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海琳

作品数:27 被引量:141H指数:6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经济管理
  • 14篇社会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0篇社会
  • 6篇意识形态
  • 4篇社区建设
  • 3篇社会学
  • 3篇社会资本
  • 3篇视域
  • 3篇资本
  • 2篇单位制
  • 2篇异乡
  • 2篇数字化
  • 2篇组织认同
  • 2篇网络空间
  • 2篇网络社会
  • 2篇乡村
  • 2篇交往
  • 2篇公共
  • 2篇城市
  • 2篇城市化
  • 1篇动力下降
  • 1篇动员

机构

  • 23篇吉林大学
  • 4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作者

  • 26篇吴海琳
  • 1篇王文彬

传媒

  • 3篇江海学刊
  • 2篇社会科学战线
  • 2篇学习与探索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人文杂志
  • 1篇江汉论坛
  • 1篇新华文摘
  • 1篇吉林大学社会...
  • 1篇新长征
  • 1篇河北学刊
  • 1篇中州学刊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理论与改革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组织变迁中的意识形态整合研究
中国社会改革的独特性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所导致单位社会的终结和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变,更是吸引了众多社会学家的兴趣,一时间关于组织与制度变迁的研究如潮涌现。组织客观制度变迁的背后必然伴随人们思想价值...
吴海琳
“单位文艺”与国企动员——计划经济时期Y厂的个案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中的"单位文艺"是一种重要的动员手段。在"单位文艺"的动员下,单位人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更为积极地加入到生产和其他单位活动中去。依据"单位文艺"的功能和特点,可将"单位文艺"动员划分为生产激励型、政治动员型和仪式型三种类型。"单位文艺"动员具有高生产强度下的单位人精神需求满足、以文艺为载体的潜移默化情感动员、有组织的内化参与式动员等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和计划经济的消解,国有企业的"单位文艺"转换成了新的组织文化形态,但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文艺"动员仍以路径依赖的方式深深地影响着单位人的整合过程,对当下组织动员,特别是国有企业动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吴海琳王晓欢
关键词:单位制
乡村数字化贫困风险的生成与抵御被引量:12
2022年
数字乡村建设不仅为乡村居民带来数字红利,也带来了一定的数字化贫困风险。从风险社会理论视角来考察,当下数字乡村建设中生成的新型风险具有“数字鸿沟”“算法殖民”和“数字区隔”三种表征。数字化贫困风险的生成在于数字乡村建设的理想规划与乡村客观现实的冲突、乡土性与数字应用推广的不相容,以及数字社会中的风险转嫁和双重贫困再生产。为保障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有序推进,需要在数字赋能层面关照特殊群体、倡导与乡村文化接合的数字化建设、对技术垄断进行制度监管,以及健全数字社会财产与职业安全保障机制。只有秉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健全数字化贫困风险保障机制,让村民和村庄成为数字技术运用的受益者,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才能实现新时期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目标。
吴海琳曾坤宁
关键词:风险社会
微信群对乡村公共空间的重构——以D村“行政外生型”网络空间为例被引量:18
2020年
在西方视域下,公共领域作为国家权力与私人领域的中间结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中国村落公共空间是构建村民社会公共关联的重要场所,村民在公共空间中可就彼此相关的事务表达各自意见,经协商达成理性共识,进而形成规范行动者行为的公共舆论,最后达成集体行动,以实现公共利益。但近年来,在各种现代化因素影响下,中国乡村公共空间产生衰落危机,并由此引发沟通不畅、村民“原子化”程度加剧、村集体行动力下降等负面影响,乡村基层社会面临失序解体。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村级微信群这一崭新实践形态,在乡村主体严重流失的背景下为乡村公共空间的重构提供了一种可能。
吴海琳周重礼
关键词:公共舆论网络空间私人领域集体行动外生型动力下降
社区建设与协调发展初探
2003年
在论述之前,应当界定一下社区这个概念,尽管西方学者都强调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确实是理想社区的最根本要素。但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社区建设,特别是大城市的社区建设来说,强调这些似乎有些操之过急。其实在中国,社区规划还是要靠行政力量来推动的,这与中国的制度传统是密不可分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国家异化为一只看得见的手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过程中。
吴海琳
关键词:中国社区建设认同感居民自治农村社区建设归属感社区规划
探寻我国智慧社区的发展路径被引量:2
2021年
智慧社区概念源于西方,1992年,国际通讯中心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智慧社区”建设口号。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智慧化生活环境,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形态社区。2000年以后,我国开始参与世界智慧社区评选活动。
吴海琳
关键词:信息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智慧化云计算物联网
激活“附近”视域下的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
2023年
当下,我国各地数字乡村建设蓬勃发展,但数字建设的“悬浮化”“被动化”等问题不断浮现。浙江X村聚焦“附近”,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与乡土社会有效接合的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为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在日益流动化、老龄化、空心化的乡村,通过运用多元数字化媒介,从时间、空间和社会维度激活“附近”,在公共服务供给中推进基层政府、乡村精英和社会力量广泛合作,使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乡村社会。关注“附近”视域下的乡村数字化转型,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全球与地方、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扩大数字技术在社会领域的赋能效应,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吴海琳曾坤宁
关键词:数字乡村老龄化公共服务
互联网使用及其对社会认同的影响——基于CGSS2010数据的实证分析被引量:21
2014年
网络化时代的核心变化是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而互联网使用是建构信息权力的基础。因此,互联网使用对社会认同意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反映了网络化时代的核心内涵与社会认同意识的时代特性的变化关系。基于CGSS2010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对当前网络化时代社会公平认同意识和社会冲突认同意识具有显著作用,即互联网使用导致社会公平认同意识下降以及社会冲突认同意识加剧,并且是否使用互联网存在群体间基本特征的显著差异。因此,在传统的社会阶层和教育程度等因素之外,作为网络化时代表征的互联网使用有助于理解当前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意识的变化。
王文彬吴海琳
关键词:网络化时代互联网使用
新型城市化的时空社会学分析——以“佃种异乡”现象为例被引量:4
2019年
在中国城市化的最新进程中,大量被称为“流动自耕农”的群体以“佃种异乡”的方式突破城乡时空阻隔,从原生农村迁出后来到大城市郊区租赁闲置耕地专职务农。作为一种城乡社会时空的全新整合方式,“佃种异乡”表征了流动自耕农的社会时间结构向商品化和时序化发展,并通过“移植乡土性”的方式完成社会空间再生产。此现象反映出中国城市化新进程中的时空社会学意涵。在空间维度上,脱嵌于农村地理空间的迁移人口推动中国城市进入“空间生产”新阶段,特别是“表征空间”的发展成为中国城市化空间研究的有益补充;在时间维度上,“佃种异乡”现象实质上是中国城市化长期时间序列的接续,时空压缩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化呈现出从“进城务工”到“佃种异乡”的接替性特征,城乡关系也呈现出“复合性”特征。
吴海琳陆兵哲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乡城迁移
单位制度变迁中身份认同的社会建构——以S厂“三线家属工”为例被引量:8
2019年
"三线家属工"是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特殊群体,伴随国家现代化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作为具有"类工人"属性的"家属工"群体处境及身份认同经历了复杂的变迁过程,但现有相关学术研究并不充分。本文以S厂"三线家属工"为例,探析三线建设初期、大集体时期、单位制消解时期以及后单位制时期其身份认同所呈现出的不同样态,揭示群体身份认同建构中多元社会因素交互博弈的动态过程。"三线家属工"身份认同研究有利于我们在历史脉络、社会境遇和群体心态中深刻理解单位制度变迁过程的复杂性,了解单位制变迁、国有企业改制、地理空间迁移及集体身份转换等一系列社会变革因素对群体身份感知与认同建构的复杂作用机制,从而透析社会转型中个人、组织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整合与再造过程。
吴海琳刘思瑶
关键词:三线建设家属工身份认同社会建构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