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海东
- 作品数:18 被引量:55H指数:5
- 供职机构:梅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梅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学事业费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影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基础上的鼻咽癌计划靶区外放研究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利用千伏级锥形束CT(kV-KBCT)研究鼻咽癌放疗过程中的摆位误差范围,推算鼻咽癌计划靶体积外放范围。方法通过影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IGRT),利用kV-KBCT获取扫描图像,采用灰度配准和骨性配准与定位CT图像进行匹配,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11月梅州市人民医院150例鼻咽癌患者的摆位误差数据,推算鼻咽癌计划靶区(PTV)大小。结果利用PTV计算公式,放疗前X、Y、Z 3个坐标方向的外放距离分别为:灰度配准0.5、0.4、0.8 mm,骨性配准0.1、0.5、1.7 mm;放疗后X、Y、Z 3个坐标方向的外放距离分别为:灰度配准0.4、0.5、0.9 mm,骨性配准0.1、0.9、2.0 mm;治疗前后两种配准方式3个坐标方向的摆位误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GRT指导鼻咽癌放疗时,PTV为3 mm是安全的,kV-KBCT是一种有效的影像指导设备。
- 陈意标张汉雄蒋振东俞海东马天斌陈爱辉谢有海张坚刘挺朱文标
- 关键词:鼻咽肿瘤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摆位误差
- 鼻咽癌锥形束CT引导方案与摆位误差的相关性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过程中锥形束CT(CBCT)引导方案摆位误差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在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行根治性放疗的87例鼻咽癌患者,所有患者放疗期间采用Elekta Synergy S型直线加速器配备的千伏级CBCT行10次治疗前扫描,分析左右(X)方向、头脚(Y)方向、垂直(Z)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变化规律。结果随着CBCT扫描次数的增加,鼻咽癌患者X方向、Y方向10次摆位误差均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Z方向前6次摆位误差均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从第7次开始,Z方向的系统误差呈增大趋势,第7、8、9、10次的系统误差依次为0.140、0.292、0.461、0.640 mm,且前7次摆位系统误差组间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5.232,P=0.019),前8、9、10次摆位系统误差均值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非连续的CBCT可以降低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根据摆位误差变化规律选择合理的使用频率是鼻咽癌较理想的CBCT引导方案。
- 陈意标张汉雄蒋振东俞海东马天斌陈爱辉谢有海张坚刘挺
- 关键词:鼻咽肿瘤影像引导放疗锥形束CT摆位误差
- 探讨鼻咽癌调强计划剂量分布和验证通过率受摆位误差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在鼻咽癌放疗中,通过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扫描得出摆位误差,探讨摆位误差对鼻咽癌调强计划剂量分布以及验证计划r通过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5例鼻咽癌患者,每例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10次CBCT扫描,共扫描250次。把扫描图像与计划CT图像进行融合配准得出X、Y、Z等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然后把摆位误差数据分别模拟回计划系统中的调强计划和验证计划中。重新计算调强计划分析肿瘤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的变化、重新计算验证计划并传回Delta4三维剂量验证软件中,分析验证计划r通过率的变化。结果在X、Y、Z方向上的摆位误差为(-0.05±1.23)mm、(-0.48±1.66)mm、(0.59±1.23)mm。计划靶区的最大剂量(D_(max))比原计划高(P<0.05)、靶区98%的体积剂量和平均剂量比原计划低(P<0.05)。脊髓、脑干、视神经、视交叉、晶体再计划的最大剂量和腮腺50%的体积剂量都比原计划高(P<0.05)。验证计划各射野和总剂量的再r通过率比原r通过率低(P<0.05)。结论摆位误差使鼻咽癌在放疗中靶区剂量的减少和危及器官剂量的增加,造成治疗增益比的下降。而使验证计划r通过率的降低也反映出其对实际治疗的影响。因此放疗前的摆位误差校正是非常有必要的。
- 俞海东蒋振东陈爱辉马天斌张海强
- 关键词:摆位误差
- 利用CBCT图像监测鼻咽癌放疗腮腺和外轮廓体积变化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利用CBCT图像探讨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中解剖学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随机选取实际接受IMRT的鼻咽癌患者30例,利用疗程中CBCT图像,由肿瘤放疗主治以上医生和影像医生对30例患者的腮腺进行勾画和患者外轮廓范围的确定,由物理师计算出腮腺和外轮廓的体积。结果在CBCT图像上,鼻咽癌IMRT放疗中腮腺、外轮廓体积逐步缩小。第3周腮腺体积缩小2.71~13.14 cm^3(中位值6.79 cm^3),第5周缩小6.77~15.86 cm^3(中位值9.16 cm^3),当放疗至第五周以后腮腺体积变化趋于平坦;外轮廓体积第3周缩小4.3~79.78 cm^3(中位值40.19 cm^3),第5周缩小15.67~130.61 cm^3(中位值52.34 cm^3)。结论利用CBCT图像可以监测鼻咽癌IMRT放疗中腮腺、外轮廓体积变化,和利用扇形束CT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即鼻咽癌IMRT放疗中腮腺、外轮廓体积逐步缩小,可作为鼻咽癌自适应治疗提供依据。
- 蒋振东谢有海马天斌钟长游俞海东胡丹李玉林
- 不能手术切除的食管鳞状细胞癌169例三维适形放疗长期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长期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接受根治性3DCRT治疗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169例。按生存表法计算患者1、3、5年生存率,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3.2%、34.1%、21.3%。单因素分析显示食管病灶长度、病灶部位、是否加化疗、计划肿瘤靶区(PGTV)剂量及疗程结束后疗效评估为患者长期生存的有意义预后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食管病灶长度、是否加化疗及疗程结束后疗效评估为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结论3DCRT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长期预后较好。病灶长度、是否加化疗及疗程结束后疗效评估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加化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 陈意标张汉雄俞海东刘挺朱文标洪珊
- 关键词:食管肿瘤预后
- 食管癌根治术后纵膈淋巴结转移三维适形小野放疗临床观察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治疗失败的原因及局部小野放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采用三维适形小野放射治疗,GTV处方剂量64Gy,CTV处方剂量50Gy,常规分割;GTV外放1.0~1.5cm为CTV,其他无转移部位不予预防性照射。放疗后3个月行CT检查,按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3.3%,完全缓解率为33.3%,中位生存时间为16.7月;治疗过程中无明显毒副反应。结论对于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是较好的治疗手段。
- 陈意标张汉雄张坚俞海东邓国明洪珊薛祥兴
- 关键词: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三维适形放疗
- 基于四维CT的肺癌靶区联合图像引导放疗技术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将基于四维CT的肺癌靶区联合图像引导放疗技术肺癌中,对其应用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6月收治的33例肺癌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四维CT扫描定位,各患者得到10组呼吸时相,分别制定3D、4D计划,对两者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执行4D计划,记录放疗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4D计划PTV与3D计划相比相对更大,4D计划CTV与3D计划相比相对更小,4D计划双肺V20、MLD与3D计划相比相对更低,不同计划间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33例患者均无中断治疗、失访等情况出现,放疗总有效率为63.64%;本组33例患者急性放射性损伤、急性放射性食管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2.42%、51.52%。结论:基于四维CT的CT的肺癌靶区联合图像引导放疗技术应用价值较高,可减少PTV体积,利于提升放疗剂量的精准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应用及推广。
- 高博刘建华俞海东
- 关键词:四维CT
- 胸段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术后放疗效果评价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评价胸段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术后放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38例胸段食管癌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1-01-2013-02,术后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为21例,对所有患者均行食管癌根治术及术后放疗进行治疗,对患者回访2年,观察术后放疗效果及淋巴结转移的特点。结果针对患者采用食管癌根治术联合术后放疗治疗后,多数患者病情得到有力控制,但病灶较小及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手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病灶较大及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胸段食管癌术后患者采用放疗方式进行治疗能提高患者手术后生存率,促进预后,改善生活质量。
- 王晓阳俞海东刘建华
- 关键词:胸段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放疗
- 对比度受限自适应直方图均衡算法在鼻咽癌放疗摆位中的应用
- 2017年
- 目的探讨对比度受限自适应直方图均衡算法在鼻咽癌放疗摆位中的应用。方法利用单曝光定位照相技术,应用对比度受限自适应直方图均衡算法对射野图像进行增强,把增强后的图像与计划系统中的DRR图像进行比较。结果对比度受限自适应直方图均衡算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射野图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可以清楚地分辨出主要的骨性标志。在摆位质量控制中可以检验出射野图像与DRR图像的射野中心的位移变化。结论单曝光定位照相技术结合对比度受限自适应直方图均衡算法可以减少鼻咽癌放疗摆位误差,确保放射治疗计划准确的实施。
- 俞海东蒋振东马天斌
- 关键词:图像配准
- 无均整器模式在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深吸气屏气调强放疗中的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无均整器(FFF)模式在左侧乳腺癌术后深吸气屏气(DIBH)调强放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年2022年12月于梅州市人民医院改良根治术后行DIBH调强放疗的21例左侧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别用6 MV FFF模式下制订的计划(FFF组)和6 MV有均整器(FF)模式下制订的计划(FF组)在每例患者的DIBH模式CT上设计7野调强计划。比较两种计划下各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和生物学参数以及剂量验证结果。结果21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M(Q_(1),Q_(3))]47岁(32岁,61岁)。FF组和FFF组靶区接受95%处方剂量的靶区占比(V95%)分别为(95.9±0.8)%和(95.7±1.9)%(t=2.98,P=0.089),最大剂量分别为(5401±251)cGy、(5424±201)cGy(t=2.85,P=0.181),适形指数分别为0.88±0.05、0.87±0.06(t=0.32,P=0.562),均匀指数分别为1.06±0.01、1.07±0.02(t=2.91,P=0.009),等效均匀剂量(EUD)分别为(51.81±0.21)Gy、(51.97±0.20)Gy(t=0.51,P=0.309),肿瘤控制率(TCP)分别为(99.68±0.01)%、(99.61±0.02)%(t=0.81,P=0.560)。FFF组和FF组计划均符合要求,所有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均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FFF组在左肺[5 Gy照射体积(V_(5Gy))、平均剂量(D_(mean))、EUD、正常组织并发症发生率(NTCP)]、右肺(V_(5Gy)、D_(mean))、心脏(V_(10Gy)、D_(mean)、EUD、NTCP)和右侧乳腺(V_(5Gy)、D_(mean)、EUD)的辐射剂量均不同程度低于F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FF组和FF组机器跳数分别为(984±132)MU、(751±145)MU(t=-1.25,P<0.001),总出束时间分别为(1.4±0.3)min和(2.2±0.4)min(t=0.68,P<0.001);单个射野出束时间分别为(12±7)s、(16±10)s(t=2.68,P=0.001),FFF组患者每个射野出束时间均25 s以下;γ通过率分别为(97.1±2.8)%、(97.6±2.1)%(t=0.59,P=0.484)。结论在左侧乳腺癌调强放疗中,FFF模式对危及器官的辐射剂量较低,并具有更高的剂量率和更短的治疗时间。FFF联合DIBH技术在乳腺癌调强放疗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
- 钟长游蒋振东俞海东王晓阳高博陈爱辉郭宏龙
- 关键词:乳腺肿瘤调强放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