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一
- 作品数:14 被引量:101H指数:7
- 供职机构: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山西省2017—2019年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监测情况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诺如病毒(NoV)属杯状病毒科诺如病毒属,是一种在全球广泛分布的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AGE)的主要病原体之一[1,2]。诺如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具有病程短、轻症化和自限性等特点,常发生于学校、医院、幼托机构、养老院等相对封闭的场所,可通过食物、水、气溶胶和接触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少量病毒就能引起感染[3,4]。由于缺乏敏感、快速和符合成本效益的临床诊断方法,诺如病毒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被极大地低估[3],尤其是幼儿(年龄<2岁)和老年人(年龄>65岁),可能是由于他们免疫力较弱或不成熟的原因,是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的高危人群,对这些人群的疾病负担更为严重[5,6]。为了解山西省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2017—2019年在全省10家哨点医院(2017年11家)肠道门诊收集腹泻病例粪便标本4345份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并收集相关流行病学资料。
- 赵嵘张瑞娟史一王尚敏李雪原王三桃杨红霞
- 关键词:诺如病毒粪便标本肠道门诊临床诊断方法幼托机构腹泻病例
- 2017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空间聚集性分析被引量:13
- 2019年
- 目的 分析2017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重点探索其空间聚集情况,为科学地开展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7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并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其空间聚集性。结果 2017年山西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27 727例,报告发病率为7. 5/万。男女性别比为1. 02∶1,20~39岁报告病例数最多(27. 6%,7 661/27 727);农民(40. 6%,11 266/27 727)、低龄学生(13. 2%,3 652/27 727)报告病例数较多。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水果类及其制品(26. 0%,7 207/27 719)、粮食类及其制品(17. 9%,4 963/27 719)和肉与肉制品(11. 6%,3 207/27 719)。进食场所以家庭为主(73. 2%,23 429/31 988)。三维趋势分析得到的疾病报告发病率总体分布情况为: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由西向东缓慢下降,与报告发病率分布图所呈现的结果一致。食源性疾病报告发病率呈空间正相关,高-高聚集地区为浮山县、隰县、大宁县、永和县、古县、吉县。结论 山西省食源性疾病发病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
- 史一史一王三桃李雪原李雪原王尚敏张晓红
-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空间自相关
- 2011—2016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报告质量评价被引量:4
- 201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七章第一百零五条规定,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对事故现场进行卫生处理,并对与事故有关的因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是法律赋予各级疾控机构的职责。规范、科学地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置,是查明原因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重要保证,对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 张晓红刘慧君李雪原王尚敏史一王三桃
- 关键词:疾病暴发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流行病学调查
- 山西省2016年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分析山西省2016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了解食源性疾病流行情况。方法收集山西省2016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52所哨点医院共报告食源性疾病17 095例,检测粪便标本1 393份,阳性检出率为15.96%;三季度报告病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38.43%,20~60岁组报告病例占50.93%,农民(33.78%)居报告病例数的首位;主要可疑食品来源场所为家庭(78.89%);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症状(98.75%);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最高(6.39%);不同就医时间与病原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02,P<0.05),是否服用抗生素与病原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11,P>0.05)。结论夏秋季是山西省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15岁以下儿童是好发人群,家庭是好发场所,植物性食品是好发食品,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诺如病毒是主要致病微生物。需加强相关人员培训,进一步规范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质量,还应扩展监测工作形式,扩大监测面,开展社区人群食源性疾病负担调查、药店腹泻药品销售状况调查,将监测工作扩展至乡、村医疗机构。
- 王三桃史一王尚敏李雪原张晓红
-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流行病学检出率
- 2016—2021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中沙门氏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了解山西省食源性疾病中沙门氏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鉴定沙门氏菌,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山西省2016—2021年食源性疾病中沙门氏菌感染病例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析了10037例食源性疾病病例的基本信息及其沙门氏菌检测结果,沙门氏菌的检出率为5.25%,血清型主要为肠炎沙门氏菌(209/522)。0~10岁年龄组沙门氏菌阳性的检出率最高(6.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9,P=0.01)。托幼儿童的沙门氏菌阳性检出率最高10.71%,不同职业间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1,P<0.05)。散装食品(5.16%)的检出率高于预包装食品(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P=0.04)。涉及食品店的病例沙门氏菌的检出率较高(9.54%),沙门氏菌感染的流行高峰期为5月24日至8月23日。结论食源性疾病中沙门氏菌感染在夏秋季高发,食品店食品及散装食品较易引起沙门氏菌感染,对食品店卫生应加强监督管理,在流行高峰期应重点关注托幼儿童人群。
- 王尚敏王尚敏雷立健王三桃史一李雪原杨红霞
- 关键词:沙门氏菌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
- 278起原因不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分析导致278起原因不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致病物质、污染原因、污染食品不明的原因,提出建议,为提高查明率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2016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系统中报告的原因不明事件,采用Excel 2013软件进行数据导出、整理与分析。结果 2010—2016年山西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436起,其中原因不明278起,占63.76%;发病人数均小于100人,均属于一般食品安全事故;第三季度报告数最多,占40.65%(113/278);消化系统症状体征居多,有腹痛的占74.76%(1 303/1 743);发生场所排在第一位的为餐饮服务单位,占49.64%(138/278);仅有30.51%(83/272)的事件采集到样品,餐饮服务单位发生的事件中,食品、环境、患者、从业人员样品均采集到的事件仅占2.90%(4/138);137起多次共同进餐的事件,仅18.25%(25/137)调查了患者多餐次进餐情况,16.79%(23/137)调查了共同进餐未发病人员情况,1起事件进行了分析性研究;138起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的事件中,仅54.35%(75/138)开展了食品卫生学调查,且内容不全面。结论导致致病因子不明、可疑食品不明、污染原因和污染环节不明的因素包括事故调查机制不顺,诊断标准过时,不具备检验资质或检验设备和能力不足,样品采集数量、范围、质量不够,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不足以及行政干预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等。
- 王三桃张晓红李雪原王尚敏史一
-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
- 2015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3
- 2016年
- 食源性疾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山西省食源性疾病发生的趋势和特征,进一步做好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对2015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进行分析。1资料与方法1.1定义: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1.2资料来源:对2015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上报的事件进行综合分析。
- 张晓红王三桃史一王尚敏李雪原
- 关键词:公共卫生监测系统食品加工感染性
- 基于SWOT分析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策略初探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用SWOT分析法,探索规范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质量的策略。方法分析山西省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运用SWOT分析法制定SO、WO、ST、WT策略,采取相应措施,评估相关措施效果。结果初步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立了卫生监督协管服务与食源性疾病监测的联系通道;建立了逐级培训机制,规范化管理制度实施效果显著,监测质量逐年提高;实现了监测工作信息化,及时数据通报,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了依据。结论全社会参与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不够,新版《食品安全法》执法力度亟待加大,信息化建设遇到瓶颈,缺乏可操作性强的诊断标准,食源性疾病健康教育需加强。
- 王三桃陈利民张晓红史一王尚敏李雪原
- 关键词:SWOT分析食源性疾病
- 2011年山西省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8
- 2012年
- 2010年10月1日,卫生部启动了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报告系统。本文对山西省2011年通过该系统报告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分析,以了解山西省2011年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基本特点,为提供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 王三桃张晓红史一张凡非
- 关键词: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食源性疾病
- 2010—2020年中国大陆生熟交叉污染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2
- 2022年
- 目的 了解2010—2020年中国大陆由生熟交叉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生熟交叉污染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食物加工环节为生熟交叉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生熟交叉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667起(1.85%),发病11 766例,死亡4例;高发季节为第二、三季度;高发地区为南方地区;发生场所以餐饮服务场所(66.4%,443/667)和集体食堂(22.6%,151/667)为主;原因食品(除去不明食品、多种食品、混合食品)主要为肉类(26.2%,175/667)和水产类食品(14.1%,94/667);致病微生物及毒素是导致生熟交叉污染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致病因素,排在前3位的是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副溶血性弧菌事件的高危食品是水产类(55.1%,75/136)和肉类(37.5%,51/136);沙门菌事件的高危食品为肉类(62.2%,46/74);主要致病因子有地域性差异,其中华东、华南、西南地区副溶血性弧菌污染事件(χ^(2)=26.3,P<0.001)和沙门菌事件(χ^(2)=18.3,P<0.001)的构成比有差异。结论 生熟交叉污染食源性疾病事件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食品安全问题,在高温季节和南方地区,尤其要加强餐饮服务场所和集体食堂制备动物类食品时的卫生管理和食品从业人员的操作规范、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认知培训。
- 李雪原史一王尚敏戴月黄琼陈莉莉李宁付萍石萌萌郭云昌王三桃
-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