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贤
- 作品数:13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辽源市妇婴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输液引起晕厥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 2007年
-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有效而且重要的给药途径。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各类综合性医院相继成立了门诊患者静点室,以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的需要。可是由于患者的剧增,室内的拥挤,加之多采取坐位输液等诸多因素,引起晕厥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者就输液中引起晕厥的原因及护理体会讨论如下:
- 刘桂贤陈西玲王晶
- 关键词:静脉输液晕厥护理给药途径
- 急性外周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治疗的护理被引量:1
- 2007年
- 急性外周动脉栓塞主要引起供血区域或器官的缺血。急性外周动脉栓塞、狭窄的介入治疗主要为局部动脉内药物灌注术(溶栓、解痉或血管扩张药物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血管内支架置人术等。局部动脉内药物灌注术主要针对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动脉痉挛、雷诺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病变。其中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应首选溶栓治疗。其优点为治疗风险降低。对于病情较重,并发有多脏器功能障碍,不能采用手术治疗取栓的病人可采用此技术溶栓且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创伤小。
- 陈西玲刘桂贤王晶
- 关键词:介入溶栓治疗血管扩张药物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血栓形成多脏器功能障碍
- 老年患者的特点及护理对策
- 2008年
- 刘桂贤王晶王艳申桂芝
- 关键词:老年患者护理
- 生酮饮食与难治性癫痫患儿的护理
- 2012年
- 目的:总结生酮饮食与难治性癫痫患儿的护理。方法:对20例难治性癫痫患儿进行生酮饮食治疗,同时监测血糖、尿酮体、血酮体,密切观察病人的不良反应,加强健康宣教及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护理。结果:治疗期间出现低血糖发作6例,呕吐3例,腹泻1例,酸中毒1例,便秘1例,经过对症处理后缓解;出院后每月电话随访1次,3例病人癫痫发作减少90%,11例病人癫痫发作减少75%,4例癫痫发作减少50%,2例病人效果不明显。结论:加强难治性癫痫患儿行生酮饮食治疗的护理可以降低患儿的癫痫发作频率,提高家属的治疗依从性。
- 刘桂贤
- 关键词:难治性癫痫生酮饮食护理
- 注射室护理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被引量:5
- 2008年
- 刘桂贤王晶申桂芝
- 关键词:注射室护理问题
- 病毒性脑炎患儿早期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 2022年
- 观察分析我院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儿,应用临床早期护理干预模式后对患儿病情恢复的效果影响。方法 摘选进1年时间段内接治的90例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后观察应用传统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与早期护理干预(观察组)不同模式的临床护理效果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6.67%(42/45)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97.78%(44/45)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护理能快速帮助患儿恢复生活质量,提升治疗效果,且加快康复速度。
- 刘桂贤
- 关键词:早期护理病毒性脑炎干预效果
- 优质护理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及成效
-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及成效.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2019年6月180例小儿肺炎患者,双盲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优质护理.比较两组哭闹次数、小儿肺炎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
- 刘桂贤
- 关键词:优质护理
- 回盲相邻部肠源性囊肿1例报告
- 2006年
- 肠源性囊肿为少见病,在诊断上较为困难,兹将笔者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性,79岁。20年来右下腹不适,2年前右下腹可摸到包块,近一年包块渐大并伴便秘,局部有时疼痛,包块推之可移动,且疼痛随之减轻或消失,每天得推移包块多次方觉右下腹舒适。
- 栾国仕刘桂贤米宝权宫万力
- 关键词:肠源性囊肿右下腹包块少见病疼痛
- “3h”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的做法与体会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通过"3h"优质护理服务使患儿在住院期间感受到宾馆式(Hotel)礼仪服务、家庭式(Home)温馨服务、医院(Hospital)个性化护理服务。方法将"3h"现代护理理念在优质护理服务中拓展、延伸,创建医院的品牌。结果我院通过开展"3h"优质护理服务使护理质量全面提升,提高了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结论 "3h"服务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护理工作健康发展。
- 刘桂贤
-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护理模式人文关怀儿科病房
- 医护人员心身疾病的产生及治疗设想
- 2007年
- 医院是社会的窗口,医疗水平和医护人员素质的高低,是体现一个社会进步与文明的标志。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模式在转变和发展,病人及家属对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一个医护人员来说,除了要有精湛的医疗护理技术外,还要身心健康,具备良好的素质。
- 陈西玲刘桂贤王晶
- 关键词:医护人员素质心身疾病医疗护理技术医务工作者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