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敏

作品数:54 被引量:374H指数:11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3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医药卫生
  • 4篇理学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2篇生物炭
  • 8篇土壤
  • 6篇多环芳烃
  • 5篇底泥
  • 5篇纳米
  • 5篇环境风险
  • 4篇滇池
  • 4篇毒性
  • 4篇碳管
  • 4篇自由基
  • 4篇离子
  • 4篇纳米碳
  • 4篇纳米碳管
  • 4篇金属
  • 4篇环境行为
  • 4篇沉积物
  • 3篇滇池底泥
  • 3篇有机碳
  • 3篇有机无机
  • 3篇有机无机复合

机构

  • 54篇昆明理工大学
  • 3篇云南省第一人...
  • 3篇云南省环境科...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云南省疾病预...
  • 1篇浙江东天虹环...

作者

  • 54篇吴敏
  • 13篇宁平
  • 12篇张迪
  • 11篇赵婧
  • 10篇潘波
  • 10篇周丹丹
  • 8篇储刚
  • 7篇李浩
  • 7篇王朋
  • 6篇梁妮
  • 5篇王万宾
  • 5篇刘洋
  • 4篇毛真
  • 4篇王琳
  • 4篇李芳芳
  • 3篇吴文卫
  • 3篇陈莎
  • 3篇董旭东
  • 3篇吴国娟
  • 3篇陈静文

传媒

  • 16篇环境化学
  • 6篇材料导报
  • 5篇昆明理工大学...
  • 4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环境科学
  • 2篇上海环境科学
  • 2篇化工进展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生态毒理学报
  • 2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化学通报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生命的化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表面技术
  • 1篇重庆大学学报...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3篇2020
  • 8篇2019
  • 6篇2018
  • 6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10篇2014
  • 6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6
  • 1篇2003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滇池底泥制备的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研究被引量:13
2013年
重金属污染无法被生物降解而易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生态影响极大.而生物炭对重金属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其在农业和环境中的巨大应用前景使之近期成为土壤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本实验将滇池底泥制成生物炭吸附Cu(Ⅱ)、Cd(Ⅱ)和Pb(Ⅱ),然后采用Langmuir等温曲线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实验结果显示400℃以下烧制的生物炭对Cu(Ⅱ)、Cd(Ⅱ)和Pb(Ⅱ)的吸附随烧制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并且Pb(Ⅱ)>Cu(Ⅱ)>Cd(Ⅱ),表面络合可能是金属在生物炭上吸附的主要机理.500℃烧制生物炭(C500)对Cu(Ⅱ)的吸附高于400°C烧制的生物炭(C400),C400和C500对Pb(Ⅱ)的吸附突然增加,可能是随烧制温度的升高,生物炭形成芳香环结构,与金属离子之间发生阳离子-π键作用,从而增强生物炭对Cu(Ⅱ)和Pb(Ⅱ)的吸附.
吴敏宁平吴迪
关键词:生物炭土壤修复热解温度吸附等温线
荧光猝灭法研究氧氟沙星与Cu^(2+)的络合被引量:2
2013年
采用荧光猝灭法研究Cu2+与氧氟沙星(OFL)的相互作用特征,考察Cu2+浓度和环境温度对荧光猝灭的影响。结果表明,Cu2+对OFL有明显的荧光猝灭效应,并随Cu2+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环境温度的升高抑制了Cu2+对OFL的荧光猝灭效应,说明两者的表观猝灭可能是以静态猝灭为主。
吴国娟吴敏韩雪娇陈毅宁平
关键词:抗生素过渡金属环境行为
生物炭中溶解性炭黑的释放及环境效应被引量:5
2020年
生物炭是一种价廉高效的吸附剂,可以通过农业废弃物或者其他固体生物质在低温下热解制得。由于生物炭具有多孔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阳离子交换容量、丰富的活性官能团等性质,可以吸附多种污染物,在固定重金属以及土壤中的碳循环、碳固定、土壤改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生物炭的组分较为复杂,包括溶解性有机质、溶解性炭黑(Dissolved black carbon,DBC)、无机矿物等。其中,DBC在生物炭中的含量较高,且其含有羧基、酚羟基等多种官能团,可以和污染物发生强相互作用,但DBC的性质对污染物的吸附、迁移转化等行为产生的影响尚有待深入研究。此外,DBC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胶体颗粒,除含有大量的含氧官能团外,还具有高度芳香化、脂肪化的结构。因此,DBC进入土壤后可以与无机矿物颗粒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无机复合体能使其在土壤中稳定下来,也可能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有重要促进作用,但目前这些过程还未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与常规溶解性有机质相比,DBC较高的稠环度特征对无机矿物吸附特征可能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本综述探索了DBC的性质、无机矿物种类和性质对DBC与无机矿物颗粒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以及DBC在无机矿物上吸附后对土壤特性的调控。DBC作为生物炭中具有高度芳香化结构的组分,在环境中的含量可能影响污染物的吸附、迁移等环境行为。DBC所含的极性官能团-OH、-COOH易与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而由于不同类型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存在较大差异,需充分理解DBC与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机理,才能准确描述污染物和DBC的环境行为及风险。因此,系统理解DBC与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污染物迁移行为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土壤中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评估生物炭用于固定污染物的潜在应用。生物炭上有很多表面官能团,如羟基、醌�
彭红波杨东高鹏任欣牛一帆吴敏
关键词:相互作用环境行为
植物根际分泌有机酸对生物炭吸附Pb(Ⅱ)的影响被引量:7
2019年
本研究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的方法,考察了生物炭(热解温度200,300,400,500℃)对Pb(Ⅱ)的吸附行为,并以草酸和柠檬酸为代表,探讨有机酸对生物炭吸附Pb(Ⅱ)的影响.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较Freundlich模型更适合于对两类生物炭(花生壳生物炭、松木生物炭)吸附Pb(Ⅱ)的数据进行拟合,200℃制备的花生壳生物炭对Pb(Ⅱ)的吸附容量最大;生物炭吸附Pb(Ⅱ)的过程为自发过程,且花生壳生物炭强于松木生物炭,低温生物炭强于高温生物炭;柠檬酸浓度为2.60×10^(-2)mmol/L及草酸浓度为7.65×10^(-2)mmol/L以下时,其在生物炭表面的吸附为Pb(Ⅱ)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从而促进了Pb(Ⅱ)吸附;有机酸浓度增大以后,占据生物炭的内部孔隙,竞争重金属吸附位点,从而抑制了Pb(Ⅱ)在生物炭上的吸附.本研究将为系统认识生物炭的环境效应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有助于全面评估有机酸影响下生物炭在环境修复中的功能.
周丹丹屈芳舟吴敏储刚吴文卫
关键词:生物炭草酸
滇池底泥胡敏酸对氧化铜纳米颗粒溶解释放的影响
刘思谦刘洋赵婧储刚何莹吴敏
关键词:胡敏酸
单宁酸和没食子酸对纳米碳管悬浮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以单宁酸(TA)和没食子酸(GA)为模型悬浮剂,探讨悬浮剂分子大小、空间结构及憎水性等对CNTs悬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吸附量下,TA具有较强的悬浮CNTs的能力,而高吸附量下,GA悬浮CNTs能力更强.含氧量高的CNTs表现出更好的悬浮性能.尽管悬浮剂的吸附量影响了CNTs的悬浮,但悬浮剂的分子结构、空间构象及化学性质等可能才是控制CNTs的悬浮的主要因素,同时,CNTs本身的化学性质也对悬浮起着重要作用.
杨晓磊张迪李浩吴敏
关键词:单宁酸没食子酸纳米碳管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及其介导的生物学损伤被引量:7
2019年
近年来,新型环境风险物质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PFRs)被发现广泛分布于不同来源的环境介质中,如燃烧颗粒物、土壤/沉积物、天然有机质等.因其稳定性、持久性,且可以随着环境介质迁移和转化,EPFRs的生态环境风险可能被忽视.基于此,本文系统总结了存在于环境介质中的EPFRs,并归纳其分布特征;阐述了其介导的组织损伤,包括肺损伤、心血管损伤、神经毒性损伤、DNA以及细胞色素等生物大分子损伤;详述了主要由氧化应激、炎症、免疫反应以及代谢异常引起的损伤机理;最后,总结并展望了有关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EPFRs的生态健康风险评价和政策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张绪超赵力陈懿李冬雪胡虹储刚吴敏
关键词:地球表层系统活性氧环境风险
铜对草鱼及花鲢的毒性预测:基于生物配体模型被引量:4
2014年
试验配置不同胡敏酸浓度(DOC浓度为0.05、0.5、1、2、4 mg·L-1)下,分别对草鱼及花鲢进行铜的一系列96 h生物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DOC浓度与LC50呈正相关关系,此与生物配体模型描述一致.利用两鱼种(Fathead minnow、Rainbow trout)的生物配体模型预测草鱼及花鲢的LC50,得出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591.2、157.14μg·L-1及728.18、91.24μg·L-1.在生物配体模型(biotic ligand model,BLM)铜形态分布平台下,得到草鱼及花鲢的LA50(以湿重计)依次为10.960nmol·g-1和3.978 nmol·g-1.通过校正草鱼及花鲢的LA50,得出平均绝对偏差依次为280.52μg·L-1和92.25μg·L-1,预测性能显著提高.基于所确立的LA50,通过搜集草鱼及花鲢的毒性数据,预测其LC50,得到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252.37μg·L-1和50.26μg·L-1,此证实基于生物配体模型的毒性预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王万宾陈莎吴敏赵婧
关键词:草鱼生物配体模型
花生壳生物炭中溶解性碳黑对菲的环境行为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生物炭中溶解性碳黑(DBC)具备强迁移性,其理化性质会随着原生质和热解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菲具有强生态毒性及致癌特性。以4种DBC(源于花生壳原生质及其200、400、500℃下热解得到的生物炭)为吸附剂,探究了它们的理化性质及对菲的吸附行为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花生壳生物炭中DBC的总有机碳(TOC)含量减少。200℃热解得到的生物炭DBC芳香性最强,对菲的吸附能力也最强。(2)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DBC中会形成更多的酚羟基和醚键,而脂肪族碳链、醇或酯会逐渐断裂。
马雍基陈全陈懿王琳吴敏
关键词:芳香性热解温度
纳米碳管的表面改性方法研究进展
2012年
概括了目前几类常用的纳米碳管(CNTs)表面改性方法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方法的特点、原理及存在的问题,简单地描述了改性后CNTs性质的变化。权衡各方法的利弊,提出了未来CNTs改性的研究方向,即应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应用,将各改性手段有机结合,提高修饰效果。同时指出,改性后的CNTs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产生的环境风险尚不清楚,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充分认识改性后CNTs的理化性质,这是对其进行客观风险评价的重要前提。
郑楠吴敏张迪宁平
关键词:纳米碳管表面改性理化性质环境风险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