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明迅

作品数:54 被引量:690H指数:13
供职机构:海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2篇生物学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农业科学
  • 3篇建筑科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7篇植物
  • 13篇传粉
  • 9篇生物多样性
  • 8篇物种
  • 7篇入侵
  • 7篇国家公园
  • 5篇入侵植物
  • 5篇湿地
  • 5篇物种多样性
  • 5篇进化
  • 5篇花部
  • 4篇生态
  • 4篇生态学
  • 4篇水处理
  • 4篇人工湿地
  • 4篇污水
  • 4篇苦苣
  • 4篇苦苣苔科
  • 4篇花部综合征
  • 4篇公路

机构

  • 30篇海南大学
  • 22篇中国科学院
  • 6篇教育部
  • 4篇维也纳农业大...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加利福尼亚大...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大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黔南民族师范...
  • 1篇漳州职业技术...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青海民族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合肥市第一中...

作者

  • 54篇任明迅
  • 7篇吴振斌
  • 6篇贺锋
  • 6篇付贵萍
  • 4篇宋希强
  • 3篇成水平
  • 3篇丁建清
  • 2篇邱东茹
  • 2篇陈辉蓉
  • 2篇孟千万
  • 2篇张大勇
  • 2篇张哲
  • 2篇郑景明
  • 2篇金建明
  • 2篇丁建清
  • 2篇唐亮
  • 1篇姜新华
  • 1篇孙晓方
  • 1篇张全国
  • 1篇温放

传媒

  • 8篇生物多样性
  • 7篇植物生态学报
  • 6篇热带生物学报
  • 4篇植物科学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广西植物
  • 2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植物分类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科技导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武汉植物学研...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广西科学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科教文汇
  • 1篇环境生态学
  • 1篇自然保护地
  • 1篇国家公园(中...

年份

  • 3篇2024
  • 9篇2023
  • 6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4
  • 1篇2002
  • 7篇2001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木棉黄花个体的适应意义被引量:4
2019年
木棉(Bombax ceiba)花大、红色,多为鸟媒传粉,但也存在频率极低的黄花个体,有蜜蜂访花。本文对比研究了海南岛木棉红花、黄花的花部特征及传粉过程,以解释黄花个体的适应意义。木棉两种花色表型的花蜜组分(葡萄糖和果糖)及挥发性物质(烷烃类、酯类、酚类等)没有显著差异,但黄花花瓣的反射波长范围均在鸟类与蜜蜂视觉范围内,可同时吸引鸟和蜜蜂。木棉黄花的雌雄异熟程度较小(花粉活性时期与柱头可受期重叠较大),可在传粉媒介访花次数有限的情况下同时输出或接受花粉。另一方面,黄花有着更大程度的柱头探出式雌雄异位,降低了较小程度雌雄异熟可能导致的自交与雌雄功能干扰。木棉存在明显的花粉限制,且黄花的坐果率(1.08±0.56)%显著低于红花(3.27±0.93)%。我们推测,黄花个体可能通过增加木棉访花者类群多样性、降低雌雄异熟程度而提高了木棉的繁殖成功率,也通过吸引蜜蜂而降低了蜜蜂对红花鸟媒传粉的干扰。
向文倩任明迅
关键词:雌雄异熟
入侵植物凤眼蓝繁育系统在中国境内的地理变异被引量:18
2004年
对中国境内的凤眼蓝 (Eichhorniacrassipes)进行了大规模地理范围的调查 ,分析了 2 4个地点 4 0个种群的克隆繁殖与有性繁殖的相对水平、三型花柱的花型变化以及花部综合特征的变异。 4 0个种群都以克隆繁殖为主要更新方式。其中 36个种群只有三型花柱中的M花型 ;南宁、重庆的种群中出现了频率极低的L花型 ;南宁、重庆、福州和海口种群内 ,出现了具有促进花内自交潜能的半同长花柱花型 (柱头与花药相靠拢的M花型变异体或L花型变异体 )。与其它地方种群相比 ,西南和海南岛的种群表现出较多样化的繁育系统。M和L花型个体的结实个体率都约为 4 % ,没有显著差异 ,种子产量在两花型个体之间也没有差异。由于种群内花型的残缺 ,作为促进花型之间异交传粉适应机制的三型花柱繁育系统已经解体 ,部分种群中出现了可以促进花内自交的半同长花柱变异体。克隆繁殖是凤眼蓝适应入侵生境的一种形式 ,花内自交是凤眼蓝繁育系统在入侵过程中可能的进化方向 。
任明迅张全国张大勇
关键词:入侵植物凤眼蓝地理变异进化雨久花科
光强对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光合指标与克隆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0
2008年
对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在不同光强下的光合作用特性和克隆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光强的降低,加拿大一枝黄花叶片净光合速率(Pn)、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和表观量子效率(AQY)均下降,但Pn、Pmax和LSP在高光照(lx:50 000)和中光照(lx:30 000)下差异不显著;(2)虽然生长在低、弱光照条件下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克隆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克隆分株数(<2)、根茎数(<4)、分枝强度(<6)、根茎平均长度(<17 cm)、根茎直径(<0.33 cm)均显著降低,但克隆生长主要指标[克隆分株数(>15)、根茎数(>7)、分枝强度(>30)、根茎平均长度(>64 cm)、根茎直径(>0.59 cm)]在高、中光照条件下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证明,高光照生境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长最为有利,虽然在弱光下光合和克隆生长受到一定抑制,但能通过较强的可塑性适应不同强度的光照条件,这可能是其广泛成功入侵的一个原因。
孙晓方任明迅王钢檀根甲何家庆黄训端平江葛结林
关键词:加拿大一枝黄花光合特性克隆生长表型可塑性
复合垂直流湿地反应动力学及水流流态的研究被引量:43
2001年
提出一种新型的复合垂直流湿地系统(IVCW),并对其反应动力学和系统的实际流态进行了研究.经过中试的运行试验,得到了系统对COD去除的反应速率方程,由示踪剂试验确定了系统中水流的停留时间分布(RTD),提出RTD的不同是湿地处理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而运用串联反应器模型和离散流模型两种非理想流态模型,模拟IVCW的实际水流流态,经过比较发现离散流模型模拟的效果较好.
付贵萍吴振斌任明迅贺锋成水平Alex PresslReinhard Perfler
关键词:反应动力学RTD水流流态废水处理
植物繁殖生态学的若干重要问题被引量:28
2012年
发现模式,并根据过程解释模式,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在植物繁殖生态学领域内,人们已经总结了一些重要的模式,包括普遍的雌雄同体、分离的花果期、较低的结实率、大量的同时开花、胁迫生境更易出现的异交、生活史性状与交配系统的相互作用、花序内的花分化,以及花内的雄蕊分化(异型雄蕊)等。对这些模式如何从机理上予以解释,还需要植物繁殖生态学家的艰苦努力。本文着重强调了植物许多重要繁殖特征都可以通过植株、花序以及花各层次上的资源分配而得到很好的解释,尤其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协调其他不同侧重点研究得到的矛盾结论。在今后逐渐强调多因素、多尺度对花部特征与传粉系统的适应与进化的研究中,从直接决定花部特征与交配系统的资源分配出发,将是促进人们准确理解与预测花部特征适应与进化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任明迅姜新华张大勇
关键词:传粉生物学传粉系统花部综合征雄全同株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道路分布及其对景观完整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22年
为揭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不同类型道路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景观格局的影响,选取2000、2010和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涉及的道路分布和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缓冲区分析法获取不同等级道路两侧的景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00—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道路长度增加2134.6 km,道路密度增加了0.500 km·km^(-2)。2010年,乡道及以下道路长度增加2030 km;2019年,新增高速公路,省道310升级为国道361。(2)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的斑块密度指数及景观形状指数分别在0~500、0~300和0~250 m范围呈下降趋势,随后趋向于平缓,聚集度指数则表现相反;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最大影响范围分别为500、300和250 m。(3)2000—2019年,道路影响范围内的耕地、有林地、草地、疏林地面积减少,其中高速公路、省道附近的有林地、草地面积降幅最大,国道附近的耕地面积降幅最大;水域、灌木林、建设用地、其他林地(含果园)面积增加,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周边的其他林地(含果园)面积增幅最大。(4)道路影响范围内,景观形状指数、斑块密度指数和分离度指数略有增加,蔓延度指数则稍有下降;目前道路对国家公园景观的影响较小,但由于道路存在较明显的累加效应及传播作用,仍然需要注意道路对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可能影响,建议加强大型道路如高速公路道路径流的汇流与净化、道路两侧生态廊道、长期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研究。
吴挺勋姚小兰任明迅
关键词:高速公路生境破碎化
基于SSR标记的无翼坡垒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为了解无翼坡垒(Hopea reticulate Tardieu)的遗传多样性和不同龄级间的遗传结构,利用11对微卫星标记评估海南省甘什岭保护区的无翼坡垒的遗传多样性,并根据胸径将无翼坡垒划分为幼龄、中龄和成熟龄3个龄级,明确不同龄级间的遗传差异,探究其濒危机制,并从遗传角度提出保护策略。结果表明:无翼坡垒的等位基因数(N_(a)=3.636)和期望杂合度(H_(e)=0.599)低于同属的非濒危种H.dryobalanoides(N_(a)=5.600,H_(e)=0.678),明显高于同属且同域分布的另一濒危种坡垒(N_(a)=2.417,H_(e)=0.432),但不同龄级的遗传多样性没有明显差异。无翼坡垒低频等位基因的比例明显低于龙脑香科的非濒危种,揭示种群很可能经历了瓶颈,种群规模缩小导致大量低频等位基因丢失。由于本种在甘什岭集中分布,现存个体数量比零星分布的坡垒更多,因此,遗传多样性较坡垒略高。基于微卫星变异研究的结果,建议在维持无翼坡垒现有变异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抚育,促进种群更新,恢复遗传多样性和进化潜力,实现无翼坡垒的稳定续存。
蔡颖段继煜朱思奇任明迅唐亮
关键词:微卫星
海南受威胁苔藓植物适生热点区域识别与保护被引量:2
2023年
海南拥有丰富的热带苔藓植物,已知受威胁苔藓植物多达29种,但长期以来这些苔藓植物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保护工作尚待推进。本研究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模拟了其中27种海南受威胁苔藓植物的适生区,并识别和划分了适生热点区域,旨在提出海南受威胁苔藓植物保护优先区域和筛选重要区域,为开展苔藓植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苔藓植物的适生区面积和分布格局差异较大;根据适生受威胁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SR)占丰富度峰值的比例区间(40%80%),将适生热点区域划分为相对应的3级:(1)一般热点区域,受威胁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为11–15,面积最大,约2,527.2 km^(2);(2)显著热点区域,丰富度为16–20,面积约2,503.2 km^(2);(3)极热点区域,丰富度为21–25,面积最小,约259.8 km^(2)。各级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内,其中极热点区域集中在海拔约1,100 m(–1,300 m)以上的热带云雾林,均属于该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各环境变量中,昼夜温差月均值对11种苔藓植物的贡献率最大(46.2%–91.3%),年温度变化范围对8种苔藓植物的贡献率最大(31.9%–82.2%),二者对海南受威胁苔藓植物的分布影响较大。针对海南受威胁苔藓植物的保护提出相关建议:(1)通过本底调查掌握受威胁苔藓植物的分布信息和动态变化;(2)对部分物种的受威胁等级进行调整,将受威胁苔藓植物列入海南野生植物保护名录;(3)将云雾林区域划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重要区域加以重点保护;(4)加强对适生热点区域森林维管植物的监护;(5)将国家公园范围外的热点区域设为生态恢复区,加强对各热点区域次生林、人工林生态及苔藓植物群落恢复的科学研究。
邓昶郝杰威高德任明迅张莉娜
关键词:最大熵模型环境变量
中国南方苦苣苔科植物在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上的适应分化被引量:8
2019年
中国南方同域分布着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其形成的异质性生境可能促进物种的分化适应以实现植物物种形成与维持。本文比较研究了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土壤与生境差异,分析了苦苣苔科植物在这两类生境上的分布格局、专性程度等,解释这两类生境对苦苣苔科物种分化与特有种维持的可能作用。结果显示:丹霞地貌的土壤更偏酸性,土壤含钾量极高;喀斯特地貌土壤则呈明显碱性,土壤含钙量极高。苦苣苔科植物专性或偏好喀斯特生境的物种有162种(占31.58%),花期集中在4—10月(87.04%);丹霞生境专性或偏好的物种27种,花期集中在8—9月(44.44%)。另外有一部分类群同时在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有着较广的分布,但也存在一定的分化;如在两类生境都有大量分布的闽赣长蒴苣苔,在丹霞地貌上的种群花期较喀斯特种群的约早2个月。这些结果证实,中国南方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不同的土壤性质及相关环境与气候特点,促进了苦苣苔科植物物种分化,可能是我国南方苦苣苔科植物具有较多狭域特有种的一个重要原因。
俞筱押李家美任明迅
关键词:生境异质性物种形成特有种
海南岛苦苣苔科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与系统发育关系被引量:11
2017年
岛屿是开展生物区系与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海南岛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大陆性岛屿,地处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和马来西亚亚区交界地带,物种来源与迁移历史十分复杂。本文首先分析了海南岛苦苣苔科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格局,然后利用核基因ITS1/2和叶绿体基因trn L-F序列建立海南岛苦苣苔科植物的系统发育树,揭示其物种迁移历史与特有类群的形成时间。海南岛苦苣苔科野生类群虽然仅有14属24种,但包括了扁蒴苣苔属(Cathayanthe)和盾叶苣苔属(Metapetrocosme)2个特有属、8个特有种(含1变种)。面积归一化处理后,海南岛该科的特有种比例仅次于广西,远高于云南和邻国越南。物种组成相似度分析结果显示,海南岛与广东省的共有物种最多,这可能是第三纪末期(~3 Ma)几度海进海退过程中,海南岛通过雷州半岛与广东多次连接的结果。海南岛苦苣苔科植物在海拔400–1,000 m和1,400 m以上形成2个集中分布区,特有种则集中分布在高海拔区域,表明海南岛中南部连绵的高山是苦苣苔科特有种形成与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海南岛有着亚洲苦苣苔科的多个基部类群,且都与东南亚共享;海南岛–中国大陆分布的类群则处于系统树的较新分支,表明海南岛苦苣苔科植物早期是从东南亚迁入。海南岛两个特有属的形成时间约在12 Ma,特有种也都在15–5 Ma才分化出来,这可能与印度板块撞击亚欧板块导致的东亚季风气候(约28 Ma)和此时海南岛远距大陆约100 km造成的隔离作用有关。
凌少军孟千万唐亮任明迅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特有种地理分布分子系统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