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予

作品数:34 被引量:488H指数:12
供职机构: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气象
  • 3篇地表
  • 3篇地表反照率
  • 3篇气候
  • 3篇气温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
  • 3篇自动站
  • 3篇积雪
  • 3篇反照率
  • 3篇雾霾
  • 2篇日平均
  • 2篇日平均气温
  • 2篇数据集
  • 2篇太阳辐射
  • 2篇平均气温
  • 2篇气象资料
  • 2篇气象自动站
  • 2篇缺测
  • 2篇降水

机构

  • 26篇国家气象信息...
  • 6篇中国环境监测...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中国气象局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国家卫星气象...
  • 2篇马里兰大学
  • 1篇湘潭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安徽省气候中...
  • 1篇安徽省环境监...

作者

  • 34篇余予
  • 11篇任芝花
  • 6篇张志富
  • 6篇孟晓艳
  • 5篇陈洪滨
  • 4篇张强
  • 3篇范邵华
  • 3篇冯明农
  • 3篇夏祥鳌
  • 3篇李俊
  • 3篇王瑞斌
  • 3篇刘娜
  • 2篇宇婧婧
  • 2篇杜丽
  • 2篇潘旸
  • 2篇王普才
  • 2篇刘一鸣
  • 2篇赵煜飞
  • 2篇徐宾
  • 2篇鞠晓慧

传媒

  • 6篇高原气象
  • 4篇气候与环境研...
  • 3篇气象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冰川冻土
  • 1篇计算机应用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气象科技合作...
  • 1篇暴雨灾害
  • 1篇全国卫星应用...
  • 1篇第八届全国优...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气候学特征被引量:10
2019年
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具有极强的破坏力,了解其气候学特征对于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都具有实际意义。利用1961~2015年的2332个高密度逐月国家级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3种常见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雷暴、闪电、冰雹)在年、季、月尺度上发生日数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年平均雷暴、闪电和冰雹发生频率分别为39.23 d/a、20.56 d/a和1.07 d/a;雷暴和闪电主要发生在夏季3个月,雷暴日数7月最多,闪电日数8月最多;冰雹主要发生每年5~9月,6月发生频率最高;雷暴和闪电的高发区分布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华南和西南,青藏高原也是雷暴的高发区域之一;冰雹的高发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部以及中西部山地,而东南沿海地区发生频率则较低。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雷暴和冰雹出现频率随海拔高度增加而明显增加,冰雹和海拔高度有更好的对应关系,二者增加速率分别为2.87 d/500 m和1.80 d/500 m,表明地势高度对这两种强对流天气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薛晓颖任国玉任国玉孙秀宝任玉玉
关键词:雷暴闪电冰雹地形气候学特征
中国1940年代“偏暖”的资料问题
2022年
利用多套中国近百年气温观测资料和台站历史沿革信息,通过还原和对比分析早期发表的百年气温序列,探讨分析了20世纪40年代“偏暖”记录的资料问题。结果表明:20世纪50年代初大量台站迁移造成观测序列非均一性问题,导致了早期气温记录相对偏高。因而,基于原始资料构建的中国百年气温序列在20世纪40年代有一个明显的暖峰,而基于均一化资料构建的序列则无此暖峰,由此估算的中国百年气候增暖趋势(1.41℃/100 a)大于早期的大部分估算结果。
朱亚妮赵平曹丽娟余予唐国利
关键词:暖期
试点城市O3浓度特征分析被引量:18
2013年
利用2009年O3试点城市的O3监测数据,分析了北京、天津、上海、青岛、沈阳和广东的O3浓度变化特征,统计了年超标情况,并结合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其对O3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城市各点位间O3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因点位类型不同,浓度存在差异;O3浓度呈单峰型日变化,在13:00—15:00出现最大值,6:00—7:00出现最小值;O3超标主要集中在4—8月份,广州和北京超标现象较多;O3浓度受温度、降水、风速和风向等气象要素影响较大。
孟晓艳王瑞斌杜丽李健军余予
关键词:臭氧浓度气象要素
不同下垫面地表反照率观测
地表反照率是陆面过程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气候系统和天气模式中辐射传输环节的一个重要因子。它决定了地表的短波能量收支,影响了辐射能量在地一气系统间的分配,由此来调整大气环流形势和水循环过程,同时影响着地表对光合有效辐射(P...
余予
关键词:地表反照率青藏高原
香河大气综合观测站太阳辐射观测研究
本文主要由5章组成。 第一章介绍了太阳辐射、光合有效辐射、紫外辐射等方面的一些基本概念,简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就晴空下太阳辐射观测与模式比较展开讨论。利用...
余予
关键词:辐射传输模式光合有效辐射紫外辐射
文献传递
寿县地区小麦和水稻田地表反照率观测分析被引量:10
2009年
利用寿县气候观象台2007年10月~2008年9月地表反射率观测资料,分析了农田地表反照率的季节变化,对比了小麦和水稻在不同生长期的平均反照率,讨论了天气状况和天气过程对反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和水稻的生长期内,地表反照率变化相似,均先增大后减小。在作物生长初期,水稻田平均反照率低于小麦田反照率约0.02;中期时,两者相近;成熟后,水稻反照率高于小麦反照率约0.04。降水过后,晴空地表反照率减小。
余予李扬云童应祥田红陈洪滨
关键词:地表反照率小麦水稻生长期
全国典型台站降雨期雨滴谱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基于2018—2019年激光雨滴谱仪分钟观测资料,依据年降雨量分区域挑选7个典型站点进行雨滴谱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分钟雨滴谱数据计算的小时雨强与台站观测雨强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92,二者平均差值为负值,且差值随雨强增大而增大。雨滴直径等级频数百分率分布为双峰结构,质量百分率分布为多峰结构。直径小于1 mm的小雨滴对雨滴数浓度的贡献率达77.8%,对雨强的贡献率只有18.1%;直径大于2 mm的大雨滴占总数浓度的2.6%,对雨强的贡献为41.8%。考虑雨滴下落末速度影响后,小雨滴对雨滴总数浓度的贡献率增大9.7个百分点,中雨滴和大雨滴对雨滴总数浓度的贡献率降低。随雨强减弱,大雨滴数浓度减小,超大雨滴消失,谱宽收窄,小雨滴数浓度变化特征随台站出现差异。
刘振吴雪媛余予任芝花
关键词:雨滴谱
两种再分析资料与RS92探空资料的比较分析被引量:31
2012年
利用2008年5~12月在安徽寿县获得的逐6小时RS92探空资料,与同期的NCEP/NCAR和ERA-Interim两种再分析资料(6h)进行比较分析,计算分析了标准气压层上探空与再分析资料的温度、纬向风、经向风和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偏差和平均绝对差。结果表明:在所有标准层高度,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与探空资料的相关优于NCEP再分析资料的与探空资料的相关,温度和风速再分析资料与探空资料的相关优于相对湿度的相关;温度再分析资料与探空资料的相关系数在1000~250hPa接近1,在250hPa以上随高度减小,ERA-Interim与探空资料的偏差的绝对值基本小于0.3℃,而NCEP与探空资料的偏差绝对值在1000hPa上要大一倍;纬向风再分析资料与探空资料的相关系数在对流层中高层大于对流层低层和平流层低层,经向风的相关在对流层随高度增加,在平流层低层迅速减小;风速再分析资料与探空资料的偏差绝对值小于1m·s-1;相对湿度再分析资料与探空资料的相关随高度减小,偏差在400~100hPa层较大,达10%~20%,在更高层小于10%。
朱彦良凌超陈洪滨张金强彭亮余予
关键词:再分析资料相关系数
CMA气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被引量:6
2018年
气象数据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在气象台站和数据中心的数据质量检查、资料审核,发现缺测和错误数据,并对其补充或修正,从而保证气象数据的完整性,提高其准确性。通过“全国自动站实时资料质量控制与综合评估系统建设”工程,已在全国建立了“地面自动站实时资料三级质量控制与反馈业务系统”,自动站数据质量逐年改善。
任芝花张强高峰余予
关键词:气象数据数据质量控制地面自动站数据质量检查
自动与人工观测霾日、雾日序列连续性分析被引量:8
2018年
由原始观测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雾霾(包括雾、轻雾和霾)日数偏高,尤其霾日数是2000-2013年均值的4.2倍。依据2014年雾霾现象保留人工观测或采用自动观测,将全国2 400余个国家站分为人工站和自动站,分别就两类站2014年雾霾现象日数与其历史序列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工站2014年平均雾霾日数与其2000年以来平均状况及2013年平均雾霾日数接近;而自动站2014年平均雾霾日数明显偏高,成为2000年以来之最,且明显高于2013年统计结果。通过对比分析自动与人工观测方法表明,雾霾现象自动观测采用瞬间观测记录,是造成2014年全国雾霾日数异常偏高的主要原因。基于霾现象持续性特征,针对自动观测霾数据,研究确定了1天至少6个连续时次"现在天气现象"有霾记录,"连续天气现象"方记霾现象的订正方法。统计结果表明,订正前全国2014年平均霾日数为59天,而订正后下降为31天,基本与2013年持平。进一步分析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霾发生频率呈增加趋势,尤其2013年和2014年,霾发生频率成为2000年以来之最。
任芝花余予韩瑞冯明农
关键词:连续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