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玉凡 作品数:78 被引量:327 H指数:12 供职机构: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市甘薯研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医药卫生 轻工技术与工程 更多>>
‘忠薯1’薯皮过氧化物酶分离纯化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3 2020年 经表皮组织匀浆抽提,无水乙醇分级沉淀,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Superdex-200凝胶过滤层析,获得电泳纯度的过氧化物酶.该酶比活力、纯化倍数及回收率分别为571975.93 U/mg,51.72,33.80%.该酶总分子量约为37.2 kDa,且为单聚体.该酶最适温度,pH值分别为65℃,6.2,具有耐酸耐热特性.‘忠薯1’过氧化物酶Km值为52.833 mmol/L,且属于乒乓反应.Mg^2+,Cu^2+,Co^2+,Fe^3+对该酶有较强激活作用;Pb2+是甘薯过氧化物酶的有效抑制剂. 李丰茂 李佳欣 郭小路 傅玉凡 唐云明关键词:甘薯 过氧化物酶 分离纯化 不同叶菜型甘薯品种茎尖绿原酸含量及清除DPPH·能力 被引量:24 2010年 【目的】研究叶菜型甘薯茎尖绿原酸的含量及其清除DPPH·能力,为叶菜型甘薯的品种筛选、栽培及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6个不同生长期分别采收广菜薯2号、莆薯53和福薯7-6的茎尖,测定并分析茎尖叶片、叶柄和茎绿原酸含量及其与DPPH·清除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6次采收期的不同甘薯品种茎尖绿原酸平均含量大小为:广菜薯2号(0.2920%fb)>莆薯53(0.2750%fb)>福薯7-6(0.1638%fb),其中叶片(0.3539%fb)>茎(0.1444%fb)>叶柄(0.1173%fb),叶片含量是叶柄和茎平均值的2.70倍;广菜薯2号、莆薯53和福薯7-6茎尖前3个采收时期绿原酸的平均含量分别是后3个时期的2.22、2.68和2.41倍,其中叶片、叶柄和茎前3次采收期绿原酸含量的平均值分别是后3次采收期的2.49,2.53和2.20倍。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2)根据3个品种6次采收期的平均值计算,叶片对茎尖绿原酸含量的贡献率为73.64%,叶柄为11.96%,茎为14.41%。(3)茎尖6次采收期的DPPH·清除能力平均大小为:广菜薯2号(34.99%)>莆薯53(31.05%)>福薯7-6(18.83%),其中叶片(32.52%)>茎(23.64%)>叶柄(17.91%);前3个采收时期的茎尖、叶片、茎和叶柄的DPPH·平均清除能力分别是后3个时期的1.91、2.02、1.69和1.99倍。【结论】叶菜型甘薯茎尖绿原酸含量在品种、部位和采收期间有显著差异;DPPH·清除能力与绿原酸含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叶菜型甘薯品种选育、栽培和产业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茎尖绿原酸含量的变化特点。 傅玉凡 杨春贤 赵亚特 赵文婷 刘小强 曾令江 廖志华 张启堂关键词:叶菜型甘薯 绿原酸含量 采收期 不同甘薯品种苗期茎尖醇溶提取物清除DPPH·的行为特征差异 被引量:18 2013年 【目的】通过对65个甘薯品种苗期茎尖醇溶提取物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反应过程中相关指标的研究,探索其清除DPPH.的行为特征差异。【方法】测定65个品种苗期茎尖醇溶提取物在0.1、0.2、0.4、0.8、1.6、2.0 mg.mL-16个浓度下清除DPPH.反应的0—210 min中19个时间点的DPPH.清除率,计算反应速率及其变化、各品种的EC50和各浓度下清除率达到50%与80%所需时间,并根据这些指标对65个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甘薯苗期茎尖醇溶提取物的清除DPPH.行为在65个品种间虽然表现为连续性,但聚类分析能将其分为5种行为类型,并以类型Ⅱ、Ⅲ为主。类型Ⅰ包含1个品种,0—1 min和1—3 min的反应速率、210 min的清除率均显著小于其它类型,醇溶提取物浓度达2.0 mg.mL-1时清除率仍不能达到50%。类型Ⅱ包含44个品种,平均抗氧化能力显著优于类型Ⅰ,次于其它3种类型。醇溶提取物浓度达到0.8 mg.mL-1时有24个品种能达到50%清除能力,平均需时83.89 min,但无品种能达到80%;而2.0 mg.mL-1时有37个品种能达到80%清除率,平均需时59.23 min。④类型Ⅲ包含17个品种,其清除率曲线变化趋势、210 min的清除率、EC50、反应速率以及清除率达到50%和80%的品种比例及所需时间均介于类型Ⅱ与类型Ⅳ之间,并偏向类型Ⅳ。⑤类型Ⅳ包括一个品种,类型Ⅴ包括2个品种。两者的EC50低于前3种类型,均在0.4 mg.mL-1时就能达到50%,在0.8 mg.mL-1就能达到80%,且所需时间显著低于其它类型。而两者主要区别体现在反应速率的变化方面。【结论】在利用DPPH.清除法评定甘薯苗期茎尖醇溶提取物抗氧化能力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清除率随反应时间、醇溶提取物浓度的变化趋势、阶段反应速率、反应消耗时间、EC50多项抗氧化反应行为特征指标。 谢小焕 赵樱 罗薇 许森 曾令江 杨春贤 傅玉凡关键词:甘薯 茎尖 DPPH 清除率 反应速率 甘薯苗期茎尖多酚含量对其DPPH·清除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5 2015年 研究了25个甘薯品种苗期茎尖乙醇提取物多酚含量(PC)及其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清除反应的清除量(QS)和反应速率(RS)的影响,以期为甘薯茎尖抗氧化活性DPPH·评定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特定的DPPH·清除反应体系中,PC在0.83~41.01μg/mL线性范围内,PC与QS极显著正相关,与0~1min RS极显著正相关;反应80min以后的QS与RS达到稳定平衡阶段.因此,DPPH·清除反应制约于多酚和DPPH·两种底物浓度,并受反应时间影响.当PC增加到一定程度和经过一定的反应时间,PC与其QS,RS存在非线性相关.利用DPPH·清除法评价甘薯茎尖抗氧化活性时,由于品种间PC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研究特定反应体系下茎尖PC及其与QS,RS的线性相关区域,确定适宜的茎尖质量浓度范围和反应时间. 赵樱 谢小焕 傅玉凡 胡春霞 杨春贤 曾令江 顾东东关键词:甘薯 茎尖 多酚含量 甘薯不同外植体体细胞胚的发生及植株再生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分别以甘薯品种徐薯22的叶片与茎尖作为外植体,研究利用不同外植体通过体细胞胚胎再生途径得到再生植株的方法。[方法]将徐薯22的叶片和茎尖分别置于MSB和MSD培养基中诱导胚性愈伤,再将胚性愈伤置于MS培养基培养,观察体细胞胚的发生情况,最后对不同外植体得到的植株再生频率进行比较。[结果]用叶片作为外植体得到的胚性愈伤平均诱导频率为95.69%,而茎尖的则为30.56%;不同外植体在体细胞胚发生途径中的形态特征有一定差异;用叶片作为外植体的植株再生频率为60.61%,用茎尖的则为22.00%,且采用不同外植体诱导得到的再生植株无形态变化。[结论]在该试验中,体细胞胚的发生及植株再生的最适外植体为甘薯品种徐薯22的叶片。 张玲 许宏宣 秦白富 廖志华 陈敏 杨春贤 傅玉凡 张启堂关键词:植株再生 甘薯 甘薯淀粉相关性状变异性的分析 被引量:7 2022年 运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Additive main effects and multiplicative interaction model,AMMI)对2019年重庆市合川、永川、彭水和万州4个地点淀粉型甘薯联合鉴定试验中9个品种薯块的干物质质量分数、鲜基淀粉质量分数、淀粉产量、直链淀粉质量分数、平均粒径和粒径Span 6个与淀粉相关的性状在品种间的差异与稳定性、地点间的稳定性以及试验地点对各个性状的辨别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物质质量分数、鲜基淀粉质量分数和平均粒径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淀粉产量主要受地点因素的影响,直链淀粉质量分数和粒径Span受品种和地点交互作用的影响.不同地点对这6个性状的辨别能力有差异,可以通过筛选适宜地点来提高这6个淀粉相关性状的鉴定效率.淀粉相关的6个性状的地点间稳定性虽然在品种间有差异,但也可以通过育种手段选育出符合各类工业加工要求且较为稳定的优质淀粉型新品种. 王璐璐 黄雨 傅玉凡 冉海榕 李佳欣 陈培涛 李丰茂关键词:甘薯 AMMI模型 甘薯叶菜型品种蔓尖产量构成分析 被引量:4 2008年 对7个甘薯叶菜型品种2006~2007年的蔓尖产量和叶片、叶柄、茎占蔓尖产量的比例及其在品种与不同采收期间的变化的研究表明:甘薯蔓尖产量在不同的品种和采收期间有显著差异,叶片占蔓尖产量的50%左右,它在采收期间的变化大于品种间的变化。而叶柄和茎各占25%,它在品种间的变化大于采收期间的变化。由于叶片营养成分高于叶柄和茎,因此,叶片在蔓尖的产量和品质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甘薯叶菜型品种蔓尖产量构成的分析为甘薯叶菜型专用品种的选育、栽培和产业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王卫强 傅玉凡 伍加勇 黄世龙 张晓春 张志良 喻淑芬关键词:甘薯 甘薯块根生长过程中淀粉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20 2008年 对9个甘薯品种栽后50 d、85 d、108 d、136 d和167 d块根淀粉含量及其动态变化测定与分析的结果表明:甘薯块根淀粉含量在生长过程中表现为不断增加的总趋势,但在栽插后的50 d^85 d和108 d^136 d两个阶段变化程度最大,变化速率最快,其余阶段除个别品种以外,变化不大,表现较为稳定.淀粉含量在生长过程中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傅玉凡 梁媛媛 孙富年 李明 冷晋川 张启堂 何平关键词:甘薯 块根 淀粉含量 生长期 嫁接对几个不同肉色甘薯品种产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2008年 研究了"渝紫263"等5个不同肉色甘薯品种进行交互嫁接的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的砧木效应和砧木×接穗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接穗效应不显著;在20个嫁接组合中,以"2-19-99×2-I19-43"嫁接组合的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它19个嫁接组合.紫肉甘薯各自作砧木或接穗的嫁接组合,块根产量受到砧木和接穗交互作用的共同影响,但砧木自身的遗传特性是影响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的决定性因素,接穗对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的影响比砧木小. 李明 孙富年 黄元射 傅玉凡 杨春贤 张启堂关键词:甘薯 肉色 嫁接 鲜薯产量 源库关系 甘薯块根可溶性糖含量在生长期间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13 2009年 对9个甘薯品种在不同生长期块根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与分析表明:甘薯块根可溶性糖含量在整个生长期间的变化总趋势是生长前期(50 d左右)特别高,随后迅速降低,一般在100 d左右达到最低.生长中期稳定波动,生长末期再有缓慢上升.各生长期可溶性糖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该研究结果为甘薯育种和产业化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梁媛媛 傅玉凡 孙富年 冷晋川 张启堂关键词:甘薯 块根 可溶性糖 生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