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凌晓红

作品数:15 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建筑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城市
  • 3篇建筑
  • 2篇句法
  • 2篇可持续发展
  • 2篇空间句法
  • 2篇核心区
  • 2篇城中村
  • 1篇地铁
  • 1篇地铁站
  • 1篇都市主义
  • 1篇新人
  • 1篇针灸
  • 1篇日本建筑
  • 1篇设计教学
  • 1篇石牌村
  • 1篇适应性
  • 1篇市中心
  • 1篇市中心区
  • 1篇思维
  • 1篇思维方式

机构

  • 13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日本立命馆大...

作者

  • 13篇凌晓红

传媒

  • 2篇世界建筑导报
  • 2篇南方建筑
  • 2篇城市建筑
  • 1篇规划师
  • 1篇都市快轨交通
  • 1篇动感(生态城...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sDNA和POI数据的香港立体街区空间形态与商业功能布局的关联性研究--以港岛核心区为例
因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香港的街道网络呈现立体化发展格局,并逐渐形成规模较大的立体空间形态而引发众多学者兴趣。然而一直以来,针对三维立体街区的形态研究主要基于建筑学角度的定性分析居多,从城市设计角度开展的定量研究较为...
杨锶雅凌晓红
日本建筑教育的价值取向初探——“建筑新人赛2012”获奖作品的启示被引量:1
2013年
通过对"建筑新人赛2012"获奖作品的简介,本文对日本建筑教育的一些理念和价值取向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从而总结出原创精神,创造性解决,强调技术和人本出发等四个特点,藉此帮助我们了解日本建筑设计立足于世界的原因和启示我们现存的教育模式。
凌晓红蒋梦予(译)
从理论模型到设计概念——城市形态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解读被引量:2
2014年
在可持续发展概念成为新世纪城市发展主流思潮的背景下,本文对城市形态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纲要性回顾,并根据其目标定位及实施手段梳理出关于城市形态理论模型的逻辑框架,以系统性理解各种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理论。相关理论模型大致包含了新传统主义、城市遏制、紧凑城市和生态城市几大类。本文在文献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紧凑度、可持续的交通系统、密度、混合土地使用、多样性、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和生态绿色设计影响城市形态可持续性的七个核心概念,并建立城市形态可持续性的评估框架,为进一步发展可持续的城市形态评估标准和空间设计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凌晓红
存量城中村的焕新路径研究——基于深圳龙华清湖村的微改造实验
2023年
在我国城市发展从增量拓展走向存量优化的背景下,微更新逐步成为改善与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常态化手段。然而,微更新行动在取得令人瞩目成果的同时,也出现诸如“形象工程”、“网红化”及驱赶低收入群体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此背景,本文在对微更新理论内涵及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微创式”和“针灸式”两种微更新范式,并以深圳龙华清湖村为实验场地,通过对“边界治理”和“文化+”两个设计概念的分析与介绍,展示两种策略的应用场景及多效目标导向的实施路径。成果有助学科探索存量城中村微更新模式的同时,也反思当下更新营造及存量规划发展的思路与方法。
凌晓红杨锶雅
关键词:城中村
超越功能表象的空间和形式构建能力训练——重议建筑设计教学的核心问题
2013年
本文从思维方式的向度分析、探讨建筑功能和形式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形式和状态,揭示功能和形式其实是不同范畴的概念,与形式相对应的是空间,因此,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对建筑的功能、空间和形式等问题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
凌晓红
关键词:建筑功能思维方式设计教学
基于sDNA和POI数据的香港立体街区空间形态与商业功能布局的关联性研究——以港岛核心区为例
因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香港的街道网络呈现立体化发展格局,并逐渐形成规模较大的立体空间形态而引发众多学者兴趣。然而一直以来,针对三维立体街区的形态研究主要基于建筑学角度的定性分析居多,从城市设计角度开展的定量研究较为...
杨锶雅凌晓红
城中村商业空间的自组织模式研究:以广州石牌村为例
在城市急剧扩张的背景下,城中村已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城市现象——拥有“村”的驱壳,却自发产生不精英城市设计思想不相符的空间结构不生活形态.石牌村作为广州市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城中村,经历700多年的演变后已在内部形成超高密...
凌晓红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中村
句法分析视角下的广州中心城区空间形态的演变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本文以广州中心城区城市形态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1919年、1948年、1996年及2011年4个历史时期的地图作为基础资料,借助空间句法工具建立轴线模型,分别对它们的空间构型进行量化分析与比较,从时间发展序列、空间结构特点、城市功能的转变等层面探讨广州城市空间的演变特点和规律,审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及发展决策提供支持与依据。分析显示,广州城市近一个世纪的空间形态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而每个阶段又呈现较鲜明的特点;总体而言,空间结构由整体、渗透性强逐渐趋向支离与不连续,而核心区也由多向集成趋向以东西向集成为主,同时对整体空间结构的控制作用也大大减低,空间形态与功能模式不匹配的现象开始凸现。
凌晓红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空间句法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空间网络形态研究——基于广州3个地铁站域的比较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针对我国城市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交通站点与空间形态发展耦合不足、步行环境欠佳、功能适配性存疑等问题,以广州珠江新城、公园前和长寿路3个地铁站点为例,借助空间句法比较分析站域空间网络的组构特性及其与站点布置、步行人流分布、建设强度及功能布局等的关联,考察TOD模式下站域空间形态发展的特征及规律,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厘定。结果显示:珠江新城站域街区网格化程度不足,站点与空间组构耦合互动不足;公园前站域街道网络可达性强,集聚人群活动效应明显,但当前功能布局与空间组构存在不匹配现象;长寿路站域背景网络结构连续均匀,对步行交通出行有利,但商业功能布局对小尺度组构所牵引的人流利用不足。因此,我国未来轨道交通站域建设应关注空间组构对人车流的基础决定力量,提高交通站点、功能布局与空间网络形态之间的协同。
凌晓红王颖
关键词:轨道交通TOD模式
“建筑都市主义”——持续功能演变下的适应性空间逻辑
2018年
本文提出"建筑都市主义"的概念,旨在描述在高速城市化过程中建筑内部出现的持续功能演变和社会活动加剧现象,而这种现象在高密度建成环境中表现尤为突出。因着城市与建筑边界的模糊,建筑空间直接参与都市空间结构的构建,并自发形成一个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都市发展模式。为探究这种现象背后的动力、方式及适应性空间逻辑,本文以香港重庆大厦为案例,借助空间句法的凸空间与VGA分析工具,分别对其1961年与2016年的空间结构展开对比分析,以揭示其空间演变规律,并获得另类城市空间发展及综合体建设方面的启示。
凌晓红盛秀秀武梦宇周遥逸王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