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云

作品数:113 被引量:505H指数:15
供职机构: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美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合作项目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1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4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2篇化学工程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75篇病毒
  • 27篇脑炎
  • 25篇乙型
  • 25篇乙型脑炎
  • 23篇脑炎病毒
  • 23篇基因
  • 22篇乙型脑炎病毒
  • 20篇流行性
  • 20篇流行性乙型脑...
  • 20篇进化分析
  • 19篇流行性乙型脑...
  • 18篇流行病
  • 17篇流行病学
  • 15篇蚊虫
  • 14篇肾综合征
  • 14篇肾综合征出血...
  • 14篇综合征
  • 14篇综合征出血热
  • 14篇虫媒
  • 14篇虫媒病

机构

  • 109篇云南省地方病...
  • 38篇中国疾病预防...
  • 12篇大理大学
  • 8篇瑞丽市疾病预...
  • 7篇云南省寄生虫...
  • 7篇西双版纳州疾...
  • 5篇中国药品生物...
  • 4篇大理学院
  • 4篇临沧市疾病预...
  • 4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军事医学科学...
  • 3篇德宏州疾病预...
  • 3篇昆明医科大学
  • 3篇成都生物制品...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石河子大学
  • 2篇保山市疾病预...
  • 2篇甘肃省疾病预...
  • 2篇云南省疾病预...
  • 2篇沈阳军区疾病...

作者

  • 112篇冯云
  • 74篇杨卫红
  • 73篇张海林
  • 55篇章域震
  • 30篇梁国栋
  • 25篇付士红
  • 25篇张云智
  • 22篇潘虹
  • 15篇韩茜
  • 14篇周济华
  • 13篇王静林
  • 11篇王环宇
  • 10篇亚红祥
  • 10篇米竹青
  • 9篇袁庆虹
  • 8篇李铭华
  • 7篇杨杜鹃
  • 7篇高晓艳
  • 6篇刘永华
  • 5篇董关木

传媒

  • 15篇中华实验和临...
  • 14篇疾病监测
  • 13篇中国媒介生物...
  • 12篇中国人兽共患...
  • 9篇医学动物防制
  • 7篇中华流行病学...
  • 7篇病毒学报
  • 5篇国际病毒学杂...
  • 4篇中国病毒病杂...
  • 3篇疾病预防控制...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寄生虫与医学...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地方病通报
  • 1篇大理学院学报...
  • 1篇大理大学学报
  • 1篇自然科学
  • 1篇纪念中国微生...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7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6篇2019
  • 8篇2018
  • 5篇2017
  • 10篇2016
  • 7篇2015
  • 14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7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1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IgG抗体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利用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建立检测人血清中乙脑病毒IgG抗体的捕获ELISA方法。方法将乙脑病毒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包被在固相载体上,加入灭活并经过纯化的乙脑病毒抗原,再加入待测血清,经洗涤、显色等判定最终检测结果。采用免疫荧光法作为对照。结果与免疫荧光法相比较,本方法的灵敏度为95.6%,特异度为85.7%,一致性为91.3%;本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市售的两种检测试剂。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乙脑病毒IgG抗体捕获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可以应用于正常人群血清中乙脑病毒IgG抗体的筛查。
高晓艳付士红王环宇翟友刚冯云吕志梁国栋
关键词:乙脑病毒IGG抗体ELISA
云南蚊虫中阿卡斑病毒的分离和鉴定被引量:19
2015年
为掌握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和瑞丽市蚊媒病毒分布状况,2010年8月用诱蚊灯采集蚊虫17种2 149只,用金黄地鼠肾细胞(Baby hamster kidney cell,BHK-21)培养法分离病毒,阳性分离物用阿卡斑病毒(Akabane virus,AKV)S和M片段特异性引物的RT-PCR法鉴定。从采集蚊虫中分离到能引起BHK-21细胞病变和致乳小白鼠发病死亡的2株病毒,其中DHL10M110株分离自瑞丽市迷糊按蚊(Anopheles vagas),DHL10M117株分离自芒市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RT-PCR扩增获得S片段的702bp序列和M片段的456bp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DHL10M110和DHL10M117株与肯尼亚和澳大利亚AKV分离株进化关系较远;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AKV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但云南株形成一个独立的小分支。2株新分离病毒的S片段与中国台湾CY-77株的核苷酸(96.6%和96.7%)和氨基酸(99.6%和100%)同源性最高;M片段与日本Iriki株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93.2%和93.6%),与中国台湾CY-77株氨基酸同源性最高(99.6%和100%);与肯尼亚MP496株核苷酸(69.7%和70.0%)和氨基酸(91.0%)同源性最低。本研究证实云南省德宏州存在AKV的流行,与亚洲流行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三带喙库蚊和迷糊按蚊可传播该病毒。
冯云何彪付士红杨卫红章域震涂长春梁国栋张海林
关键词:蚊虫系统进化树同源性分析
2005年广西媒介蚊虫中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鉴定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对广西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区的蚊虫进行乙脑病毒分离鉴定。方法2005年6、7月在北流市和靖西县居民区的畜圈内采集蚊虫标本,用C6/36和BHK21细胞分离乙脑病毒,用ClustalX(1.8)、Mega3.1等软件进行分离株E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两地共采集三带喙库蚊771只、骚扰阿蚊425只,从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到3株基因1型乙脑病毒,3株病毒之间E基因片段核苷酸和氨基酸的最大同源性为99.3%和99.8%,与越南毒株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的最大同源性为98.4%和99.6%。结论从2005年采集自广西的蚊虫中分离到3株基因1型乙脑病毒,这是首次报道在广西分离到基因1型乙脑病毒。
孙肖红谭毅王环宇莫兆军谢艺红冯云闭福银周开娇孟维珊潘晓玲付士红梁国栋
关键词:乙脑病毒
蝙蝠体表蛛蝇中肯科伊病毒的分离鉴定被引量:2
2018年
为调查云南省蝙蝠体表寄生虫蛛蝇中病原体的携带情况。采集蝙蝠体表蛛蝇标本,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对阳性分离物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用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TCID(50)(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免疫荧光等实验对病毒的特性进行研究。2012年从励腊县的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体表采集蛛蝇183只,利用节肢动物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的通用引物用PCR方法鉴定为蛛蝇科的Eucampsipoda sundaica。从这些蛛蝇中分离到1株阳性分离物MLBC1215,能引起金黄地鼠肾细胞(Golden hamster kidney cell,BHK-21)和非洲绿猴肾细胞(African green monkey kidney cell,VeroE6)出现圆缩、脱落的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用RT-PCR方法扩增序列,测序结果显示MLBC1215病毒株为三节段RNA病毒,各基因组编码区序列长度分别为S基因为975核苷酸,M基因为4 568核苷酸,L基因为6 866核苷酸,3个基因节段核苷酸序列所形成的进化树拓扑构图相似,MLBC1215病毒株的S、M和L基因均与1970年泰国分离的肯科伊病毒(Kaeng Khoi orthobunyavirus,KKV)(PSC-19)处于同一进化分支。MLBC1215株的S、M、L片段与泰国PSC-19株的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7.9%、94.4%和95.3%;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8.7%、96.5%和98.4%。MLBC1215株在BHK-21细胞生长到60h达到最高滴度,TCID_(50)为10^(4.8)/0.1ml,随后病毒滴度逐渐下降,至144h TCID_(50)为10^(3.6)/0.1ml。MLBC1215株对小白鼠的主要器官均能引起病理改变,从而导致小白鼠发病死亡。采集的33份人血清中有9份IgG抗体与MLBC1215株有反应,检测结果为阳性,抗体滴度为4份1:20,4份1:40,1份1:80。本次研究证实云南省腊勐县蝙蝠体表吸血昆虫蛛蝇携带布尼亚病毒目KKV。
冯云付士红张海林杨卫红章域震梁国栋
云南省2006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了解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点,提供科学的防治依据。方法收集全省2006年疫情资料,并在监测点采集人血清及鼠肺和鼠血清作汉坦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查。结果2006年全省共报告本病39例,死亡1例,年发病率为0.05/10万,病死率为2.56%。主要发病地区为大理州、昆明市和红河州。疫区人群隐性感染率为6.90%。2006年在泸西、寻甸和永胜监测点捕获鼠类10种810只,居民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高山姬鼠、中华姬鼠和大绒鼠为优势鼠种。鼠间汉坦病毒带毒率为4.13%,带病毒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高山姬鼠、中华姬鼠和大绒鼠。结论监测区内存在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疫源地,也存在着以高山姬鼠、中华姬鼠和大绒鼠为主的野鼠型疫源地。应采取以灭鼠和接种家鼠型或两型混合疫苗为主的防治措施。
袁庆虹张海林张云智杨卫红米竹青章域震王静林亚红祥冯云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
云南省脑炎患者脑脊液中检测到基因Ⅰ和Ⅲ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调查云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患者感染乙脑病毒(JEV)基因型状况。方法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医院和大理州医院采集脑炎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20份和脑脊液标本11份,用RT-PCR法检测JEV核酸,阳性者进行JEV-PreM/C区基因序列测定,用核苷酸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用RT-PCR法从11例脑炎患者脑脊液标本中检测到JEV核酸阳性3份(JB114、JB135和DLN24),而20例脑炎患者血清标本均为阴性。3株病毒的PreM/C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JB114、JB135与JEV基因Ⅰ型代表株同源性高达98.3%和99.2%,而与Ⅱ、Ⅲ、Ⅳ型仅为82.5%~84.6%;DLN24与基因Ⅲ型代表株同源性为94.6%,而与基因Ⅰ、Ⅱ、Ⅳ型分别为85.0%、82.5%和80.4%。进化树分析显示,JB114和JB135位于基因Ⅰ型分支中,DLN24位于基因Ⅲ型分支上。结果表明,来自西双版纳的JB114和JB135病毒株属于基因Ⅰ型,来自大理的DLN24病毒株为基因Ⅲ型。结论云南省乙脑患者中分别存在基因Ⅰ型和Ⅲ型JEV感染的病例,表明云南省存在这两个基因型病毒的共同流行。
袁军付士红张海林邓掌范建华杨卫红王静林曹玉玺冯云章域震李园园李鸿斌王宇朱进王力华梁国栋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基因型
云南省景洪市2013年登革热暴发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34
2014年
2000年以来,云南省每年均有来自境外的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报告,局部地区还发生过输入性登革热暴发或本地流行[1-3].2013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发生本地登革热暴发,本研究对患者血清标本进行登革病毒(DENV)核酸检测和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1.对象与方法:(1)病例及血清标本:登革热病例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信息报告网络系统以及登革热病例个案调查表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根据《登革热诊断标准》(WS 216-2008)对病例进行诊断,所有登革热病例均为实验室诊断病例.采集登革热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例的急性期血清,进行DENV-NS1抗原检测(试剂为美国CTK生物有限公司产品),其余血清标本保存于-70℃冰箱.
冯云范建华朱进李鸿斌车英李卫平刀天友杨卫红章域震张海林
关键词:登革热分子流行病学
阿卡斑病毒云南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特征研究被引量:16
2016年
为阐明分离自云南省的蚊媒阿卡斑病毒(Akabane virus,AKV)DHL10M110株(简称云南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采用RT-PCR和核苷酸序列测定方法,对云南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获得了云南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该病毒株的L、M和S基因核苷酸序列全长分别为6 869bp、4 309bp和856bp,其中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ORF)核苷酸序列依次为6 756bp、4 206bp和702bp,并分别编码2252、1402和234个氨基酸。这三个基因片段ORF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云南株L基因与AKV标准株OBE-1(日本)和AKVS-7/SKR/2010株(韩国)处于同一进化分支;在M和S基因进化树中,云南株与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AKV流行株亲缘关系较近,但云南株单独处于一个小的进化分支。同源性分析表明,云南株L、M和S片段ORF与OBE-1株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2.6%(98%)、88.5%(94%)和96.4%(99.1%)。云南株与OBE-1株的L、M和S片段分别有45、84和2个氨基酸位点的差异。此外,无论L、M和S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或系统进化分析均表明,云南株与肯尼亚和澳大利亚AKV分离株进化关系较远,同源性较低。本研究进一步通过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证实DHL10M110病毒株为AKV,属亚洲进化群,但与日本和韩国株相比仍有一定差异,云南株地域特征明显。这是首次在中国大陆地区测定到该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
冯云章域震杨卫红张海林
关键词:全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同源性分析
中国-缅甸边境3县吸血蠓名录及一新种(双翅目:蠓科)被引量:10
2018年
该文报道了2017年中国-缅甸边境云南省的泸水、福贡、贡山县采获的吸血蠓2属16种,包括库蠓属15种,蠛蠓属1种;新发现库蠓属库蠓亚属1新种:泸水库蠓[Culicoides(C.)lushuiensis Liu et Feng,sp.nov.];云南省首次纪录3种,即多孔库蠓、新替库蠓、海南蠛蠓。泸水库蠓与杜比库蠓(C. dubius Arnaud,1956)相近似,但后者雌虫翅臀室近端部的淡斑卵圆形,触须比为3.00;雄虫第9腹板后缘凹陷呈宽"V"形,第9背板后缘微突,抱器基节腹踝矩刺状,阳茎中叶端部短而粗,阳茎拱高约为阳茎中叶总长的1/2与本新种明显不相同。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沈阳军区CDC(沈阳110034)。
冯云刘国平杨卫红张婧梁国栋
关键词:吸血蠓库蠓属
致倦库蚊实验种群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观察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建立致倦库蚊实验室种群,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人工控制温湿度和光照,模拟自然环境的方法,幼虫饲料为牛肝馒头粉,成蚊供血动物为小白鼠。结果在室温24~27℃,昼夜温差<2℃,相对湿度70%~80%及人工光照12~14h的条件下养殖,成蚊予叮吸小白鼠血。于2003年9月至2004年6月成功繁殖了14个世代。它们的平均孵化率、蛹化率和羽化率依次为84.61%、73.56%、92.28%,经9~12天可完成一个世代的繁殖。羽化后的成蚊1~2天开始交配,雌蚊第3日开始吸血,第5天达吸血高峰。吸血后第3天开始产卵。结论驯化繁殖致倦库蚊成功的关键在于提高成活率、交配率、吸血率,所获数据对进一步了解该蚊的生长繁殖特性及防治提供了有用的参考资料。
冯云张海林亚红祥杨卫红张云智俞永新董关木
关键词:蚊虫致倦库蚊生物学特性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