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平凡 作品数:17 被引量:35 H指数:3 供职机构: 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鼻内窥镜在取上颌窦内牙齿断根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2011年 断根进入上颌窦是临床上拔牙常见并发症之一。本文报道了对4例拔牙过程中断根误入上颌窦的患者采用鼻内窥镜在局部麻醉下经下鼻道开窗成功取出断根,手术操作时间短,创伤小。 吴平凡 郭凌燕 陈林林关键词:内窥镜 上颌窦 下鼻道 断根 鼠双微粒体2蛋白、P53在口腔白斑和鳞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研究鼠双微粒体2(MDM2)和P53在口腔白斑及鳞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对15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24例口腔白斑(OLK)组织及41例口腔鳞癌组织中的MDM2蛋白和P53蛋白进行检测。结果正常黏膜中未见MDM2和P53阳性表达,口腔白斑和口腔鳞癌组织中MDM2阳性率分别为58.3%和75.6%,P53的阳性率分别为37.5%和68.3%,与正常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口腔白斑和口腔鳞癌组相比,MDM2阳性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P53阳性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指标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显示,MDM2与P53蛋白在口腔白斑组(P=0.018)及口腔鳞癌组(P=0.000)中均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结论 MDM2在口腔白斑和口腔鳞癌中的高表达提示该基因在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显著作用,其与P53表达的相关性表明这二者可能在口腔鳞癌的形成过程中起协同作用。 韩帮锋 吴平凡 潘剑 李一 李龙江关键词:P53蛋白 口腔白斑 口腔鳞状细胞癌 面颊部皮样囊肿伴皮瘘1例报道 被引量:1 2016年 皮样囊肿在口腔颌面部比较常见,但不因继发感染而形成瘘管者少见。本文报道1例我院2014年收治的颊部皮样囊肿伴皮瘘的病例,复习相关文献并对其鉴别诊断、发生原因进行探讨。 吴平凡 吴坚 陈林林关键词:皮样囊肿 瘘道 颊部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1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2018年 随着双膦酸盐类药物在骨质疏松、恶性肿瘤骨转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有部分患者会发生颌骨坏死的报道,逐渐引起口腔医生的关注。本文报道1例我院双膦酸盐类药物引起颌骨坏死的病例,并结合文献讨论双膦酸盐类药物性颌骨坏死(BRONJ)的发病机制、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 吴平凡 李羽 谭伟兵 邹津 陈林林关键词:双膦酸盐 骨坏死 颌骨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抗原Ⅰ类分子在口腔白斑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通过检测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抗原Ⅰ类分子(MHC-Ⅰ)在伴有不同异常增生程度的口腔白斑中的表达,以探讨MHC-Ⅰ类抗原表达改变后其局部免疫状态的变化,以及与口腔白斑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MHC-Ⅰ特异性单抗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从蛋白表达水平检测28例正常口腔黏膜、55例口腔白斑、31例口腔鳞癌内MHC-Ⅰ类抗原的表达。结果伴有重度异常增生的口腔白斑与口腔鳞癌内MHC-Ⅰ类抗原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口腔黏膜组(P<0.05)。不伴异常增生及伴有轻、中度异常增生的口腔白斑内MHC-Ⅰ类抗原的表达和正常黏膜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HC-Ⅰ在口腔白斑中存在有表达降低的现象,特别在伴有重度异常增生时,其降低与异常增生的程度有关,对判断口腔白斑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吴平凡 韩帮锋 夏辉 严超然 李龙江关键词:口腔白斑 口腔鳞状细胞癌 免疫组织化学 异常增生 颌骨单纯性骨囊肿的临床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颌骨单纯性骨囊肿(simple bone cyst,SBC)的临床诊断要点。方法:选择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0—2020年间收治的63例SBC及100例颌骨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手术资料,采用筛检试验评价的方法探讨SBC的临床诊断要点,从而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3例SBC患者,其平均诊断年龄为20岁(7~79岁)。其中,上颌骨2例,下颌骨61例。采用串联实验进行筛检变量组合,结果显示,x1(年龄分组)和x3(体格检查有无阳性体征)组合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31,灵敏度为68.18%,特异度为98.10%,约登指数为0.6628;x2(部位:上/下)和x3组合的AUC为0.865,灵敏度为86.36%,特异度为86.67%,约登指数为0.7303;x1、x3、x5(骨质是否膨隆、吸收)组合的AUC为0.776,灵敏度为56.06%,特异度为99.05%,约登指数为0.5511。结论:年龄小于20岁、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影像学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单房型囊性透射影,且颌骨无明显骨质膨隆的患者可以初步诊断为SBC。 郭凌燕 吴平凡 陈芬 李羽 雷振革 陈林林关键词:单纯性骨囊肿 颌骨 影像学表现 人类白细胞抗原-G在口腔白斑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初探 研究目的:通过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在伴有不同异常增生程度的口腔白斑中的表达,以探讨HLA-G抗原表达改变后其局部免疫状态的变化,以及与口腔白斑发生的关系。研究方法:应用HLA-G特异性单抗通过免疫组织化... 吴平凡 陈林林关键词:人类白细胞抗原-G 口腔白斑 免疫逃逸 异常增生 文献传递 改良耳后发际切口联合蒂在下胸锁乳突肌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2021年 目的评价改良耳后发际切口联合蒂在下胸锁乳突肌瓣修复腮腺良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接受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患者,其中试验组采用改良耳后发际切口联合蒂在下胸锁乳突肌瓣修复19例,对照组采用改良美容切口29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美观程度及术后面神经麻痹、涎瘘、Frey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在术后美观方面,试验组比对照组具有更高的平均分,显示出更好的美观效果(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面神经麻痹、涎瘘、Frey综合征的发生率方面没有差异(P>0.05)。结论改良耳后发际切口联合蒂在下胸锁乳突肌瓣应用于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具有更好的美容效果,无明显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 陈芬 李羽 柯星 吴平凡 郭凌燕 雷振革 谭伟兵 陈林林关键词:胸锁乳突肌瓣 耳后隐蔽切口入路切除腮腺下极良性肿瘤疗效评价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采用耳后隐蔽切口对腮腺下极小型良性肿瘤实施切除,探讨该手术入路安全性及可行性,为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手术的美学考虑提供新思路。方法18例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患者,均采取耳后隐蔽切口行腮腺肿瘤切除术,其中多形性腺瘤9例,肌上皮瘤2例,Warthin瘤5例,基底细胞腺瘤1例,嗜酸细胞瘤1例。术后3个月随访面瘫、涎瘘情况,采取视觉模拟量表对手术切口外观进行满意度评分。术后6~12个月随访肿瘤复发情况。结果18例腮腺下极良性肿瘤,肿瘤直径1.0~3.1 cm,平均2.5 cm。所有患者均可通过耳后隐蔽切口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个月均未出现永久性面瘫及肿瘤复发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对外观较满意(美学评分9.3±0.4),达到预期美容效果。结论耳后隐蔽切口对于腮腺下极、颌后区的小型良性肿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入路,因手术瘢痕主要位于耳后沟内,较好满足了患者术后美观的需求。 吴平凡 陈林林 陈芬 郭凌燕 李羽 雷振革 柯星 谭伟兵关键词:腮腺切除 美容切口 除皱术 隐蔽切口 功能性外科 口底皮样囊肿伴舌瘘1例 2015年 口底皮样囊肿比较常见,但伴有舌瘘者少见。本文报道1例口底皮样囊肿伴舌瘘的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诊断、治疗及发生原因进行探讨。 吴平凡 雷振革 吴坚 陈林林关键词:皮样囊肿 瘘道 口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