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丽华

作品数:133 被引量:1,256H指数:18
供职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水利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2篇期刊文章
  • 38篇专利
  • 8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1篇农业科学
  • 4篇经济管理
  • 2篇水利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1篇小麦
  • 45篇冬小麦
  • 36篇玉米
  • 32篇夏玉米
  • 20篇灌溉
  • 17篇水分
  • 17篇土壤
  • 12篇作物
  • 12篇利用效率
  • 10篇水分利用
  • 9篇氮肥
  • 9篇水分利用效率
  • 9篇冠层
  • 9篇播期
  • 8篇光合速率
  • 8篇肥料
  • 7篇性状
  • 7篇喷灌
  • 6篇氮利用
  • 6篇氮营养

机构

  • 115篇河北省农林科...
  • 16篇中国农业大学
  • 8篇河北农业大学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北京市农林科...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河北经贸大学
  • 1篇石家庄市种子...

作者

  • 133篇吕丽华
  • 105篇贾秀领
  • 68篇董志强
  • 61篇张丽华
  • 60篇张经廷
  • 52篇姚艳荣
  • 43篇梁双波
  • 40篇李谦
  • 21篇籍俊杰
  • 20篇申海平
  • 17篇张峰
  • 15篇崔永增
  • 12篇王璞
  • 10篇马贞玉
  • 8篇金欣欣
  • 7篇王慧军
  • 6篇陶洪斌
  • 6篇李雁鸣
  • 5篇刘明
  • 4篇赵明

传媒

  • 25篇华北农学报
  • 9篇河北农业科学
  • 8篇现代农村科技
  • 7篇麦类作物学报
  • 7篇作物学报
  • 4篇玉米科学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节水灌溉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山西农业科学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核农学报
  • 1篇石家庄学院学...
  • 1篇第十届全国玉...
  • 1篇现代农业发展...

年份

  • 1篇2024
  • 13篇2023
  • 9篇2022
  • 8篇2021
  • 9篇2020
  • 9篇2019
  • 10篇2018
  • 13篇2017
  • 17篇2016
  • 9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9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5
1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能够实时监控降水量的测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够实时监控降水量的测量装置,属于水利检测领域。该测量装置包括用于收集降水的盛水桶、用于监测盛水桶内水位的监测系统及控制器;通过盛水桶接收降水,监测系统监测水位变化,液位传感器检测水位,测量降水量,将...
董志强李谦吕丽华张丽华籍俊杰姚艳荣张经廷郑孟静金欣欣贾秀领梁双波
文献传递
适宜河北省种植的高产夏玉米品种筛选被引量:1
2016年
为了筛选出适宜河北省夏玉米区种植的高产玉米品种,2014年以华北平原近5 a审定的15个夏玉米品种为试材,以2000年以来一直作为我国夏玉米栽培试验对照品种的郑单958为对照,在种植密度7.5×10~4株/hm^2条件下,对玉米植株性状、穗部性状、叶面积指数、透光率和产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强生928总体表现最好,该品种穗数稳定,千粒重高,株高和穗位高中等,茎秆抗弯曲力较强,生育期光能截获率高,产量居参试品种第1位,达到了10 908.1 kg/hm^2;冀丰223次之,总体表现较好,该品种穗粒数较高,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与对照相当,株型紧凑,穗位叶以上叶片直立性好,株高较低,穗位高中等,茎秆抗弯曲力较高,前期生长较快,生育期光能截获率较高,漏光损失较小,产量居参试品种第2位,为10 273.5 kg/hm^2。强生928和冀丰223总体表现较好,较适宜在河北省夏玉米区推广种植。
姚海坡吕丽华董志强张丽华姚艳荣贾秀领
关键词:玉米农艺性状
一种有机肥料对作物氮营养贡献率的测定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机肥料对作物氮营养贡献率的测定方法,属于农田营养循环技术领域。所述测定方法的步骤包括:利用<Sup>15</Sup>N标记有机肥料,测定有机肥料的<Sup>15</Sup>N丰度,将<Sup>15</S...
张经廷贾秀领宋粮吕丽华张丽华宋炜董志强
夏玉米微喷灌溉水肥一体化技术初探被引量:1
2017年
试验研究表明,夏玉米生长期需水量为400 mm左右,而生育期的降水是276 mm,一般需要少量灌溉,尤其是苗期降水较少,一般需要补灌出苗水。并且玉米生长的7、8、9月虽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季节,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一些关键生育时期(抽雄吐丝期)如遇干旱,仍会影响植株抽雄、授粉和籽粒灌浆,造成减产。另外玉米生育期较长、生物量较大,所需养分较高,传统的施肥方式易造成后期脱肥,使植株早衰而影响产量提高。
吕丽华董志强张经廷贾秀领
关键词:微喷灌溉夏玉米年降水量降水时空分布玉米生长生育时期
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夏玉米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被引量:299
2008年
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夏播玉米(CF008、郑单958和金海5号)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目的是通过密度调控,构建高效冠层,发挥品种潜力,同时确立不同夏玉米品种高产高效冠层的定量化技术指标。结果表明,3个夏玉米品种均在中或低密度下(CF008为9.75万珠hm-2和11.25万株hm-2,郑单958为8.25万珠hm-2和9.75万株hm-2,金海5号为6.75万珠hm-2和8.25万株hm-2)构建的冠层较合理,冠层光合性能较高。冠层内透光率、叶夹角、茎粗、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Pn)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说明高密度易造成群体内光分布不合理,导致光合性能的降低。灌浆中期前群体光合势(LAD)和叶面积指数(LAI)均表现为中或高密度条件下较高,而后为中或低密度下较高,并且吐丝后LAD所占比率为中或低密度处理显著高于高密度处理,说明高密度条件下冠层结构不合理,造成生育后期叶片提早衰老。在中或低密度下,群体穗位层透光率较大,吐丝期和灌浆中期分别为13.40%~19.45%和16.19%~21.48%;叶面积发展动态较为合理,吐丝期LAI达5.59~6.75,成熟期仍然保持在2.24~3.68,尤其中上层叶片LAI高值持续期较长;吐丝期中上层叶片Pn达到33.6~43.8μmolCO2m-2s-1;吐丝后的群体LAD较高,特别是中密度下LAD达172.01~235.91m2dm-2,后期光合面积持续时间较长,更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
吕丽华陶洪斌夏来坤张雅杰赵明赵久然王璞
关键词: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
微喷灌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特性被引量:34
2016年
为探讨华北地区微喷灌模式下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适宜的灌溉制度,于2012—2013年(平水年)和2013—2014年度(枯水年),在同一块地观测了微喷灌和畦灌模式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群体变化、叶面积指数和籽粒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特性的影响。微喷灌模式灌水次数为2~6次,总灌水量为60~180 mm;畦灌模式灌水次数为1~3次,总灌水量为74~229 mm。2012—2013年度,微喷灌各处理小麦平均产量较畦灌增加5.6%,灌水量低于或等于90 mm时,微喷灌的产量显著高于畦灌;微喷灌模式下,灌水量120 mm时获得最高产量,但灌水量超过150 mm时,微喷灌模式产量显著低于畦灌模式。2013—2014年度,微喷灌模式平均产量较畦灌模式增加0.8%,灌水量150 mm时微喷灌模式的产量最高。千粒重和水分利用效率也表现为微喷灌模式高于畦灌模式,2012—2013年度分别增加5.1%和8.7%,2013—2014年度分别增加7.9%和10.7%。在本试验条件下,为获得冬小麦高产、高水分利用效率,建议微喷灌模式在平水年灌水量90~120 mm、耗水量325~355 mm,在枯水年灌水量105~150 mm、耗水量335~380 mm,单次灌水定额30~45 mm。微喷灌与畦灌相比,在同等产量水平下,平水年节水潜力为20~50 mm,枯水年为70~110 mm。
董志强张丽华李谦吕丽华申海平崔永增梁双波贾秀领
关键词:冬小麦畦灌水分利用效率
黄淮海北片小麦适应气候变化的栽培技术方案被引量:1
2020年
针对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北片气候干旱常态化、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气温升高机率增加、气温波动幅度变大等因素带来的生产不稳定性增强的现状,构建了基于抗逆品种—多气象因子—多技术措施耦合的栽培技术方案。
吕丽华贾秀领
关键词:黄淮海栽培技术方案适应气候变化气温升高气候干旱
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对优质麦生长、品质和氮效率的影响
2023年
旨在探索华北地区有机肥替代氮肥的比例,以及替代后产量稳定的生理基础和替代后增喷液态氮肥的效果,以期为该区冬小麦氮肥减量高产高效技术提供依据。2020—2022年在河北宁晋进行小麦田间试验,设置8个处理。T1,不施氮,单施化学磷钾肥;T2,单施化学氮磷钾肥(对照);T3—T7,有机肥分别替代T2处理20%,40%,60%,80%,100%的氮肥;T8,有机肥替代T2处理100%的氮肥+起身期喷施液态氮肥。结果表明,有机肥替代率29.5%~66.7%和100%替代率+液态氮处理小麦产量较高,与对照相当,该施肥条件下多数时期叶面积指数和叶片SPAD值也较高,这是有机肥替代化肥后产量稳定的生理基础。有机肥替代率大于40%小麦品质较高,尤其40%替代率处理的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7.8%,23.5%,9.1%。对照、40%和100%替代率+液态氮肥处理氮效率指标大多表现较优,籽粒吸氮量、氮肥效率和氮素吸收效率较高。有机肥替代氮肥能明显增加起身—灌浆期0~80 cm和成熟期0~6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使土壤硝态氮出现表聚现象,替代率越高该层次土壤硝态氮含量越高;有机肥替代氮肥能明显降低成熟期80~10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从而降低雨季氮素淋溶风险。综上,40%替代率和100%替代率+液态氮肥处理小麦产量、品质、氮效率俱佳,效益显著。
崔永增姚海坡李谦姚艳荣吕丽华吴立勇翟立超贾秀领
关键词:小麦有机肥氮效率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冬小麦茎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9
2015年
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冬小麦茎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设置喷施175 mg/kg多效唑(SP1)、300 mg/kg矮壮素(SP2)、350 mg/kg麦巨金(SP3)、333 mg/kg劲丰(SP4)、300 mg/kg缩节胺(SP5)、333 mg/kg碧护(SP6)和清水对照7个处理,对冬小麦株高、节间长、茎粗、茎干质量、抗倒伏能力、产量及产量构成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植物生长调节剂降低小麦株高,增强茎秆基部抗折力和抗倒伏能力,抗倒伏能力:SP3>SP6>SP4>SP1>SP5>SP2>CK。不同处理对小麦基部节间长的效应为:第1节>第2节>第3节。籽粒产量SP3>SP5>SP6>SP1>SP2>CK>SP4,其中SP3、SP5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较对照分别增加3.2%和2.3%。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受到的影响较大,千粒质量较小。2013-2014年小麦未发生倒伏的情况下,喷施多效唑、缩节胺的效果好于其他生长调节剂。
姚海坡董志强吕丽华申海平姚艳荣张丽华贾秀领
关键词:植物生长调节剂冬小麦茎秆特性
微喷带灌溉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及穗部性状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为探索适宜环渤海低平原地区的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灌溉模式,于2014-2015年和2015-2016年,在同一试验地重点分析了微灌方式下冬小麦研究对小麦植株成穗比例、穗部变异、产量及耗水特征影响,设置了5个微灌处理试验,“限水稳产”模式设2个灌水处理(分别为T1、T2处理);“节水高产”模式设2个灌水处理(分别为T3、T4处理)。T5处理为微灌模式下足水处理和1个畦灌对照处理T6。结果表明:微灌模式处理小麦成1穗组比例、2穗组比例高于传统畦灌,成3穗组、4穗组比例显著低于传统畦灌;微灌模式增加了小麦植株成1、2穗能力,单穗质量整齐度明显高于畦灌模式;2014-2015年,T3处理小麦产量最高,其次为T4处理,二者产量略高于畦灌对照和T5处理,T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略高于T2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畦灌模式增加23.0%。2015-2016年,小麦产量T6>T5>T3>T4>T2>T1,其中T6显著高于T1、T2处理,较其他处理无显著差异,水分利用效率以T3处理最高,较畦灌增加40.3%,综合考虑节本增效、节水生态方面,微喷带灌溉模式下春灌2水的灌水模式(拔节水、开花水)为最佳灌水处理。
姚海坡董志强吕丽华张经廷张丽华姚艳荣郑孟静贾秀领
关键词:冬小麦灌溉模式穗部性状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