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胜勇

作品数:4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孝感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丹参
  • 2篇丹参注射液
  • 2篇动力学影响
  • 2篇血流
  • 2篇血流动力学
  • 2篇血流动力学影
  • 2篇血流动力学影...
  • 2篇注射
  • 2篇注射液
  • 2篇门脉
  • 2篇复方丹参
  • 2篇复方丹参注射
  • 2篇复方丹参注射...
  • 2篇肝门脉
  • 2篇肝硬化
  • 2篇肝硬化患者
  • 2篇参注射液
  • 1篇心肌
  • 1篇心肌酶
  • 1篇心肌酶谱

机构

  • 4篇孝感市中心医...

作者

  • 4篇刘胜勇
  • 4篇任松
  • 3篇李学军
  • 2篇杨志勇
  • 2篇李宏杰
  • 2篇刘腊香
  • 2篇张泽波
  • 2篇江涛
  • 2篇秦如松
  • 2篇张冬平
  • 1篇崔金娟
  • 1篇马进取
  • 1篇吴皖
  • 1篇余小艳
  • 1篇何艳萍
  • 1篇刘自刚
  • 1篇程向东
  • 1篇谢丽
  • 1篇李正
  • 1篇谢勤

传媒

  • 1篇微循环学杂志
  • 1篇中国微循环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09
  • 2篇200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抗平滑肌抗体、抗核抗体与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程度相关性研究
李学军刘自刚刘胜勇任松张冬平程向东余小艳何艳萍谢丽崔金娟马进取陈莉华李正谢勤吴皖王少敏
1.使用德国Euroimmun公司生产的抗平滑肌抗体、抗核抗体检测试剂,在OLYMPUSBH-2型荧光多功能显微镜上,运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测定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德国欧蒙医学实验诊断有限公司用世界先进专利技术生产...
关键词: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肝硬化患者甲襞微循环指标及肝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肝硬化患者甲襞微循环及肝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同期住院的肝硬化患者60例 ,按2∶1随机分为治疗组 (40例 )与对照组 (20例 ) ,观察入院时3d内、治疗30d与治疗60d甲襞微循环部分指标及肝门脉血流动力学 ,观察指标有输入枝与输出枝管径 ,襻顶直径 ,微血流速度和门静脉内径 (Dpv)、脾静脉内径 (Dspv)、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 (Vpvx、Vpvm)、脾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Vspvx、Vspvm) ,同时计算出门静脉和脾静脉每分钟血流量(Qpv、Qspv) ,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和治疗30d、60d与对照组相比 :输入枝管径、微血流速度、Dpv、Vpvx、Vpvm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1) ;输出枝管径、Dspv、Vspvx、Qpv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而襻顶径、Qspv、Vspvm则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在降低门脉压的同时并不影响肝脏的血流供应 。
刘腊香张冬平刘胜勇任松江涛张泽波李宏杰李学军秦如松杨志勇
关键词:复方丹参注射液肝硬化患者肝门脉血流动力学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肝硬化患者甲襞微循环及肝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02年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肝硬化患者甲襞微循环及肝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同期住院的肝硬化患者 6 0例 ,按 2∶1随机分为治疗组 ( 4 0例 )与对照组 ( 2 0例 ) ,观察入院时 3天内、治疗30天与治疗 6 0天甲襞微循环及肝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 ,主要有输入枝与输出枝管径、袢顶径、微血流速度和门静脉内径 (Dpv)、脾静脉内径 (Dspv)、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 (Vpvx、Vpvm)、脾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 (Vspvx、Vspvm) ,同时计算门静脉和脾静脉每分钟血流量 (Qpv、Qspv) ,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前和治疗 30天、6 0天与对照组相比输入枝管径、微血流速度、Dpv、Vpvx、Vpvm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输出枝管径、Dspv、Vspvx、Qpv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袢顶径、Qspv、Vspvm则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 :复方丹参注射液在降低门脉压的同时并不影响肝脏的血流供应 。
刘腊香张冬平刘胜勇任松江涛张泽波李宏杰李学军秦如松杨志勇
关键词:复方丹参注射液肝硬化甲襞微循环肝门脉血流动力学
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患儿血清乳酸含量变化及其与神经损伤、心肌酶谱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患儿血清乳酸含量的变化,并分析其与神经损伤、心肌酶谱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患儿37例作为脑炎组,单纯手足口病患儿58例作为单纯手足口病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小儿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比色法测定血清乳酸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神经损伤指标[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髓鞘碱性蛋白(MBP)]和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心肌酶谱指标[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患儿血清乳酸含量与其神经损伤指标、心肌酶和炎症因子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脑炎组和单纯手足口病组血清乳酸、LDH、CK-MB、α-HBDH、AST、IL-6、IL-18、PCT、TNF-α、CRP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脑炎组高于单纯手足口病组(均P<0.05)。脑炎组血清NSE、S-100B蛋白、MBP的含量显著高于单纯手足口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脑炎组患儿血清乳酸含量与神经损伤指标、心肌酶谱、炎症因子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患儿血清乳酸含量增高,且其含量变化与患儿神经损伤、心肌酶谱及炎症反应水平有关。
任松刘胜勇
关键词:手足口病脑炎乳酸神经损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