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力

作品数:10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病变
  • 4篇成像
  • 3篇术后
  • 3篇灌注
  • 3篇磁共振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胆道
  • 2篇胆道病
  • 2篇胆道病变
  • 2篇胆管
  • 2篇胆管疾病
  • 2篇动脉
  • 2篇移植肝
  • 2篇肉芽
  • 2篇肉芽肿
  • 2篇肿瘤
  • 2篇肝动脉
  • 2篇肝移植
  • 2篇320排CT
  • 1篇动力学变化

机构

  • 10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10篇全力
  • 7篇孟晓春
  • 7篇谢佩怡
  • 6篇单鸿
  • 5篇覃杰
  • 4篇谢斯栋
  • 3篇方圆
  • 3篇朱康顺
  • 2篇张建生
  • 2篇郭月飞
  • 2篇陈炳辉
  • 1篇康庄
  • 1篇陈俊伟
  • 1篇刘静静
  • 1篇张志刚
  • 1篇林妙霞
  • 1篇蔺红梅
  • 1篇陈少琼
  • 1篇余超
  • 1篇王劲

传媒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新医学
  • 1篇中华腔镜泌尿...
  • 1篇中华健康管理...
  • 1篇器官移植
  • 1篇实用器官移植...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移植肝非肿瘤性重度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CT表现与临床意义
2016年
目的分析移植肝非肿瘤性重度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CT表现与临床意义。方法 2004年1月—2014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例肝移植术后受体在术后CT随访中发现重度非肿瘤性APS。结合其临床表现、超声检查及临床转归,回顾性分析2例患者的移植肝CT征象及其对移植肝功能的影响。结果 2例患者增强CT检查均见门静脉一级分支及其远侧分支动脉期显著强化,强化程度高于近侧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伴动脉期周围肝实质显著的一过性强化。病例1超声检查发现门静脉左支血流反向,肝穿活检诊断慢性排斥反应,病灶超声随访中发现肝门部胆管血供欠佳。经抗炎、抗排斥等治疗后,CT检查发现肝内APS消失,超声检查发现门静脉左支血流恢复,胆道血供恢复。病例2为极重度肝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导致的医源性APS,1年后复查发现仍存在APS,同时出现显著的缺血性胆管炎表现。结论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也可能为高流量APS的重要原因,大量的肝动脉血分流到门静脉系统,不仅可能导致门静脉高压症,还可能引起移植肝胆道缺血性损伤。
陈炳辉谢佩怡谢斯栋全力朱俊颖孟晓春
关键词:肝移植手术后并发症肝动脉-门静脉分流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多层CT动态增强表现特征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分析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XGP)的多层CT动态增强表现特点。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间,我院共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XGP患者术前接受多层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与病理组织学结果对照,本研究回顾性分析XGP的多层CT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5例患者全部为单肾受累,左肾2例,右肾3例。CT表现分两型:(1)全肾弥漫性病变3例,全部合并肾结石及中-重度肾积水,表现为患肾肾盂肾盏显著扩张,腔壁增厚,并不均匀延迟强化;肾盏周围见串珠状低密度区,病理为多发微小脓肿;3例均见病灶内斑点或斑片状脂肪密度区,肾周脂肪间隙模糊及肾周筋膜增厚;1例腰大肌、竖脊肌及腹壁脓肿形成。(2)肾脏局灶性病变2例,1例为单发囊性低密度灶,夹杂斑片状脂肪密度区,壁薄,多期增强扫描囊壁呈延迟强化,囊腔无强化,囊壁周围散在蜂窝状低密度区,病理为微小脓肿;1例为单发囊性混杂密度灶,夹杂斑片状脂肪密度区,壁薄,多期增强扫描无强化。2例患者病灶周围肾周筋膜增厚,但均未发现结石征象。结论 CT能准确评价XGP肾脏受累程度及肾外炎性病变的浸润范围,肾结石、肾积水基础上病变区低密度脂肪沉积及肾盏周围肾实质内串珠状微小脓肿高度提示该病诊断。
方圆孟晓春覃杰谢斯栋郭月飞全力谢佩怡单鸿
应用四维CT灌注技术分析肝切除术后大鼠残肝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应用四维CT灌注(4D-CTP)技术研究不同比例肝切除(PH)术后大鼠残肝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将144只SD大鼠随机分入假手术(sham)组及50%、60%、70%、80%PH组,每组24只,余24只做补充实验。术后1h、1、3和7天,sham组和手术组各取6只大鼠行4D-CTP检查,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PI),之后取肝脏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共21只大鼠符合小肝综合征(SFSS)表现,70%PH组1只,80%PH组20只。各PH组PVP、TLP均于术后1h达峰值,术后1天下降,术后3、7天趋于稳定;50%、60%PH组HAP、HPI术后1h、1天降低,3天和7天略增高;70%、80%PH组HAP术后1h最高,术后1、3、7天逐渐下降,HPI于术后1h显著降低,术后1天进一步轻度降低,术后3、7天稍增高。术后1h,80%PH组PVP、TLP高于50%、60%PH组和sham组(P均<0.05),HPI低于sham组(P<0.05);术后1天,80%PH组PVP、TLP高于sham组(P均<0.05),HPI低于sham组(P<0.05);术后3、7天各组PVP、TLP、HPI、H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4D-CTP技术可定量分析大鼠PH术后残肝血流动力学变化,有效区分肝动脉、门静脉血流灌注异常。
谢佩怡全力任杰张英才姜楠张建生孟晓春朱康顺单鸿
关键词:肝切除术灌注成像
隐球菌性颅内肿块性病变磁共振成像的特征性表现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隐球菌性颅内肿块性病变MRI的特征性表现。方法:总结分析12例经病理或生理学检查确诊的隐球菌性颅内肿块性病变患者的MRI结果。结果:12例患者中,胶样假性囊肿5例(42%),其中簇状多发囊状病灶4例,孤立囊状病灶1例;4例囊内容物MRI表现为T1加权像(T1WI)低信号、T2加权像(T2WI)高信号、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信号高于脑脊液,余1例与脑脊液信号类似;增强扫描环形强化4例。肉芽肿7例(58%),均见环形强化,其共同特点是内容物有T2WI低信号区,壁环形强化,囊内容物及分隔不强化。结论:在基底节区、中脑或脑室、脑池周围发现簇状的胶样假性囊肿高度提示隐球菌感染。颅内肉芽肿T2WI低信号内容物及分隔可能是真菌感染的MRI特征性表现。
陈少琼全力张志刚邝思驰陈俊伟郭月飞
关键词:隐球菌感染磁共振成像肉芽肿
脂肪肝纤维化评分系统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人群高风险冠状动脉斑块预测中的价值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讨脂肪肝纤维化评分(NFS)系统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高风险冠状动脉斑块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的447名体检者。通过彩超检查诊断脂肪肝;通过计算NFS评价体检者的肝脏纤维化风险;利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高风险斑块。结果223名体检者(46.8%)患有NAFLD。在NAFLD组人群中,中-高NFS组比低NFS组更易出现高风险冠状动脉斑块(62.5%比24.0%)(P<0.001),NFS的最高四分位数(区间4)相比最低四分位数(区间1),高风险冠状动脉斑块风险增加2.24倍(P=0.016);在非NAFLD人群中,NFS和冠状动脉高风险斑块之间无显著关联(P>0.05)。在NAFLD组中,NFS可增加传统心血管疾病风险模型的预测水平,模型曲线下面积由0.679增至0.739(P=0.031);在非NAFLD组中,NFS对传统心血管风险预测模型无改善作用(有、无NFS的模型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6与0.764,P=0.715)。结论NFS可作为NAFLD患者冠状动脉斑块风险的预测指标。
蔺红梅汪丽清全力林妙霞覃杰余超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脾脏淋巴瘤的CT/MRI诊断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分析脾脏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以期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脾脏淋巴瘤6例,其中4例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2例患者行MRIT1WI、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扫描。6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与病理组织学结果对照,分析此6例患者的CT及MRI表现。结果 6例患者脾脏不同程度增大,CT平扫时多为低密度灶,MRI为T1WI双回波序列低信号,T2WI压脂序列稍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动脉期病灶轻度均匀/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稍减退,各期的强化均低于同层面的脾脏实质的强化程度,不均匀强化者病灶内见片状无强化区。其中脾脏淋巴瘤累及肝脏3例,累及胃2例,累及淋巴结5例。脾脏小B细胞淋巴瘤多形成弥漫浸润型或栗粒结节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多形成单发巨块型。结论 CT及MRI影像学方法,在病理诊断之前,对鉴别脾脏占位病变的良恶性及高度提示脾脏淋巴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谢佩怡孟晓春覃杰全力朱康顺
关键词:淋巴瘤脾脏断层摄影
移植肝少见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移植肝少见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3年8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少见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4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重点分析患者肝脏病变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4例患者中,误诊3例,分别为肝未分化肉瘤、继发性淋巴瘤、嗜酸性肉芽肿;正确诊断1例,为胆囊癌肝转移。肝未分化肉瘤表现为囊实性占位,周围实性部分及分隔显著持续性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短期内迅速增大;病灶周围无水肿带;可见较多钙化灶。肝继发性淋巴瘤表现为肝内多发结节灶,多数信号均匀,增强各期强化程度较低,不伴肝内血管侵犯,伴随肝外淋巴结肿大;少数病灶内见出血。肝嗜酸性肉芽肿表现为肝脏多发病灶信号及强化方式多样,提示病灶由多种成分组成,处于病变的不同阶段,多数病变呈环形进行性强化表现。胆囊癌肝转移肝移植术后复发表现为肝内稍低密度灶,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呈稍低密度,伴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融合。结论移植肝少见肿瘤或肿瘤样变的影像学征象各有特点,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上述少见移植肝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有助于正确诊断。
陈炳辉谢佩怡全力谢斯栋孟晓春单鸿
关键词:移植肝肿瘤肿瘤样病变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
320排CT灌注检查在肝移植后肝动脉狭窄合并缺血性胆道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通过应用320排CT灌注(CTP)成像技术检查肝移植后肝动脉狭窄(HAS)患者的移植肝血流灌注情况,以明确HAS与缺血性胆道病变(ITBL)的关系,为HAS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肝移植后经320排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证实为中重度HAS的患者13例,根据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C)检查是否有ITBL,将HAS患者分为无ITBI。组(5例)和ITBL组(8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CTP检查,定量检测其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并计算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比较两组间各灌注量的差异。结果ITBL组与无ITBL组的HAP分别为(59.8±19.9)和(35.1±4.9)ml·min。·100ml,PVP分别为(125.4±27.3)和(166.2±21.1)ml·min’·100ml~,TLP分另0为(185.2±27.9)和(201.3±23.6)ml·min。·100ml。,HPl分别为(33.6±10.9)%和(18.2±1。9)%,两组间比较,HAP、PVP及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L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_P〉0.05)。结论CTP成像通过定量检测肝动脉、门静脉的血流灌注量,无创性地反映了移植肝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当肝移植后HAS患者的HAP和HPI升高及PVP降低时,应警惕ITBL的发生,为临床及时治疗HAs,预防ITBL的发生提供客观依据。
方圆孟晓春覃杰张建生谢佩怡全力单鸿
关键词:肝动脉狭窄胆管疾病灌注
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病变的320排CT灌注技术的初步应用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运用320排cT灌注成像技术(CTP)初步了解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病变(ITBL)的肝脏血流灌注特征。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自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11例肝移植术后经PTCD或ERCP确诊为ITBL患者和7例移植术后随访正常患者,分别接受320排CT血管成像(CTA)及CTP检查,两种检查相距5~10min。其中4/11例ITBL患者接受移植肝穿刺活检。测量上述患者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全肝灌注量(TL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PI),通过比较两组间灌注参数差异,分析ITBL患者的肝脏血流灌注特征。结果(1)11例ITBL患者中CTA检查证实无血管并发症3例,单纯性肝动脉狭窄(HAS)1例,HAS合并周围型肝动脉一门静脉瘘(APS)1例,HAS合并门静脉狭窄(PVS)/肝右静脉狭窄(RHVS)2例,单纯性APS1例,单纯性PVS2例,门静脉血栓(PVT)并PV海绵样变1例。4/11例接受移植肝活检中2例证实为轻度急性排斥反应,2例证实为移植胆道阻塞伴有上行性胆道感染。(2)ITBL组与对照组的HAP,(66±38)ml·min^(-1)·(100ml)^(-1)比(40±8)ml·min^(-1)·(100ml)^(-1),P=0.049;PVP,(128±35)ml·min^(-1)·(100ml)^(-1)比(1634±21)ml·min^(-1)·(100ml)^(-1),P=0.031;TLP,(194±58)ml·min^(-1)·(100m1)^(-1)比(203±19)ml·min^(-1)·(100m1)^(-1),P=0.705;HPI,34%±14%比21%±4%,P=0.009。两组间HAP、PVP及HPI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320排CTP技术进行全肝四维灌注分析,能够全面反映移植肝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无创性评价ITBL患者各种移植肝血流灌注异常。当HAP增高,PVP减低,HPI增高时,亦需注意ITBL发生的可能。
方圆孟晓春覃杰朱康顺谢佩怡全力单鸿
关键词:肝移植胆管疾病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轻症急性胰腺炎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DWI、ADC、指数表观扩散系数(eADC)对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MAP患者19例(MAP组)及正常对照者24名(NC组),均接受MR和DWI扫描(b值为0、600 s/mm2)。采用双盲法对DWI、MRI诊断MAP阳性率进行比较;分别测量MAP组、NC组的ADC、eADC值并进行分析,评估两者的95%可信区间;对MAP组ADC、eADC值与MR检查当日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以竖脊肌DWI信号为参照,MAP组胰腺组织DWI呈高或明显高信号,而NC组呈等或稍高信号,DWI诊断MAP阳性率为84.21%(16/19),明显高于常规MRI(9/19,47.37%,χ2=5.14,P<0.05);MAP组、NC组ADC均值分别为(1.76±0.44)×10-3mm2/s、(2.13±0.48)×10-3mm2/s,eADC均值分别为0.20±0.08、0.15±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0.01、0.02,P均<0.05);MAP组中ADC、eADC值与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无相关性(rADC=-0.06、-0.04,reADC=0.03、0.01,P均>0.05)。结论 MAP在DWI主要表现为高信号。DWI诊断MAP优于常规MRI,并有可能作为疗效评估的客观指标。
谢斯栋王劲单鸿全力康庄何炳均廖碧红刘静静
关键词:胰腺炎扩散磁共振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