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祖根

作品数:61 被引量:334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1篇细胞
  • 18篇肿瘤
  • 17篇膀胱
  • 15篇细胞癌
  • 14篇病理
  • 13篇移行细胞
  • 13篇膀胱移行细胞
  • 12篇移行细胞癌
  • 12篇膀胱移行细胞...
  • 10篇蛋白
  • 10篇食管
  • 10篇基因
  • 9篇临床病理
  • 8篇乳头
  • 7篇腺癌
  • 7篇免疫
  • 6篇人乳
  • 6篇乳头瘤
  • 6篇鳞癌
  • 6篇淋巴

机构

  • 45篇中国医学科学...
  • 8篇中国协和医科...
  • 7篇中国医学科学...
  • 6篇北京协和医院
  • 3篇中国预防医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承德医学院
  • 1篇山西医学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中国航天科技...
  • 1篇北京市健宫医...

作者

  • 61篇何祖根
  • 21篇郑闪
  • 16篇吕宁
  • 12篇林冬梅
  • 8篇高燕宁
  • 7篇刘秀云
  • 7篇程书钧
  • 6篇黄燕萍
  • 6篇肖泽均
  • 6篇王顺宝
  • 5篇温芃
  • 5篇薛丽燕
  • 5篇石素胜
  • 5篇谢永强
  • 4篇张友会
  • 4篇邸雪冰
  • 4篇曾毅
  • 4篇孙耘田
  • 4篇张叔人
  • 4篇邹霜梅

传媒

  • 13篇实用癌症杂志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4篇癌症
  • 3篇诊断病理学杂...
  • 3篇中华肿瘤杂志
  • 3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中华泌尿外科...
  • 2篇北京医学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病毒学报
  • 2篇国外医学(生...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国外医学情报
  • 1篇临床泌尿外科...

年份

  • 2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 7篇2004
  • 8篇2003
  • 6篇2002
  • 10篇2001
  • 8篇2000
  • 4篇1999
  • 1篇1997
  • 2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89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FHIT基因与肿瘤
1999年
FHIT 基因定位于染色体3p14 .2 区域。因含有脆性位点FRA3B,该基因具有不稳定性,且外显子在正常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多态性。FHIT 基因在多种肿瘤中均有改变,以缺失为主,包括外显子和/ 或内含子的缺失,还可有外源序列的插入。目前认为FHIT 基因很可能是一个抑癌基因,与直接与外界接触的器官上皮肿瘤的发生有关。其抑癌机制可能以FHIT 蛋白与其相互作用蛋白的结合为主,而以水解酶活性作用次之。
郑闪何祖根王顺宝
关键词:FHIT基因肿瘤抑癌基因
纵隔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被引量:6
1999年
为了研究原发性纵隔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采用常规石蜡包埋HE 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3例MFH。3 例MFH 均位于中纵隔,肿瘤界限清楚有包膜或假包膜,术后无局部复发及转移,最长无瘤生存者已达9 a。纵隔原发MFH的病理特点与软组织MFH 相同,但局部复发率及转移率低,提示其预后好于软组织MFH。
刘尚梅刘杉何祖根温芃刘藏敏
关键词:纤维组织细胞瘤纵隔肿瘤病理
膀胱癌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0
2003年
膀胱癌在中国为最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膀胱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异常基因型的长期积累导致恶性表型的出现。与膀胱癌相关的基因主要有癌基因(如H-ras、FGFR3、erbB2、CCND1、mdm2等)、抑癌基因(如INK4A/ARF、Rb、TP53、PTEN、TSC1、PTCH、DBCCR1等)及DNA错配修复基因等。本文就与膀胱癌相关的几类主要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张睿张建军何祖根程书钧高燕宁
关键词:膀胱肿瘤癌基因抑癌基因错配修复基因
食管癌早期癌变的研究和annexin I表达的意义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检查annexin Ⅰ在食管癌前病变到食管鳞癌不同病变过程中的表达。方法 按照研究食管癌早期病变的病理学取材方法取材,选择含有不同程度癌前病变的食管鳞癌标本11例,经连续取材制片和免疫组化分析,比较同一病例由食管癌前病变发展到食管鳞癌的全过程中annexin Ⅰ的表达改变。结果 Annexin Ⅰ表达水平在食管正常鳞状上皮中呈强阳性(11/11,100%),低度癌前病变(轻度不典型增生和中度不典型增生)减弱(3/8,37.5%),高度癌前病变(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明显减弱(12/14,85.7/%),食管浸润癌和淋巴结转移癌中阴性或显著减弱(15/15和3/3,100%)。Annex.in Ⅰ在食管低度癌前病变中的改变具有显著意义(P=0.002)。结论 Annexin Ⅰ是食管鳞癌早期侯选标志蛋白,在食管低度癌前病变时表达异常。
滕梁红吕宁赵晓航毛友生王贵齐王卉心陈汶何祖根谢永强刘芳张德超
关键词:癌前病变食管鳞癌
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对庆大霉素所致急性肾小管损伤中细胞凋亡的作用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观察 GM中毒性 ATI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程度及外源性 EGF对这种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将雌性 Wistar大鼠分为三组 :1正常对照组 ( NL 组 ,n=7) ;2 GM致 ATI组 ( G组 ,n=2 0 ) ;3 GM+EGF组 ( GE组 ,n=1 9)。分别在 GM或 GM+EGF注射后第 1、4、8、1 2天测定肾小管上皮细胞的 3 HTd R掺入率和血清肌酐 ,并在光镜和电镜下检测肾组织细胞凋亡状况。结果  GM中毒后 ( G组 )动物肾组织细胞凋亡呈双峰现象 ,即在肾组织损伤早期 (第 1天 )和肾组织增殖晚期 (第 8天 )均出现细胞凋亡。而 GM与 EGF共处理后的动物的细胞凋亡在上述两阶段均较 G组动物减少 ,且 3 HTd R掺入率均较 G组动物明显增加。结论  1在 GM中毒性 ATI模型中 ,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呈双峰现象 ,表明细胞凋亡是早期肾小管损伤的一种表现 ,而肾小管再生阶段出现细胞凋亡可能在维持细胞数平衡中起一定作用。 2外源性 EGF对 GM中毒性
于阳郑法雷何祖根毕增祺黄华良
关键词:急性肾小管损伤表皮生长因子细胞凋亡庆大霉素
胸腺瘤临床病理的预后因素研究被引量:10
2001年
目的 探讨胸腺瘤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对 130例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肿瘤大小、坏死、核分裂及包膜情况、组织学分型 (按照L B分类及M H分类 )、Masaoka临床分期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 ,观察其 5 ,10年生存率的差别 ,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U检验及 χ2 检验。 结果重症肌无力的有无、肿瘤大小、坏死、核分裂及L B分类均与预后无关 (P >0 0 5 ) ;而肿瘤有无包膜、M H分类及临床分期与生存率有明显相关性。有包膜者 5 ,10年生存率分别为 10 0 %和 93 1% ,无包膜者分别为 5 4 4%和 40 0 % (P <0 0 5 )。按M H分类 ,髓质型 5 ,10年生存率分别为 10 0 %和 79 8% ,混合型分别为 97 5 %和 88 4% ,皮质为主型分别为 83 3%和 5 0 1% ,皮质型分别为 6 0 2 %和 2 9 9% ,分化好的胸腺癌 (WDTC)分别为 43 4%和 0 % (P <0 0 5 )。临床分期中Ⅰ期 5 ,10年生存率分别为 10 0 %和93 2 % ,Ⅱ期分别为 84 6 %和 78 4% ,Ⅲ期分别为 45 3%和 19 8% ,IV期分别为 38 0 %和 0 (P <0 0 1)。其中以细胞的异型性及有无侵犯胸腺周围器官对预后尤为重要。 结论 L B分类与预后无关 ;M H分类、临床分期与预后有关 ,尤其是瘤细胞呈多角形或大圆形、临床侵犯胸腺外器官者对预后影响较明显。
林冬梅吕宁张汝刚李爱东何祖根刘复生
关键词:胸腺瘤病理学预后
附睾乳头状囊腺瘤及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探讨附睾乳头状囊腺瘤及vonHippel-Lindau综合征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5例附睾乳头状囊腺瘤和2例vonHippel-Lindau综合征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附睾乳头状囊腺瘤单侧2例,双侧3例,其中2例伴vonHippel-Lindau(VHL)综合征。附睾乳头状囊腺瘤有3种基本结构:①排列呈乳头状结构,有纤维血管轴心,被覆的上皮细胞胞质透明,有空泡;②扩张的导管和微囊有类似乳头的上皮细胞被覆。③间质有炎细胞浸润。肾主要是透明细胞癌,与附睾乳头状囊腺瘤形态有一定的相似性。结论附睾乳头状囊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可以单侧和双侧发生,尤其是双侧时,常伴发VHL综合征。当附睾乳头状囊腺瘤合并有肾细胞癌时,不要误诊为肾细胞癌的附睾转移,应想到VHL的可能。
石素胜冯晓莉孙耘田何祖根
关键词:附睾乳头状囊腺瘤
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系PUMC-91的建立及其EGF受体检测被引量:3
1994年
移行细胞癌细胞系PUMC-91来自人膀胱乳头状移行细胞癌。材料取自71岁反复发生膀胱乳头状移行细胞癌之女性患者,病理诊断为膀胱移行细胞癌Ⅲ级。采用电切组织原代培养后,使用10%胎牛血清RPMI1640培养液,体外稳定传代140代,历时15个月。细胞体外培养有恶性特征,裸鼠接种后有多个移植性肿瘤生长,培养细胞及移植瘤病理HE及电镜检查与原肿瘤标本相似,有移行细胞癌特点,肿瘤细胞系进行生物学特性检测,细胞倍增时间为30h,染色体分析主干系为2~4倍体。传代培养4天,核分裂指数为4.5%。乳酸脱氢酶谱检查为此细胞系所特有。培养细胞集落形成率为25%。细胞经过 ̄(125)Ⅰ-EGF放免受体分析表明细胞上有EGF受体。
欧阳山鹰何祖根么崇正宋宗禄臧美孚吴德诚
关键词:膀胱肿瘤
人膀胱移行细胞癌内的16/18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被引量:7
2000年
目的 探讨人膀胱移行细胞癌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法 )检测 11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 (包括 75例石蜡包埋组织和 3 7例手术切除组织 )和 7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的HPV 16/18感染率及HPV 16/18感染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关系。同时检测了 2 4例膀胱癌病人尿液沉淀中HPV阳性率。结果 膀胱移行细胞癌的HPV 16/18总感染率为 62 .5 0 % ( 70 /112 ) ,与正常对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 4例膀胱癌病人尿液沉淀中的HPV 18检出率为 41.67% ( 10 /2 4)。但膀胱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与HPV感染无关 (P >0 .0 5 )。结论 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可能相关 ,且很可能是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早期事件之一。
刘海涛何祖根郑闪王顺宝
关键词:膀胱癌乳头瘤病毒感染
乳腺癌组织中分离的IgG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目的:揭示从人乳腺癌组织中分离的"IgG"对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用Sepharose CM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从乳腺癌组织中分离IgG;应用还原和非还原性SDS-PAGE电泳,考马斯兰染色。应用淋巴细胞转化...
汪泱周春霞邱晓彦何祖根王冬梅马文波张叔人张友会
关键词:乳腺癌组织细胞免疫离子交换层析IGG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