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
- 作品数:153 被引量:984H指数:18
-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骨髓源性细胞促进坐骨神经体外预变性实验研究
- 2013年
-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体外预变性的新方法,以便在短期内获得大量高效雪旺细胞,以期为组织工程神经构建提供大量种子细胞。方法采用转绿色荧光蛋白基因C57BL/6小鼠的骨髓源性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cells,BMDCs)与C57BL/6小鼠坐骨神经体外共培养,建立体外预变性模型的实验组(A组),无BMDCs参与的单纯坐骨神经体外培养为对照组(B组)。培养7 d后行大体观察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BMDCs能否在体外进入坐骨神经内参与预变性;将变性后的神经酶消化行雪旺细胞培养,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量及鉴定原代培养后的雪旺细胞纯度,评价各组雪旺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培养7 d后大体观察示两组坐骨神经断端开始形成神经瘤样结构,A组较B组明显;免疫荧光染色示A组大量BMDCs浸润至神经内部,其中部分细胞表达F4/80,为单核巨噬系统细胞。经细胞培养,A、B组获得的雪旺细胞产量分别为(5.59±0.19)×104个/mg和(3.20±0.21)×104个/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3)。细胞接种后48 h经p75NTR荧光染色鉴定示,两组可见双极或三极样雪旺细胞,细胞核为蓝色且较小,胞体为红色;成纤维细胞呈扁平多角形,细胞核及核仁清晰,大而不透光,多位于雪旺细胞下且p75NTR染色为阴性。A组混杂的成纤维细胞较少,B组较多。A、B组雪旺细胞纯度分别为88.4%±5.8%和76.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P=0.04)。经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A组雪旺细胞纯度为89.6%,B组为74.9%。结论 BMDCs与周围神经体外共培养是一种有效获得大量雪旺细胞的方法,为组织工程神经构建中种子细胞的获取提供了新方法。
- 吴敏王晓盼肖玉周周建生
- 关键词:坐骨神经雪旺细胞小鼠
- 腓骨近端截骨与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早期疗效的自身对照研究被引量:23
- 2016年
- 目的:探讨腓骨近端截骨术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伴膝内翻畸形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对2014年11月—2015年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0例双侧膝关节骨关节炎伴膝内翻畸形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选择术式,每例患者两侧膝分别行腓骨近端截骨术(截骨组)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置换组)治疗,并对比观察其早期疗效。其中男2例,女8例,年龄55~75岁。应用 VAS 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美国膝关节外科协会评分(KSS)评价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疼痛及功能情况,采用 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获得随访6~9个月。术前截骨组和置换组在膝关节疼痛与功能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术后截骨组与置换组的膝关节疼痛及功能均明显改善,至末次随访时双侧 VAS 评分、HSS 评分及 KSS 临床、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1);2组术后末次随访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截骨组1例患者术中损伤胫腓间软组织,出现典型的腓总神经麻痹症状,术后6个月恢复正常,其余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可以明显改善膝关节骨关节炎伴膝内翻畸形患者的疼痛及功能情况,与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取得同样早期疗效,是一种安全的微创外科手术技术。
- 官建中周建生肖玉周吴敏陈笑天王照东代秀松周新社孙震宇
- 关键词:膝内翻腓骨
- 无牵引床平卧位辅以DAA 入路小切口治疗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价值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究无牵引床平卧位辅以DAA入路小切口治疗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15例采用无牵引床下平卧位DAA入路小切口方法(无牵引床组),15例采用牵引床下平卧位辅以牵引、撬拨方式(牵引床组)。观察并比较两组间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复位效果、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后至完全负重行走时间发生情况。结果:无牵引床组术前准备时间和手术时间均短于有牵引床组(P<0.001);无牵引床组术中透视次数小于有牵引床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均分别较术后6个月升高(P<0.001),但两组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上升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未出现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无牵引床平卧位辅以DAA入路小切口治疗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较好,无需使用牵引床且易于术者学习和掌握,并可以节省术前准备时间和手术时间,减少透视次数,有利于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应用。
- 代秀松赵志官建中王晓盼陈笑天吴敏
- 关键词:牵引床平卧位
- 引流管放置与否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
- 目的:比较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腔内放置引流管与否对患者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行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引流组和非引流组。引流组在关闭切口前在关节腔内放入引流管一...
- 周建生官建中吴敏王志岩高许斌丁海周新社肖玉周
- 关键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引流失血功能评分
- 仰卧位与侧卧位股骨近端髓内固定装置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 目的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标准仰卧位牵引床技术与侧卧位无牵引床技术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我科收治的5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标准仰卧...
- 陈笑天肖玉周吴敏官建中代秀松
- 关键词:牵引床髋骨折
- 人工髋关节翻修旋转中心重建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7
- 2011年
- 目的 探讨在人工髋关节翻修手术中,根据Harris窝及髋臼切迹的残存解剖标记,定位髋臼中心点,正确安装髋臼假体和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的可行性.方法 2007年4月至2009年6月,行28例髋关节翻修术.依据Paprosky分型:Ⅰ型3例,采用生物固定型髋臼假体;ⅡA和ⅡB型8例,采用打压颗粒骨植骨和大直径骨水泥型髋臼假体固定;ⅡC、ⅢA和ⅢB型17例,采用打压颗粒骨植骨和髋臼加强杯固定,其中5例有髋臼内壁穿透者采用结构性和颗粒性植骨.手术中在髋臼切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方25~28mm、Harris窝窝内头侧接近原月状软骨面处,定位为原髋臼中心点,以该点为同心圆的圆心安装髋臼杯假体(Ⅰ型)或打压植骨造臼,按照俯倾角40°~45°、前倾角15°~20°安放髋臼加强杯(Ⅱ、Ⅲ型).手术前后摄双侧髋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至两侧泪滴连线的垂直距离和至泪滴的水平距离.分别与术前和健侧比较,评价髋关节旋转中心的重建效果.结果 髋关节旋转中心至两侧泪滴连线的垂直距离:术前为(32.64±4.51)mm,术后为(14.22±3.3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P<0.05).髋关节旋转中心至泪滴的水平距离:术前为(25.13±3.46)mm,术后为(32.87±4.7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P<0.05).结论 在髋关节翻修手术中,以残存的Harris窝和髋臼切迹为解剖标记,定位髋臼中心点,能够较准确地安装髋臼假体和有效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
- 周建生王志岩肖玉周张长春官建中吴敏周新社刘振华
- 关键词:再手术髋假体
- 复杂性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中长期疗效分析
- 2011年
- 目的:探讨复杂性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1年5月至2008年11月对63例复杂性髋臼骨折采用开放复位、重建钢板和拉力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按照Letournel分类,前柱加前壁骨折28例,后柱加后壁骨折8例,双柱骨折23例,横形加后壁骨折4例.髂腹股沟入路38例,Kocher-Langenbeck(K-L)入路12例,髂腹股沟入路联合K-L入路1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1周内10例,1~2周27例,2~3周19例,3周以上7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1~8 a,平均5.5 a,按matta评定标准,临床优良率为78%,可为14%,差8%.术后X线片示解剖复位46例(73%),满意复位14例(22%),不满意复位3例(5%,均为陈旧性骨折).术中坐骨神经牵拉伤1例(另有3例术前损伤)、股神经牵拉伤1例,术后3个月均完全恢复.异位骨化伴股骨头再脱位1例(为K-L入路),股骨头坏死1例,髋骨性关节炎5例,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无切口感染病例.结论:复杂性髋臼骨折积极手术复位及内固定,中长期疗效好、能有效地防治其并发症.
- 肖玉周吴敏官建中周建生刘振华刘泉周新社张长春
- 关键词:髋臼骨折内固定
- 钢板联合植骨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再次或多次手术仍不愈合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评价锁定加压钢板联合髓内髓外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再次或多次手术仍不愈合的疗效。[方法]2007年10月∽2013年11月,采用锁定加压钢板联合髓内髓外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再次或多次手术仍不愈合患者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7∽60岁,平均40.6岁。左侧6例,右侧7例。肱骨干骨折后已经历2次内固定手术8例,3次手术4例,4次手术1例。术后随访行临床检查和影像学评估,末次随访时,根据Neer肩关节评定标准和Mayo肘关节评定标准评价肩、肘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出现桡神经损伤症状。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3.2个月。13例患者骨不连均愈合,无畸形愈合,愈合时间3∽10个月,平均5.3个月。末次随访时,肩、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2.3%(12/13)和84.6%(11/13)。[结论]对于肱骨干骨折术后再次或多次手术仍不愈合患者,采取锁定加压钢板联合髓内髓外植骨,可取得较好疗效。
- 吴敏官建中肖玉周周建生代秀松王晓盼王照东
- 关键词:肱骨干骨折不愈合植骨
- 带肌腹血供腓骨长肌腱移植重建对兔前交叉韧带止点转归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带肌腹血供的腓骨长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对止点转归的影响。方法将8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两组(n=40),制备ACL损伤模型后,分别采用带肌腹血供(A组)和不带肌腹血供(B组)的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ACL。术后观察动物存活及切口愈合等一般情况;4、8、16周取材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8、16周行移植物生物力学测试,记录最大抗拉强度及ACL止点断裂率。结果两组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大体观察示重建术后随时间延长,A组骨隧道与移植物紧密结合,血管浸润丰富,至16周时已无明显分界;而B组腱-骨间仍存在明显分界。组织学观察显示,A组腱-骨之间胶原纤维逐渐增多,形成致密纤维连接,至16周时形成类似正常ACL止点的"潮线"结构;而B组结构不明显。生物力学测试显示,术后8、16周A、B组ACL止点断裂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80;P=0.590);但A组最大抗拉强度显著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503,P=0.001;t=25.391,P=0.001)。结论带肌腹血供的腓骨长肌腱移植重建兔ACL对其止点转归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进而提高重建效果。
- 张培刘泉樊宗庆吴敏朱坤周建生项平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腓骨长肌腱韧带重建血供韧带止点
- 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并发外侧铰链断裂早期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比较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medial opening-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MOWHTO)中发生铰链断裂者与无铰链断裂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资料,以评估铰链断裂对MOWHTO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2015年9月—2018年7月,采用MOWHTO治疗84例(97膝)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其中男10例(10膝),女74例(87膝);年龄45~65岁,平均57.7岁。依据术中透视影像和术后即刻X线片判定是否并发有外侧铰链断裂,依照Takeuchi分型对铰链断裂分型。手术前后通过X线片测量比较铰链未断裂组(A组)和铰链断裂组(B组)的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股胫角(femur tibia angle,FT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48个月,平均24.8个月。97膝中78膝(80.41%)未发生铰链断裂(A组),19膝(19.59%)发生外侧铰链断裂(B组),其中Ⅰ型13膝(13.40%)、Ⅲ型6膝(6.19%),未见Ⅱ型铰链断裂。Ⅰ型断裂未予以进一步处理;Ⅲ型术中将外侧平台骨折解剖复位后,自外侧平台下方辅助2枚螺钉固定。随访复查X线片及CT提示,术后3个月患者截骨处均达骨性愈合,无延迟愈合及不愈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接骨板及螺钉松动、断裂发生。A、B组(Ⅰ、Ⅲ型)患者术后各时间点HKA、FTA、MPT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手术前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或缓解,关节功能得到改善。末次随访时,A、B组KSS评分及H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OWHTO术中可能会并发外侧铰链断裂,只要根据铰链断裂分型选择恰当的治疗和康复方案,术后可以取得与铰链未断裂者相似的临床疗效。
- 吴敏王照东周平辉张宽宽陈笑天肖玉周官建中
- 关键词:膝关节骨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