白兔背部剔毛,皮下注入107/ml Tp Nichols Seattle 株0.1 ml,共10处,建立早期兔梅毒感染模型。同时于未注射部位行皮肤活检术,切取0.4 cm ×0.4 cm 皮肤作为阴性对照。每天观察注射部位皮肤变化情况,测量并记录皮疹大小。每隔3天切取1处注射部位0.4 cm ×0.4 cm 皮肤用于 Tp0751和 Tp0574 mRNA 检测。整个实验过程30 d,共行11次皮肤活检。荧光定量 PCR 连续动态观察兔硬下疳皮损形成过程中 Tp0751 mRNA 表达的差异。结果新西兰白兔皮下注入 Tp 后,背部在第6天出现红色丘疹,到第19天皮疹达最大并出现溃疡,形成硬下疳。第25天,全身陆续出现播散性二期梅毒疹。Tp0574和 Tp0751 mRNA 水平在早期呈现上升趋势,到第15天达最高峰(与其他各时间点比较,均 P <0.05),其后迅速下降,在第27天有少许上升。标准化的 Tp0751 mRNA 从第15天起转录水平逐渐升高,到第24天达最高峰(P <0.05)。结论标准化 Tp0751转录水平在 Tp 被清除后期出现全身播散性二期梅毒疹前高表达。表明 Tp0751蛋白可能参与 Tp 全身播散。
柯吴坚杨慧兰杨斌郑和平杨立刚陈征宇薛耀华任旭琦吕萍张晓辉王柳苑
关键词:苍白密螺旋体梅毒蛋白
广东省性病高危人群中梅毒流行情况调查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了解广东省性病高危人群中梅毒感染情况,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水平的高低,选取广东省22个市、县(区)地区,在2009年1-12月,对所选地区的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梅毒检测。结果共检测性病高危人群8 377人,梅毒感染率在男男性行为人群(MSM)中最高,为21.99%,男性性病门诊病人(MSP)中为8.28%,MSM与MSP、女性性工作者(FSW)两类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48,P=0.000)。FSW中总感染率为3.46%,其中高档场所为2.6%,中档场所为7.36%,低档场所为10.54%,不同档次娱乐场所梅毒感染率差异较大(2χ=95.86,P=0.000)。结论性病高危人群中,MSM人群和中低档娱乐场所的FSW中梅毒流行情况严峻,应加强对这两类性病高危人群的干预工作。
任旭琦杨立刚王晓华王成杨斌
关键词:性病高危人群梅毒流行率
2005—2010年广东省育龄妇女人群中二期梅毒及隐性梅毒流行趋势分析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对广东省2005—2010年育龄妇女(15~49岁)人群中二期梅毒及隐性梅毒的流行趋势进行分析。方法对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梅毒疫情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流行趋势:广东省育龄妇女人群隐性梅毒发病率自2005年的17.37/10万(病例数3 300例)增加至2010年的49.79/10万(病例数10 100例),平均年增长率为24.55%,χ2趋势检验结果显示呈快速递增状态(χ2=4.85,P=0.028);而二期梅毒呈轻度下降,年平均增长率为-2.42%(χ2=3.31,P=0.069)。(2)年龄分布:主要以25~35岁人群发病率较高,达85.45/10万~98.75/10万。(3)疫情上报医疗机构构成比:以综合医院为主,占60.86%;其次为妇幼保健院(14.26%)、皮肤病防治机构(10.32%);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仅占1.66%。结论广东省育龄妇女人群中二期梅毒呈轻度下降,而隐性梅毒则呈快速增长趋势,提示应加大在育龄妇女中的梅毒筛查力度,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梅毒筛查能力建设,以控制育龄妇女人群中梅毒疫情的上升及母婴梅毒的传播。
任旭琦杨立刚陈永锋刘凤英洪璇杨斌
关键词:育龄妇女梅毒二期梅毒隐性梅毒性传播疾病
伊蚊诱捕器的设计及应用研究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组急性传染病,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Aedes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albopictus)。该病发现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发病人...
任旭琦
关键词:布雷图指数
文献传递
复方米非司酮与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的疗效比较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分析复方米非司酮与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早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2月我院妇科门诊停经时间≤49天,要求以药物流产终止早孕妇女221例,按医疗就诊号随机分为复方组(109例):晨起空腹服用复方米非司酮1片/d,共服用2天,;单方组(112例):米非司酮第1天晨起服用2片,晚上服用1片,间隔12 h,共服用2天;所有研究对象首次服药48 h后,均续服用米索前列醇600μg,对所有的调查对象均进行问卷调查及随访。结果复方组完全流产率为93.57%,高于单方组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9,P=0.01);复方组不完全流产率为4.58%,低于单方组的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4,P=0.01),两组药物流产失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3,P=0.31);复方组胚胎排出时间、流产后出血时间、流产后出血量、转经时间均少于单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组和单方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3.21%(58/109)和52.67%(59/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P=0.94)。结论复方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流产的疗效优于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值得临床推广。
罗家琳任旭琦钟梅
关键词:米非司酮复方合剂米索前列醇妊娠初期流产
广东省佛山市某镇白纹伊蚊密度季节消长情况调查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了解和掌握佛山市某镇白纹伊蚊的季节消长情况,为当地开展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用诱捕器进行4d为一周期的成蚊诱捕以及诱卵现场实验,并根据季节的诱捕结果估算白纹伊蚊的密度消长情况。结果 2008年秋季至2009年夏季,4次实验共捕获成蚊282只,包括白纹伊蚊161只;收集蚊卵5954个。实验结果显示四个季度之间蚊媒密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诱蚊诱卵指数(MOI)(χ2=52.172,P<0.000),诱蚊指数(MI)(χ2=47.664,P<0.000),诱卵指数(OI)(χ2=44.525,P<0.000),诱蚊密度指数(MDI)(F=17.448,P<0.000),蚊卵密度指数(EDI)(F=13.454,P<0.000)。结论当地白纹伊蚊夏秋两季的阳性指数与密度指数均比冬春两季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夏末秋初是蚊媒密度的高峰。本次实验结果与传统监测指标所反映的密度变化趋势一致。
刘彬俞守义陈清任旭琦向文龙罗灿胡贵方
关键词:白纹伊蚊
广东省2014年性病流行状况分析被引量:42
2016年
目的:了解广东省2014年性病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广东省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5种性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4年全省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合计报告发病率为149.34/10万,较2013年增长0.01%;5种性病报告发病率分别为52.55/10万、15.74/10万、22.09/10万、7.68/10万和51.27/10万,较2013年增减幅度分别为4.57%、-19.80%、2.55%、-3.39%和2.65%。高发地区主要分布于珠三角,其中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5种性病报告数均在1万例以上。男性5种性病发病率分别为53.79/10万、26.23/10万、20.93/10万、8.64/10万和25.86/10万,女性分别为51.21/10万、4.32/10万、23.36/10万、6.63/10万和78.95/10万,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14∶1、6.62∶1、0.98∶1、1.42∶1和0.36∶1。高发年龄段为20-45岁,占总报病数的72.17%。结论:性病仍是我省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梅毒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为本年度性病主要的发病病种,隐性梅毒在各期梅毒中占比最大,需根据疫情发展特点制定相应防控对策。
陈磊黎英沈鸿程刘凤英张晔赵培祯任旭琦唐卫明黄澍杰郑和平
关键词:性病
2004~2012年广东省性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39
2014年
目的:了解广东省2004~2012年性病流行趋势及流行特点,为制订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东省2004~2012年的性病疫情报病资料进行发病率等流行病学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①2004~2012年全省性病发病呈增长趋势,由2004年的37814例(报告发病率为47.54/10万)增至2012年的146469例(报告发病率为139.43/10万),年均增长21.10%,2008年始上升趋势平缓。②全省性病发病较高的地区为珠三角地区。2012年,性病报告发病率居前三位的地市的报告发病率均高于250/10万。全省性病报告发病率较低的地市集中于粤东地区,其报告发病率均低于50/10万。③男女性病病例的比例缩小,由2004年的1.80∶1缩小至2012年的1.01∶1。20~49岁的性活跃人群发病率最高,约占全部性病病例数的75%以上。2009至2012年,≥60岁组报告病例数增长率均高于20~29岁组及30~39岁组。结论:广东省性病流行趋势呈持续缓慢增长,性病报告病例地区差异大,≥60岁组构成逐渐增加,应加强性病监测,有针对性地进行性病防治工作。
洪璇孙希凤刘凤英任旭琦杨立刚
关键词:性病
2004-2013年广东省三期梅毒流行趋势及特点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了解广东省三期梅毒的流行趋势及特点,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13年,广东省各地市和县区报告的三期梅毒病例的流行趋势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3年,三期梅毒报告病例数由2004年的74例增加至2013年的671例,报告发病率由2004年的0.09/10万增长至2013年的0.63/10万,年均增长24.14%。10年间累计报告4552例,死亡10例。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占报告总数的62.68%;各地市均呈上升趋势。男女性别比为2.79∶1;>40岁年龄者占78.34%。结论广东省三期梅毒处于低流行态势,病例散发,但呈上升趋势,危害日益显现,应引起足够重视。
沈鸿程黄澍杰郑和平杨立刚陈磊刘凤英任旭琦张晔杨斌
关键词:三期梅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