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晓强

作品数:12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内障
  • 5篇白内障
  • 4篇手术
  • 2篇植入
  • 2篇术后
  • 2篇疗效
  • 2篇防盲
  • 2篇白内障手术
  • 2篇并发
  • 2篇并发症
  • 1篇典必殊
  • 1篇典必殊眼膏
  • 1篇凋亡
  • 1篇度数
  • 1篇血清
  • 1篇眼膏
  • 1篇羊膜
  • 1篇羊膜植入
  • 1篇诱导剂
  • 1篇再阻塞

机构

  • 10篇自贡市第三人...
  • 1篇成都市第一人...
  • 1篇成都市温江区...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吴晓强
  • 3篇罗德芳
  • 3篇胡超前
  • 2篇刘应奎
  • 1篇刘敏
  • 1篇唐正其
  • 1篇殷建彬
  • 1篇韦军
  • 1篇郑显平
  • 1篇李敏
  • 1篇黄坚
  • 1篇钟渠
  • 1篇林玉琼

传媒

  • 2篇中国眼耳鼻喉...
  • 2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眼科
  • 1篇吉林医学
  • 1篇河北医药
  • 1篇眼外伤职业眼...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 1篇中华眼科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5
  • 1篇200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制羊膜植入联合小梁切除在青光眼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自制羊膜植入联合小梁切除在青光眼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40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入组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治疗,研究组患者行自制羊膜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滤过泡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功能性滤过泡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羊膜植入联合小梁切除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在青光眼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胡超前吴晓强
关键词:羊膜植入小梁切除术青光眼临床疗效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白内障术后早期散瞳对瞳孔直径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白内障术后早期散瞳对瞳孔直径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对象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行白内障手术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患者256例。方法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8例,试验组术后第1~7天给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对照组术后第7~14天给予散瞳。充分散瞳后5 min瞳孔直径≥7 mm认为瞳孔直径达标。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s回归矫正瞳孔直径的影响因素,分析早期散瞳与散瞳后直径的相关关系。主要指标瞳孔直径、瞳孔直径的达标率。结果试验组瞳孔直径的理想达标和总达标(χ^(2)=9.976,P=0.002)均高于对照组。矫正了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术前矫正视力、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水平后,试验组散瞳后的瞳孔直径均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早期散瞳治疗与散瞳后直径增大独立相关(OR=0.53,95%CI:0.38~0.71,P<0.001)。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白内障术后接受早期散瞳者瞳孔直径的达标效果更好,有助于未来的散瞳眼底检查。
孙林吴晓强甯朝兵
关键词:白内障手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散瞳
激光泪道成形术联合球头硅胶管植入的临床应用被引量:5
2005年
我院自2003年8月至2005年5月,采用激光泪道成形联合球头硅胶管植入术,治疗鼻泪管阻塞90例(107眼),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罗德芳李敏吴晓强
关键词:激光泪道成形术硅胶管植入术鼻泪管阻塞
影响自贡地区防盲白内障手术效果因素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自贡地区贫困白内障患者接受复明手术后视力恢复效果,分析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配合四川省防盲办白内障复明工程,于表面麻醉联合球周麻醉下进行无缝线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300例(300眼),统计分析手术并发症,术后3个月视力情况。结果:①并发症:后囊膜破裂20眼(6.7%),上方虹膜反复脱出4眼(0.1%),切口渗漏5眼(1.6%),角膜水肿64眼(21.3%),葡萄膜炎23眼(7.6%),前房出血8眼(2.6%),继发性高眼压10眼(1.4%);②术后视力:术后随、方3个月,矫正视力≥0.5者248眼(82.6%),0.3~0.4者42眼(14.O%),〈0.3者10眼(3.3%)。结论:白内障手术情况复杂,眼部原发病、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操作技巧等均是影响复明手术效果的因素之一。正确应对各种影响因素,以提高贫困白内障手术的复明率。
吴晓强刘应奎刘敏
关键词:防盲复明白内障并发症
微波治疗舌扁桃体肥大67例被引量:3
2002年
舌扁桃体肥大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常与烟酒过度、好刺激性食物以及发声过度有关[1].现将该病患者67例经微波治疗后的疗效报道如下.
钟渠黄坚唐正其郑显平殷建彬韦军吴晓强
关键词:微波治疗舌扁桃体肥大疗效病例分析
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再阻塞的鼻内窥镜手术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再阻塞的鼻内窥镜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2例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再阻塞者在鼻内窥镜下施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术中造孔处应用典必殊眼膏。结果20例溢泪症状消失,泪道冲洗通畅。2例溢泪症状减轻,泪道冲洗通畅。有效率100.00%。结论本术式操作简便、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是治疗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再阻塞的良好方法。
罗德芳吴晓强胡超前
关键词:泪囊鼻腔吻合术鼻内窥镜典必殊眼膏
基层医院人工晶状体度数误差原因分析
2010年
目的分析人工晶状体(IOL)度数误差的原因。方法对800例无缝线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IOL植入术前的白内障患者,应用A超测量眼轴、曲率计测量角膜曲率,根据SRKⅡ公式计算及预设IOL度数,分析其术后的屈光状态与术前IOL度数预设的误差。结果术后3个月非高度近视患者大部分获得良好的屈光状态及裸眼视力;部分患者因术前IOL度数检查误差,术后屈光度在+3.00^-4.00D.结论加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术前反复、精确测量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尤其对检查欠合作者及高度近视患者),根据SRKⅡ公式计算,可以提高预设IOL度数的准确性。
吴晓强林玉琼罗德芳
关键词:白内障人工晶状体度数屈光
基层防盲白内障手术的并发症及处理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分析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并发症原因,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贡地区贫困白内障患者300例(300眼),接受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并发症及其治疗方法。结果并发症:后囊膜破裂20眼(6.6%),上方虹膜反复脱出4眼(0.1%),切口渗漏5眼(1.6%),角膜水肿64眼(21.3%),葡萄膜炎23眼(7.6%),前房出血8眼(2.6%),继发性高眼压10眼(1.4%)。结论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并发症少,后囊膜破裂和角膜水肿是其主要并发症。对出现的并发症应积极妥善处理,可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适合在基层防盲手术中应用。
吴晓强胡超前刘应奎
关键词:防盲白内障并发症小切口
二项酶诱导剂对高糖环境下大鼠Müller细胞凋亡的影响
2019年
目的探讨二项酶诱导剂5,6-二氢环戊烯-1,2-二硫杂环戊烯-3-硫酮(CPDT)对高糖环境下大鼠Müller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与凋亡相关基因B淋巴细胞瘤-2(Bcl-2)和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通路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的Müller细胞,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高糖组和CPDT干预组。对照组给予25 mM 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高糖组给予65 mM 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CPDT干预组给予65 mM DMEM完全培养基和60μM CPDT培养,均培养72 h。采用双染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情况;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杂交技术检测各组细胞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情况。不同组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进一步采用LSD法两两比较。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的结果显示,高糖组的细胞凋亡率为(17.6±3.16)%;对照组的细胞凋亡率为(8.25±0.26)%;CPDT干预组的细胞凋亡率为(13.5±2.25)%,且三组细胞凋亡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48,P<0.05)。蛋白免疫印迹杂交技术检测的结果显示,高糖组Bcl-2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降低,Bax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38,234.46;P<0.05)。CPDT干预组Bcl-2蛋白表达量较高糖组升高,Bax蛋白表达量较高糖组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03,36.33;P<0.05)。结论高糖可通过上调Bax,下调Bcl-2表达,降低Bcl-2/Bax的比值,促进细胞凋亡。CPDT可增加高糖影响下的大鼠Müller细胞活性、Bcl-2的表达及Bcl-2/Bax的比值,抑制Bax的表达和高糖引起的大鼠Müller细胞的凋亡,从而起到保护高糖环境中Müller细胞受损伤的作用。
吴晓强何薇黄棋吕红彬
关键词:MULLER细胞BCL-2/BAX凋亡
血清补体C3、C4水平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关系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患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并分析C3、C4与ARC的关系。方法选择收治的ARC患者267例(ARC组),其中,核性白内障患者100例,皮质性白内障患者71例,后囊膜下白内障患者96例。另取同期体检者2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补体C3和C4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患者入院时血清补体C3和C4水平对ARC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RC组患者血清补体C3和C4水平均显著降低(P <0. 05)。核性白内障患者血清C3、C4水平最低,其次是皮质性白内障和后囊膜下白内障患者,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补体C3对AMI患者诊断的AUC为0. 785(P <0. 01),敏感性为0. 835,特异性为0. 674;补体C4对AMI患者诊断的AUC为0. 736(P <0. 01),敏感性为0. 819,特异性为0. 577;补体C3对ARC的预测价值优于补体C4。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补体C3、补体C4均是ARC发生的危险因素(P <0. 05)。结论 ARC患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显著降低,且与ARC类型有关,补体系统可能与ARC发病机制有关,对ARC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吴晓强曾俊
关键词: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补体系统补体C3补体C4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