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奕

作品数:12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篇学史
  • 1篇学术史
  • 1篇咏史
  • 1篇咏史诗
  • 1篇章太炎
  • 1篇三湘
  • 1篇史诗
  • 1篇思想史
  • 1篇陶渊明
  • 1篇图像
  • 1篇清儒
  • 1篇重奏
  • 1篇文论
  • 1篇文学
  • 1篇文学史
  • 1篇文学史观
  • 1篇论语
  • 1篇解诂
  • 1篇焦循
  • 1篇汉代

机构

  • 7篇上海大学

作者

  • 7篇刘奕

传媒

  • 2篇上海大学学报...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闽江学院学报
  • 1篇苏州教育学院...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三湘”考
2020年
"三湘"这一名称出现于晋宋之际。唐宋人在考释其得名之缘的时候,往往根据当时的地理和政区情况,以今测古,作出一些不合事实的解说。后人或踵袭前人之非,或变造新说,总不能得其实。今既辨正旧说,揭示其谬,更考史溯源,认为"三湘"之实源自湘水流域在两汉时期延续四百年的长沙、桂阳、零陵三郡,而其名则当在晋怀帝设"湘州"之后正式出现。
刘奕
关键词:三湘
图像性的减弱:汉代咏史诗的一种解读
2010年
咏史诗从班固到建安诗人,表现出一种图像性减弱和个体情志增强的趋势。班固的咏史诗的特性从正面看是具有较强的图像性。从历史记载来看,缇萦故事很可能是班固经常见到的画像故事,他的诗歌当与之有较强对应关系。到了阮?与王粲的咏史诗中,情节的概述似乎不那么被看重,图像性减弱的同时,诗人的情志被凸显。这种倾向在曹植《三良》诗中有最充分的表现,显示出建安时期,咏史诗向抒情诗靠拢的倾向。
刘奕
关键词:咏史诗
焦循文学代胜说论析
2007年
焦循提出的"一代有一代之所胜"的文学史观,是从属于他的学术思想体系的。他论学主张兼容并包,不据守,同时又看到各家各派的长处;论文则认识到不同文体各有体制特点,给予词曲以充分重视。但在焦循的思想体系中文学并不独立,其存在意义是经学赋予的。在推重文学史上文体创新的同时,焦循又认为抒发性情的要求是这种创新的根本动力。他忽视骈文,认为它无根底无性情,重视八股文则由于时代的偏见。焦循的思想渊源有自,后来章太炎、王国维又加以阐扬。但焦、章是从思想体系中推导而来,王则是纯粹的文学立场,所以二者之说同中有异,实为两派观点。
刘奕
关键词:焦循文学史观
学文汉宋之间:陈寿祺的文论被引量:1
2009年
陈寿祺是清代福建第一个汉学大家,颇有一时文名。作为嘉道之间的汉学者,他表现出某种过渡性。一方面坚守汉学方法,另一方面又注意到了时弊,并反思汉学弊端,再次重视理学修身的重要性,表现出很强的经世精神。他的文论也由早期纯粹的汉学之论转变为以"立诚"、"有用"为宗旨,体现出汉宋调和的特色,而区别于同时代的古文家。
刘奕
《訄书·清儒》的学术史与思想史二重奏
2024年
重订本《訄书》所收《清儒》篇,是现代清学史的开山之作,已有研究大都采取单纯的学术史视角,而没有进入章太炎的思想体系之中,因此没有意识到,这篇文章不但体现了章太炎对清代学术史的敏锐洞察力,它更是一篇重要的思想文献。单讲学术史,此前研究也忽略了《清儒》中隐含的文学与经学、文士与经儒的对立叙事,如果由此视角进入,既可以观察到乾嘉以后学术的独立性和学者的专业化倾向,更会发现,章太炎借由强调这种对立,完成了对儒学与经学的裂分。由此章氏解构了政治性的旧儒学,而创造了一种历史性的新经学。而这一工作进一步的思想方向则是现代中国的文化再造问题。在这一意义上,章太炎是五四学人的先导。
刘奕
关键词:章太炎清儒学术史思想史
《论语》“未足与议也”解诂
2015年
《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句,自皇侃《论语义疏》以来,近一千六百年,学者都把末句解释为不足同他商议(大道),这恐怕是错误的。统计先秦语料可以发现,"议"的意思是"言得其宜",作名词时就是判别是非得失的言论,作动词时意思就是判别是非得失,陈说自己认为正确的看法,即评议、品评、判别,而后世常用的单纯的商量、讨论的义项,此时基本未见用例。同时就《论语》的情实分析,孔子对后生晚辈的态度是教诲引导,也不可能是商议。因此末句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不足同他评议何者为(做人)之宜,二是这样的人不足获得品评,即其人不值一提。第二种解释中,"与"作动词,读去声,表示获得、得到,在先秦时代广有运用。无论从语法看还是从情实看,第二种解释更值得接受。
刘奕
关键词:论语
陶渊明《答庞参军》二首系年辨正
2019年
陶渊明有作于春天的《答庞参军》五言诗一首和作于同年冬天的同题四言诗一首。对于二诗的系年,旧有二说。陶澍认为作于宋少帝景平元年(423)。逯钦立则主张作于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如果细加考察,会发现二说都与史实龃龉,陶说犹难通。如要时、地、人、事都吻合,这两首诗只可能作于元嘉二年(425)。
刘奕
关键词:陶渊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