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昭华
- 作品数:47 被引量:87H指数:5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论黑格尔主体思想
- 储昭华
- 关键词:黑格尔
- 落实还是消解?——荀子“君主—礼义”关系思想之政治哲学考量被引量:1
- 2014年
- 与其整个思想体系一样,在关于君主与礼义问题上,荀子也通过综合法家、墨家及儒家思想,确立起意欲使二者既相克又相生的循环统一理路:一方面,以礼义规范、制约君主,维护社会秩序,范导、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尊君确立君主的主宰地位,为这一价值的贯彻落实找到现实的动力与途径。这一思想对儒家其后赢得独尊地位有着决定性影响,也构成儒家的核心理念之一。从政治哲学角度看,这种统一既有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也隐含着内在矛盾与冲突,最终由于皇权的不断膨胀而必然趋向对礼义根本宗旨和规范、制约功能的逐渐消解。所谓"外儒内法"和中国历史上一治一乱的不断循环都可以从这里获得有效解释。这提示我们,在发掘、弘扬荀子思想积极意义的同时,也须警惕其所隐含的某些负面倾向和效应。这对我们今天思考某些问题应该具有警示意义。
- 储昭华张晓明
- 关键词:荀子儒家
- 在天人合一中诗意栖居——中国人的居住哲学被引量:3
- 2022年
- 诗意栖居在中华文化中的特有体现形式就是天人合一。这一理念和价值取向既是中国人的居住哲学和实践的特征,也是人类生存的未来发展方向。它理当包含四个层面的意涵,即注重并着力追求灵与肉(身与心)、人与自然、人与人、小家与“大家”的和谐统一。对于当今社会的人居建设来说,尤其应力求破除单纯追求个体和小家之诗意的局限性,到人与整个自然生态、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中去寻求、创造更深远的生存的诗意。
- 储昭华李文希
- 关键词:诗意栖居天人合一山水城市
- 朝向未来与立足当前——孟子与荀子人性论及其效应的比较考察被引量:10
- 2006年
- 储昭华
- 关键词:人性论荀子中国哲学性恶论
- 从荀子君民关系思想看儒家政治哲学的内在矛盾被引量:2
- 2019年
- 在儒家政治哲学中,民本与尊君之间究竟关系如何?本文以荀子"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命题为切入点,循其内在逻辑脉络对荀子君民关系思想逐层展开解析,揭示出二者关系的不同层面意涵及其所蕴涵的矛盾张力,以及由此导致的诸多相互矛盾的理论与实践效应;从这一角度,文章进而对儒家政治哲学本身所蕴涵的内在矛盾进行了剖析,指出这种矛盾势必使得儒家注定面临着治道最终遮蔽或消解政道的难题。
- 储昭华幸玉芳
- 关键词:荀子儒家民本尊君君民关系
- 荀子“礼者,养也”的多层意蕴及其不同效应
- 2023年
- 作为对礼的最具概括性的表达,荀子的“礼者,养也”命题有着多层面的意蕴。在对人的普遍之养的形式之义之后,其实质意涵在于对不同身份之人的差序有别之养。其内容包括形身之养与灵性之养两个维度。养有所别的极致体现是尊君之养,即以礼彰显王者的至上地位与至尊之威。荀子试图通过激发王者对人生至境的追求,以其德与能求得天下安定,实现王者的内在欲求与万民福祉的双赢统一。这一思想与儒家的其他理路一起,促进了华夏民族特有的“圣王情结”的形成,最终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储昭华
- 关键词:荀子
- 明分之道
- 在关于如何应对现代性的挑战、实现儒家文化与现代民主政道融合的问题上,现代新儒家沿着孟王理路所展开的探索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无法从“内圣”开出人权和制度化的“外王”。基于对这一历史教训的总结和对民主政道的深入认识,本文打破这一...
- 储昭华
- 关键词:荀子儒家明分
- 飞架两山的虹——《文化哲学》评介
- 1991年
- 1.《文化哲学》②一书是一部以哲学解析文化,从文化重新规定哲学的著作。作为文化大讨论的积极参加者,作者在具体探讨的同时,冷静地分析各家观点的得失,把握潮流发展的内在本质,并由此更进一步深入地探究哲学和文化本身的命运和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把对文化和哲学的思考和探究的结晶凝缩在《文化哲学》这部著作之中。问题的提出是建立在清醒的认知基础上的。首先是对近百年来发生的多次“文化热”的经验教训的总结的结果。这种总结固然是指对国内外文化研究的优秀成果的辩证吸收,以融汇中西的气派直指文化的核心,更重要的是,从中得出了深刻的理论教训,发掘出发人深省的启示。这就是:“通过对百年来发生的多次‘文化热’的考察,发现许多争论的问题惟有上升到对文化哲学的研究才能解决,文化学研究亦惟有通过文化哲学的突破才能深入(着重号为原文所加)”(该书后记)。这就为今后文化讨论的深入指明了方向,比起某个具体观点更具有警策意义,很值得一切有志于文化研究的人深思。
- 储昭华
- 关键词:文化哲学哲学思维积极参加者文化学研究文化热
- 从身心关系视角看荀子对法家的扬弃及其对儒家文化的意义被引量:2
- 2013年
- 从身心关系视角对荀子与法家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更深层的辨析,指出法家思想对荀子最深刻的影响在于对人的肉身维度的应有重视,而荀子与法家之间的根本区别也恰恰蕴涵于这一内在联系的背后:与法家的单面之"人"截然不同,荀子的"人性"概念其实具有情欲之性与"心—性"双重维度;法家旨在通过扣押和绑架人的肉身而驱迫、役使臣民,为君主所用,而荀子思想的主流则是主张以礼义来保障和促进人的自然本性的合理实现,进而实现人性的升华。文章的结论是,荀子通过借鉴法家而形成的新的身心观,不仅确立起人的肉身维度的相对独立性,而且将人阐释为身心、灵肉双重维度的具有内在张力的矛盾统一体,这既是对人的认识的深化,也对孟子理路具有一定的纠偏作用,因而对于儒家文化及人的健全发展无疑更具有积极意义。
- 储昭华
- 关键词:荀子法家身心关系礼义
- 吴于廑先生封建论及其史学贡献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吴于廑先生(1913-1993)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我国世界史研究领域的学术权威。在我国的世界史学科体系构建、世界通史编纂、世界上古中古史研究、西方史学研究及史学名著编译等方面,吴先生都是奠基者和开拓者。他还曾在武汉大学长期担任校、系领导职务,与唐长孺先生一道,开创了武汉大学历史学科的鼎盛时代。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吴先生在中国古代史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方面也深有造诣。他于194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史专业,其硕士毕业论文题为《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文章认为,中国的封建时代是商周时期,推动中国封建制度瓦解的动力不是工商阶层,而是士人的崛起。吴先生的独到见解,在当时就受到万国鼎、吴景超等学术名家的激赏。他于1944年和1946年先后在哈佛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毕业论文题为《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将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与中国商周时期的封建制度进行比较,阐释二者的异同。1947年吴先生回国,后一直任教于武汉大学,主要致力于世界史研究,也未再提及旧作。在他生前的讲话和论著中,偶有言及中国古代社会时,并未重申和坚持其1949年前的观点。其硕士毕业论文于"文革"中遗失,博士毕业论文也一直未译成中文。在吴先生哲嗣和其他后学的努力下,武汉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把这两篇学位论文合为一部书出版,并列入"武汉大学百年名典"系列之一。2012年12月13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以"吴于廑先生的封建论"为主旨,召开了一场小型学术讨论会,数十位学者纷纷称赞吴先生对"封建"问题的前瞻性思考,高度评价吴先生的真知灼见和学术贡献。2013年是吴于廑先生逝世20周年,现将此次讨论的部分论文摘要发表,以飨读者,以示缅怀。
- 冯天瑜吴遇郭齐勇丁四新徐少华罗运环罗运环胡治洪储昭华杨华
- 关键词:世界史研究封建学术权威世界通史古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