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士刚

作品数:3 被引量:30H指数:2
供职机构: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演替
  • 2篇植被
  • 2篇沙地
  • 2篇种群
  • 1篇演替阶段
  • 1篇植被演替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含水量
  • 1篇种群演变
  • 1篇细根
  • 1篇流动沙地
  • 1篇固定沙地
  • 1篇含水量
  • 1篇BESS
  • 1篇EX
  • 1篇不同演替阶段
  • 1篇差巴嘎蒿
  • 1篇差不嘎蒿

机构

  • 3篇内蒙古大学
  • 1篇内蒙古畜牧科...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篇刘士刚
  • 2篇刘芳
  • 2篇朴顺姬
  • 1篇王立新
  • 1篇安卯柱
  • 1篇刘华民
  • 1篇尉云

传媒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05
  • 2篇200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不同类型沙地上差巴嘎蒿细根的分布状态被引量:24
2003年
以生长于流动沙地和固定沙地上,处于植被演替不同阶段的半灌木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种群为对象,用土钻取样法研究了生长季(2000年)降雨期前后差巴嘎蒿的根系随土壤深度的分布、生长动态及其与根际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关系,观察到:1)降雨期前各土层的根际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增加的幅度为流动沙地>固定沙地;降雨期后根际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减少的幅度为固定沙地>流动沙地。2)表土层(0~15 cm)中差巴嘎蒿的主根分布量在流动沙地显著高于固定沙地。3)降雨期前,差巴嘎蒿细根(直径<1 m/n)分布比例在两种不同类型沙地上的差异表现为:在土层0~45 cm中固定沙地(84.9%)极显著高于流动沙地(61.9%),而在深土层(>45 cm)中流动沙地(38.1%)显著高于固定沙地(22%);降雨期后,不论是在固定沙地还是流动沙地细根多集中于0-15 cm的表土层中,流动沙地的细根分布比例由降雨期前33%增至降雨期后的78%,固定沙地由降雨期前的49%增至降雨期后的63%。表明流动沙地差巴嘎蒿种群细根的生长比固定沙地活跃,能够在生长季降雨期后迅速调整细根的分布比例,使细根分布适应降雨期后浅层土壤含水量高的特点。固定沙地的细根分布难以迅速适应土壤水分的变化,不利于差巴嘎蒿对水分的吸收,成为种群衰退?
刘士刚朴顺姬安卯柱刘芳
关键词:流动沙地固定沙地细根土壤含水量植被
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 Turcz.ex Bess)种群演变及适应性机理的研究
作为科尔沁沙地植被建设中的首选固沙植物,差不嘎蒿凭借其对沙生环境极强的适应性成为该地区半灌木群落的主要建群种,在多种类型沙地草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文以处于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差不嘎蒿(A.halodendron)种群为对...
刘士刚
关键词:差不嘎蒿沙地植被演替种群演变
文献传递
不同演替阶段褐沙蒿种群特征研究被引量:10
2005年
以生长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上的特有种———褐沙蒿种群为对象,对处于植被演替不同阶段(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生境)的褐沙蒿种群生长状态和及其生境特征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随着沙地表层的逐步固定,土层0~5cm的土壤含水量在逐渐增加,雨后各样地内土壤含水量的最大值都出现在0~5cm表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在各样地间差异极为显著,并表现出随着沙地的固定逐渐增加的趋势。褐沙蒿基株数、构件的枝条数在各演替阶段间虽无显著的差异,但随土壤基质的改变,反映种群生态功能的特征,如冠幅、生物量、生殖配额等特征在各样地间却有显著差异,且表现出随着沙地的固定而下降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褐沙蒿种群综合活力指数(CVI),试图以一个综合的指标来表示褐沙蒿种群在不同衰退阶段生长状态上的差异。分析表明,随着沙地的逐步固定,褐沙蒿种群综合活力指数在各演替阶段差异极为显著,其值从流动沙地的0.63显著下降到固定沙地的0.38,并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量之间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
刘华民朴顺姬王立新刘芳尉云刘士刚
关键词:种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