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玉
- 作品数:43 被引量:879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江西省近50年极端降水事件变化初探被引量:7
- 2009年
- 利用江西省17个国家级台站1960—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对日降水量超过绝对阈值(25mm,50mm)和相对阈值(95%,99%)降水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a来,江西省极端降水的频率在大部分地区呈增长趋势,强度在鄱阳湖冲击平原附近减小,而在之外的大部分地区呈增长趋势。
- 任玉玉
- 关键词:极端降水
- 城市化对北半球陆地气温观测记录的影响
- 近百年来地球表面的气候正经历一次显著的变暖,但由于观测记录中可能包含有城市热岛影响,由此造成的记录的长期偏差会影响人类对气候变化的监测与检验。目前国际上对城市化对气温观测记录影响的研究较少,且已有的研究结果可能受到选站方...
- 任玉玉
- 关键词:气温观测城市热岛温度变化气候变暖
- 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被引量:66
- 2010年
- 在中国大陆2300个气象台站网中遴选出138个参考站,对614个国家级气象站和138个参考站1961 2004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进行了非均一性检验和订正,利用REOF(旋转主分量)分析方法,按照气温变率空间相关特点将中国大陆划分为6大区域,并采用经纬度网格面积加权平均法分别建立了中国大陆及其6大区域平均的国家站和参考站的月、季、年地面气温时间序列,对国家站和参考站序列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国家站资料建立的中国大陆年平均气温序列在44年间线性增温率为0.278 C/10 a,而由参考站资料建立的中国大陆年平均气温序列同期增温率为0.202℃/10 a。就中国大陆平均来说,1961 2004年国家级站城市化增温率为0.076 C/10 a,占全部增温率的27.33%。在6大区域中,除北疆区外,其他地区年平均城市化增温率均非常显著。其中城市化影响最大的地区是江淮区,年平均热岛增温率为0.086℃/10 a,其后依次为东北华北区、青藏高原区、华南区和西北区,年平均热岛增温率分别达到0.060、0.059、0.042和0.042℃/10 a。各区域年平均热岛增温贡献率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江淮区55.48%、青藏高原区23.23%、华南区23.20%、东北华北区15.35%、西北区13.73%、北疆区-1.57%。因此,中国大陆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城市化造成的国家站地面气温增暖偏差非常显著,今后应予以订正,以便建立代表背景气候变化的区域平均气温序列。
- 张爱英任国玉周江兴初子莹任玉玉唐国利
- 关键词:气候变化地面气温
- 资料均一化对沈阳站气温趋势和城市化偏差分析的影响
-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2013年发布的逐日均一化气温资料,对沈阳站资料均一化处理前后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指数序列的线性趋势及其城市化影响偏差进行了比较评价。结果表明:1)资料均一化处理对日最高气温及其衍生的极端气温指数序列趋...
- 李娇任国玉任玉玉张雷
- 关键词:气温资料极端气温指数气候变化
- 全球陆地表面气温变化研究现状、问题和展望被引量:42
- 2014年
- 气候变化模拟、预估、影响评价和适应行动,均需深入了解全球陆地及不同区域地面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变化的基本观测事实和精准时空规律。长期以来,近百年全球陆地表面气温序列的构建和分析主要由英国和美国少数几家研究机构垄断。这些机构研制的长序列全球陆地表面气温变化分析产品成为气候变化科学的基石。然而,现有全球陆地表面气温资料数据及分析结果还存在明显不足,其中突出的问题包括:1中国及周边国家、地区观测覆盖不充分,早期资料覆盖严重匮乏;2对城市化影响偏差重视不够,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订正。另一方面,我国气象部门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全球陆地表面气温观测资料数据集,中国科学家也在城市化对地面气温趋势影响偏差评价和订正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但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研制出高质量、覆盖全球各个大陆的地表气温资料数据集及其分析产品。如何完善业已建成的地表气温观测资料数据集,系统分析、评价全球陆地城镇观测站地面气温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性质和程度,发展客观的方法订正城市化影响偏差,建立中国自己的高质量全球陆地长序列地面气温资料数据集,构建和分析全球陆表平均和极端气温时间序列,监测和揭示全球陆地及不同区域地面气温变化的精细规律,已成为我国气候变化和全球变化科学的重要任务。
- 任国玉任玉玉李庆祥徐文慧
-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地表气温基础数据
- 风速对中国城市热岛强度的影响
- 关于城市热岛效应的许多研究认为在稳定的气象条件下城市热岛强度最大,在有风的条件下强度最小。本文将1971-2000年作为参考时段,计算中国基准基本站自建站以来至2006 年各站每天平均温度的距平。确定各个台站每天风速的 ...
- 任玉玉任国玉张爱英
- 关键词:风速城市热岛气候变化
- 资料均一化对沈阳站气温趋势和城市化偏差分析的影响被引量:18
- 2014年
-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2013年发布的逐日均一化气温资料,对沈阳站资料均一化处理前后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指数序列的线性趋势及其城市化影响偏差进行了比较评价。结果表明:1)资料均一化处理对日最高气温及其衍生的极端气温指数序列趋势估计的影响较弱,但对日最低气温及其衍生的极端气温指数序列趋势估计具有显著影响。2)经资料均一化处理后,平均气温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有所增大,平均最低气温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增大尤其明显;与冷事件有关的极端气温指数序列的城市化影响偏差数值有所减小,与暖事件有关的极端气温指数序列的城市化影响偏差数值有所增加。3)资料均一化处理有效纠正了因迁站等原因造成的地面气温观测记录中的非均一性,但却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城市站地面气温观测记录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
- 李娇任国玉任玉玉张雷
- 关键词:气温资料极端气温指数气候变化
- 城市化对北京气象站极端气温指数趋势变化的影响被引量:39
- 2011年
- 利用5个乡村气象站和北京气象站(简称北京站)1960~2008年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比较分析了北京地区城市和乡村极端气温指数年、季节的时间变化以及城市化对北京站各极端气温指数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60~2008年北京站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冷昼日数和平均日较差均显著减少,暖夜日数、暖昼日数、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均显著上升,这些指数的趋势变化全部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中霜冻日数、冷夜日数、暖夜日数、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日较差等与最低气温有关的极端气温指数比冷昼日数、暖昼日数、平均最高气温等基于最高气温记录的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更明显;城市化因素已致使北京站1960~2008年期间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和平均气温日较差显著减少,暖夜日数和平均最低气温显著增加,这些与最低气温有关的极端气温指数序列,其城市化影响都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在北京站的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和平均气温日较差长期减少趋势中,城市化影响分别达到-5.78 d/10a、-17.83 d/10a和-0.73℃/10a,而在北京站暖夜日数和平均最低气温增加趋势中,城市化影响分别为14.76 d/10a和0.70 ℃/10a.在所有与最低气温有关的年平均极端气温指数的趋势变化中,城市化影响贡献率均达到100%,即观测到的趋势变化完全是由城市化因素造成的.城市化致使四季北京站冷夜日数、平均气温日较差均显著减少,暖夜日数、平均最低气温均显著增加,其中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日较差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在冬季最大,暖夜日数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在夏季最显著.
- 张雷任国玉刘江周雅清任玉玉张爱英冯亚文
- 关键词:极端气候事件极端气温指数气候变化
- 1981-2010年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变化与高程及纬度的关系被引量:46
- 2012年
- 基于青藏高原地区高质量、均一化的气象站点观测资料,研究1981—2010年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0年青藏高原地区整体呈升温趋势,平均升温率为0.40℃/10a,冬春季升温率大于夏秋季节,以三江源区、西藏中西部和青海北部升温趋势最为显著。青藏高原地区年和冬、春、秋三季的升温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大,海拔每升高1000 m,站点年平均气温倾向率增加0.1℃/10a,冬季更为显著。青藏高原地区夏季气温倾向率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经向差异,纬度每增加10°,气温倾向率增加0.33℃/10a。
- 王朋岭唐国利曹丽娟刘秋锋任玉玉
-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纬度
- 近60年中国干湿气候变化特征及其未来趋势预估被引量:5
- 2021年
- 本文基于经过均一化订正的共2255个气象站近60年(1961~2020年)逐日观测资料,采用修订的FAO56 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用年干燥度指数AI研究我国近60年来干湿气候变化特征,并用模式预估资料,分析到本世纪末我国干湿气候的可能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近60年来,我国气候整体处于变湿状态下,气候变湿较明显的区域主要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大部、青海西部、甘肃和内蒙西部、西藏西北部等地。近10年来我国气候变湿趋势更加显著,与1960年代相比,干旱区总面积减少约65万平方公里。不同气候分区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四个季节气候都呈现变湿的趋势,尤其以夏季变湿最为明显。预估资料分析表明,到本世纪末,我国气候总体呈现变干趋势,变干的区域主要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而我国西部地区继续维持目前变湿的趋势。高排放情景下,我国中东部变干趋势和西部变湿趋势比在中等排放情景下更显著。
- 张存杰任玉玉曹丽娟张思齐胡川叶吴秀兰
- 关键词:潜在蒸散气候变化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