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华平

作品数:9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蛋白
  • 4篇食管
  • 4篇基因
  • 3篇食管癌
  • 2篇心肌
  • 2篇心肌缺血
  • 2篇心肌血管
  • 2篇血管
  • 2篇血流
  • 2篇血流量
  • 2篇缺血
  • 2篇基因表达
  • 2篇基因蛋白
  • 2篇NM23
  • 2篇P16蛋白
  • 2篇CD44
  • 1篇代谢
  • 1篇蛋白酶
  • 1篇端粒
  • 1篇端粒酶

机构

  • 9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华平
  • 9篇张华
  • 8篇黄洪铮
  • 8篇熊利华
  • 4篇张惠忠
  • 3篇陈炬
  • 3篇潘越江
  • 2篇麦嘉秉
  • 2篇郑光圃
  • 2篇王铭辉
  • 2篇孙培吾
  • 1篇沈溪明
  • 1篇李海刚
  • 1篇欧阳能太
  • 1篇黄志明

传媒

  • 2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激光医学...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年份

  • 4篇2001
  • 1篇2000
  • 4篇199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贲门癌中p16和Rb基因表达的研究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探讨与细胞周期调节相关的基因p06和Rb基因在贲门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SP免疫级化法对58例贲门癌进行p16和Rb基因蛋白的检测。结果随着贲门癌恶性程度的加重和浸润的加深,p16基因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而Rb基因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P<0.05)。p16和Rb基因蛋白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p16和Rb基因蛋白的表达异常在贲门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16基因蛋白对Rb基因蛋白的表达具有负性调节作用。
华平张华熊利华黄洪铮
关键词:P16蛋白RB蛋白贲门癌基因表达
食管癌中CD_(44)s、CD_(44)v6和nm23基因蛋白表达的研究被引量:13
1999年
目的:探讨CD44(CD44s 及CD44v6)和nm23 基因产物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对54 例食管癌标本进行CD44 、nm23 基因产物测定,并对其中41 例进行了术后3 年随访。结果:CD44v6 基因产物的高表达和nm23 基因产物的低表达与食管癌的浸润转移、复发和预后均有关(P<005) 。食管癌中CD44v6 和nm23 表达呈负相关(P< 005)。CD44v6 阳性表达伴nm23 阴性表达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大。结论:CD44( 尤其是CD44v6)和nm23 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CD44v6 和nm23 表达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中起协同作用。
华平黄洪铮张华熊利华欧阳能太黄志明
关键词:食管癌CD44NM23
CD44和nm23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探讨CD44(CD44s及CD44v6)和nm23基因产物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对54例食管癌标本进行CD44、nm23基因产物测定,并对其中41例进行了术后3年随访。结果:CD44v6基因产物的高表达和nm23基因产物的低表达与食管癌的浸润转移、复发和预后均有关(P<005)。食管癌中CD44v6和nm23表达呈负相关。CD44v6阳性伴nm23阴性表达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大。结论:CD44(尤其是CD44v6)和nm23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CD44v6和nm23表达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中起协同作用,可作为临床预测浸润转移和估计预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华平黄洪铮张华欧阳能太
关键词:基因表达食管肿瘤CD44NM23
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及其意义
2001年
目的 探讨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意义 .方法 采用PCR技术为基础的TRAP法检测了39例食管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 .结果  39例食管癌组织中 34例端粒酶活性阳性 ,阳性率为 87.2 % ,癌旁组织中3例阳性 ,阳性率为 7.7% ,9例食管良性组织中 1例阳性 ,阳性率为 11.1% .食管癌与相应癌旁组织和良性食管组织端粒酶阳性检测率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 .伴有淋巴结转移的 2 5例食管癌端粒酶阳性检测率为 96 .0 % ,显著高于未伴有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 (71.4% )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 .结论 端粒酶激活与食管癌发生发展有关 ,对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对食管癌的诊断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
华平熊利华张华黄洪铮
关键词:食管癌端粒酶癌旁组织TRAP
静脉用药成瘾者心内膜炎三尖瓣病变的诊治被引量:2
2001年
熊利华张华陈炬张惠忠潘越江华平
关键词:心内膜炎三尖瓣病变
AMI犬TMLR术后心肌血流量变化及意义
1999年
目的 本实验观察了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TMLR)后心肌血流量的变化,探讨TMLR的作用机制。方法 18只犬随机等分为三组:A组-对照组;B组-缺血组;C组-激光组。采用连续型Nd:YAG激光行心肌打孔,光纤直径0.6mm,功率20~25W,脉冲时间0.3~0.5s,孔间距离8~10mm。于LAD结扎前、结扎后30min和60min收集冠状静脉窦血计算心肌血流量。统计学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α=0.05)。结果 缺血组LAD结扎后心肌血流量进行性下降(P<0.05),而激光组LAD结扎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结扎后明显高于缺血组(P<0.05)。结论 TMLR可迅速有效地改善心肌缺血。
陈炬张惠忠黄洪铮郑光圃熊利华张华麦嘉秉潘越江王铭辉华平孙培吾
关键词:急性心肌缺血心肌血流量
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对犬缺血心肌血流量和氧代谢的影响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探讨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 (TMLR)对急性缺血心肌血流量和氧代谢的作用与机制。方法  18只犬随机等分为正常对照组、心肌缺血组、激光治疗组。采用连续型Nd∶YAG激光行TMLR。测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结扎前、结扎后 30min和 6 0min的心肌血流量 (MBF) ,动脉血氧含量 (Ca.O2 )和冠状窦血氧含量 (Ccs.O2 ) ,心肌氧耗量(MVO2 )和心肌氧利用率 (MEO2 )。结果  (1)缺血组和激光组LAD结扎后 30min ,MBF分别为 39 0 6ml± 5 33ml/ (10 0g心肌·min)和 5 1 35ml± 3 42ml/ (10 0g心肌·min) (P <0 0 5 ) ;结扎后 6 0min ,MBF分别为 35 77ml± 8 2 3ml/ (10 0g心肌·min)和 5 2 18ml± 4 82ml/ (10 0g心肌·min) (P<0 0 5 )。 (2 )缺血组和激光组LAD结扎后 6 0min ,Ccs.O2 分别为 7 35ml dl± 1 47ml dl和 5 82ml dl± 1 84ml dl(P <0 0 5 ) ;结扎后 30min ,MVO2 分别为 2 95ml± 1 35ml/ (10 0g心肌·min)和 4 42ml± 1 0 4ml/ (10 0g心肌·min) (P <0 0 5 ) ,结扎后 6 0min ,MVO2 分别为 2 35ml± 1 10ml/ (10 0g心肌·min)和 4 38ml± 0 93ml/ (10 0g心肌·min) (P <0 0 5 ) ;结扎后 6 0min ,MEO2 分别为(4 4 83± 9 83) %和 (5 9 33± 10 0 7) % (P <0 0 5 )。结论 TMLR可有效增加缺血?
陈炬孙培吾黄洪铮张惠忠郑光圃张华熊利华麦嘉秉潘越江王铭辉华平
关键词:心肌缺血心肌血管重建
食管鳞癌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0
2000年
【目的】研究食管鳞癌 (ESC)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及其抑制因子 2 (TIMP 2 )的表达与ESC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 ,探讨两者与ESC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物酶 (SP)法检测 6 5例ESC组织中MMP 2、TIMP 2的表达。【结果】MMP 2在ESC组织的阳性率为6 6 % ,且其表达越强 ,组织分化程度越低 (P =0 0 31)、病程越晚 (ⅡB期和Ⅲ期 ,P =0 0 0 0 )、淋巴结转移率越高 (P =0 0 0 0 )、2年生存率越低 (P =0 0 0 0 ) ;TIMP 2在ESC组织的阳性率为 40 % ,且其表达越强 ,病程越早 (Ⅰ期和ⅡA期 ,P =0 0 2 7)、淋巴结转移率越低 (P =0 0 2 7)、2年生存率越高 (P =0 0 3)。【结论】ESC组织中的MMP 2和TIMP 2的表达 ,与ESC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和预后有密切关系。检测ESC组织中的MMP 2和TIMP 2的表达 ,对预后的评价有一定的价值。
张惠忠张华李海刚黄洪铮熊利华华平沈溪明
关键词:食管鳞癌基质金属蛋白酶TIMP-2免疫组织化学
nm23-H1和p16基因蛋白在胸膜间皮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和抑癌基因p16与胸膜间皮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对33例胸膜间皮瘤进行nm23-H1和p16基因蛋白测定。结果23例恶性胸膜间皮瘤中nm23-H1和p1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和30%,而在10例良性胸膜间皮瘤中nm23-H1和pl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和7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恶性胸膜间皮瘤中nm23-H1与p16表达成显著正相关(r=0.308,P<0.05)。结论nm23-H1的低表达和p16基因的失活可能与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发生发展有关,两者起协同作用,可作为临床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华平熊利华张华黄洪铮
关键词:胸膜间皮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蛋白P16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