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成像
  • 2篇双能
  • 2篇双能量
  • 2篇双能量减影
  • 2篇能量减影
  • 2篇减影
  • 2篇恶性
  • 2篇DR双能量减...
  • 2篇MRI
  • 2篇磁共振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胆管
  • 1篇胆管结石
  • 1篇导管
  • 1篇电图
  • 1篇心电
  • 1篇心电图
  • 1篇性病
  • 1篇胰胆管
  • 1篇胰胆管水成像

机构

  • 5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5篇周平
  • 4篇沈玉英
  • 3篇顾培华
  • 2篇许传虓
  • 2篇俞桅岭
  • 2篇蔡庆
  • 1篇沈小健
  • 1篇施增儒
  • 1篇黄振健
  • 1篇吴锦昌
  • 1篇郭菁
  • 1篇李平
  • 1篇廖丽萍
  • 1篇杨振贤
  • 1篇徐建良

传媒

  • 2篇内蒙古中医药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西医结合护...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09
  • 1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DR双能量减影在肋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8
2009年
目的:总结直接数字平板X线成像系统(digital panel radiography,DR)双能量减影(dual-energy subtraction)技术在胸部肋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患者进行DR双能量减影胸部后前位X线摄影检查,分别获得标准影像、骨组织像和软组织影像;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并比较骨组织像和标准像图像对不同节段肋骨骨折的显示率。结果:46例患者共发现112处肋骨骨折,标准胸片对肋骨后段、腋段和前段骨折的显示率分别为94.1%、82.7%和92.3%,总的显示率为88.4%;而骨组织像对各段肋骨骨折的显示率为97.1%、98.1%和100%,总的显示率为98.2%。χ2=112,P=0.000。结论:双能量减影技术能明显提高肋骨骨折的显示率,在肋骨骨折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顾培华沈玉英沈小健周平俞桅岭
关键词: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双能量减影肋骨骨折
摄影参数对DR双能量减影骨组织成像质量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通过不同的双能量减影摄影参数组合采集图像,观察、测量碳酸钙体模在骨组织像上的显示情况,找出合适的摄影参数组合,提高双能量减影骨组织像的信息检出率。方法:用DR胸部双能量减影摄影模式,使用不同的模拟体厚、附加过滤、高能和低能千伏等摄影参数组合,获取体模骨组织减影图像。结果:增加高能千伏值、高能低能千伏间的差值、毫安秒等能明显提高碳酸钙的检出率;增加附加滤过时,碳酸钙的检出率无明显影响。结论:应用不同的摄影参数曝光,胸部DR双能量减影骨组织像显示的信息有显著差异。选择合适的摄影参数组合能够提高骨组织像的信息检出率。
周平杨振贤沈玉英顾培华俞桅岭
关键词:双能量减影
MRI、B-FFE与MRCP综合诊断胆管结石的价值
2009年
目的:评价MRI常规序列与MRCP综合检查对术前胆管内结石检出的临床价值。方法:疑诊胆管结石48例,术前行常规MRI及B-FFE(平衡全稳态快速场回波序列)、2D-MRCP、3D-MRCP结合检查,影像诊断与术后病理比较分析。结果:47例手术病理结果与MRI诊断结果一致,诊断准确率97.91%。1例为假阳性。结论:常规MRI结合B-FFE、2D-MRCP、3D-MRCP检查,对胆管内结石的检出有重要作用。
周平蔡庆沈玉英许传虓顾培华李平王鸿礼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胆管结石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
MRI对卵巢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探讨MRI对卵巢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析6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疾病的MRI特征,良性病变36例,其中卵巢囊肿7例,巧克力囊肿5例,畸胎瘤10例,炎症肿块4例,浆液性囊腺瘤6例,粘液性囊腺瘤4例;恶性病变30例,其中浆液性囊腺癌10例,粘液性囊腺癌11例,内胚窦瘤4例,Krukenberg’s肿瘤5例。所有患者行常规扫描,平扫发现病灶行增强扫描,术后对所有病变行MR征象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MRI检查能很好显示卵巢病变的特征,其定位诊断100%,诊断的敏感性93%,特异性94%,准确性94%,卵巢癌分期准确性达85.0%。结论:MRI对卵巢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大,并可提供卵巢癌分期所需的信息,增强扫描可进一步提高MR对卵巢癌的诊断及分期的准确性。
蔡庆沈玉英徐建良黄振健周平许传虓施增儒
关键词:卵巢疾病磁共振成像
不同检测方法在PICC导管头端定位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定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头端的效果。方法 100例恶性肿瘤行PICC置管患者按照置管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首次PICC置管时采用X线摄片定位法确定PICC导管头端位置,再入院时采用X线定位检测法;观察组首次PICC置管和再入院时采用心电定位及X线定位双重定位法确定PICC导管头端位置。评估2组患者PICC导管尖端在位情况,对比2组患者辐射累积剂量、再入院PICC置管检测等候时间、患者置管1年内平均维护和检测费用情况。结果再入院时,观察组患者ICC导管尖端在位率90.00%(45/50),对照组为94.00%(47/5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辐射累积剂量低于对照组(P<0.01),再入院PICC置管检测等候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1年内平均维护和检测费用明显对照组(P<0.01)。结论 PICC置管患者再入院使用心电定位与X线定位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心电定位能减少恶性肿瘤患者辐射暴露,确保患者安全,缩短再入院定位检测等候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廖丽萍郭菁吴锦昌周平袁夏冰
关键词:恶性肿瘤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心电图X线摄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