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云峰
- 作品数:134 被引量:790H指数:16
-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 不同配置的行带式杨树固沙林与带间植被修复的关系被引量:9
- 2011年
- 在研究低覆盖度(15%~25%)行带式固沙林的水量平衡和防风固沙机制后,通过植被调查,研究赤峰市敖汉旗不同带间距离以及不同时间梯度上的植被恢复过程及物种多样性的差异,从而阐明行带式固沙林对带间植被自然修复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1)林带间距的宽窄影响植被恢复的效果,适宜带间距离的林带具有明显的加快和促进植被修复的作用;2)恢复年限相近的情况下带间距为20 m林带带间植被恢复效果优于带间距为10 m和15m林带,其群落也较稳定;3)带间距为20 m的行带式固沙林带间植被经过一段时间演替逐渐趋于自然植被,而带间距为10 m固沙林带间植被则越来越稀疏。
- 姜丽娜杨文斌姚云峰卢琦
-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自然修复
- 敖汉旗小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区土壤养分状况分析被引量:6
- 2013年
- 研究分析敖汉旗黄花甸子小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区不同土层的主要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区,天然灌木次生林对土壤养分的富集作用较明显;人工林中,混交林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较纯林的要好;天然草地最小。同一植被类型区,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及微生物生物量碳除40—60cm土层出现波动外总体呈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趋势,pH值呈增大的趋势。
- 郭月峰姚云峰秦富仓祁伟陈利芬单玉冰
- 关键词:小流域植被类型土壤养分
- 燕山典型流域两种造林树种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固碳潜力研究被引量:8
- 2013年
- 选择燕山典型流域6个林龄序列的小叶杨(Populus simonii)和5个林龄序列的山杏(Prunus sibirica)主要造林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时间替代空间样地测量法量化退牧还林后生物量碳储量、凋落物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及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同时以各组成碳库-林龄序列中的最大碳储量之和作为生态系统饱和碳储量,以未退牧的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作为初始植被类型的碳储量,分析总结了退牧还林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牧还林后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储量、凋落物碳储量基本随退牧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土壤碳储量随退牧年限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9、15、18、22及29 a生小叶杨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7 147.45、7 461.67、7 509.895、8 468.375及8 247.85g·m-2,9、15、18、22及26 a生山杏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6 695.44、6 700.82、8 011.86、8 001.92及7 981.92 g·m-2;9、15、18、22、29及36 a生小叶杨林的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分别为757.08、1 071.3、1 119.53、2 078.01、1 857.48及1 312.21g·m-2,9、15、18、22及26 a生山杏林的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分别为310.45、1 621.49、1 611.55、1 591.55及757.08 g·m-2。长期来看,研究区退牧还林对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可观的、积极的。研究结果对提高造林对碳汇影响的估测能力提供数据支持,也为政府参与国际全球气候变化的谈判提供一个很好的案例研究和科学根据。
- 郭月峰姚云峰秦富仓祁伟
- 关键词:典型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固碳潜力小叶杨山杏
- SWAT模型灵敏性分析模块在中尺度流域的应用--以密云县红门川流域为例被引量:11
- 2011年
- SWAT模型是基于水文过程的、具有很强物理机制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基于AVSWAT2005模型灵敏性分析模块,在典型中尺度流域——北京密云县红门川流域应用与验证。通过灵敏性分析,得到影响该流域产流模拟结果精度的主要参数因子,SCS径流曲线系数(CN2)、土壤可利用水量(SOL_AWC)、基流α系数(ALPHA_BF)的影响是显著的,是最敏感因子。同时调整参数值,采用1991-2006年的实测月流量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校准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对月流量模拟的相对误差在模型校准期和验证期均小于15%,决定系数R2大于0.8,Nash-Suttcliffe系数Ens高于0.7,SWAT模型对红门川流域产流的模拟结果良好。因此,SWAT模型中的灵敏性分析模块可以应用在面积较小的中尺度流域,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 朱丽秦富仓姚云峰张丽娟余新晓
- 关键词:SWAT模型灵敏性分析
- 樟子松固沙林带间植被恢复及其对林草界面作用的响应被引量:11
- 2011年
- 调查了海拉尔市巴音岱林场不同分布格局、不同带间距的人工樟子松林带内植被恢复过程及物种多样性的差异,分析了林草界面生态学效应,研究了林草界面对带间植被自然恢复的作用。结果表明,宽的带间距带内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变化曲线出现了两个高峰,而窄的带间距带内只有一个高峰,说明该地区林带之间距离不应小于12 m;当林带之间距离为16~28 m时草本物种多样性出现最大值。植被恢复效果表现为带间距12 m差于带间距24 m,虽然都差于天然植被,但边际效应大大地加速了群落演替的进程。研究区樟子松林草界面边缘效应影响域为20 m,其小尺度范围内生境异质性也很明显。行带式造林带间距离不应大于40 m,超出边缘效应影响域不利于带间植被恢复。
- 姜丽娜杨文斌姚云峰卢琦杜敏王琳琳
-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自然恢复
- 驼绒藜等几种旱生植物叶片的生态生理特征
- <正> 植物的耐旱性与植物叶片的生态生理特征密切相关。驼绒藜(4个种7个生态型)、沙拐枣、霸王、柠条等10个种(类)旱生生态类型的植物以不同的方式适应干旱环境。叶片含水量是基础特征之一。单纯的高含水量与植物的耐旱性并无直...
- 张力君王林和姚云峰
- 文献传递
- 不同林龄柠条锦鸡儿土壤全氮的变化
- 2015年
- [目的]研究半干旱区不同林龄柠条锦鸡儿人工林土壤全氮变化。[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风沙土区不同林龄柠条锦鸡儿(5、11、17、23及29年)不同土层的土壤全氮作了分析。[结果]同一立地条件同一林龄柠条锦鸡儿土壤全氮含量随土层厚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同一林龄不同立地条件柠条锦鸡儿土壤全氮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丘间低地、阴坡、阳坡;同一立地条件不同林龄条件下柠条锦鸡儿土壤全氮含量随林龄的增加大体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全氮的含量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
- 刘思禹郭月峰姚云峰王娟
- 关键词:柠条锦鸡儿土壤全氮
- 不同沉水植物对沉积物磷迁移转化的影响被引量:12
- 2009年
- 选择了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 A.Benn.)、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3种沉水植物,在温室模拟研究了不同沉水植物对湖泊沉积物磷迁移转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续微齿眼子菜和穗花狐尾藻对沉积物NaOH-P有明显的吸收和转化作用,分别吸收和转化了36.9%和33.2%,而金鱼藻对沉积物NaOH-P的影响不显著;各处理随着植物的生长,由于根系的吸收作用,沉积物中Olsen-P发生了从非根际→根际→沉水植物的迁移过程,其中微齿眼子菜和穗花狐尾藻更为明显。因此,微齿眼子菜和穗花狐尾藻对沉积物磷释放的控制作用更为明显。
- 张福林王圣瑞杨苏文金相灿姚云峰张丽媛
- 关键词:沉水植物沉积物磷形态扩散通量OLSEN-P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与其他土壤理化指标的关系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与其他土壤理化指标的关系,旨在为低山丘陵区土壤改良提供参考。【方法】2012-07-09,在内蒙古赤峰市低山丘陵区,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对敖汉旗黄花甸子小流域山杏(Prunus sibirica)林、柠条(Caragana microphylla)林、小叶杨(Populussimonii)林、白榆(Ulmus pumila)林、天然草地、油松×山杏(Pinus tableulaeformis×P.sibirica)混交林、天然次生灌木林及农业用地8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pH值进行了测定,并对土壤有机碳与其他土壤理化指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山杏林、柠条林、小叶杨林、白榆林、天然草地、油松×山杏混交林、天然次生灌木林及农业用地0~10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差异明显,分别为7.72,5.23,7.40,6.11,3.14,10.26,17.51和5.33g/kg。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与全氮、pH值、微生物生物量碳、速效钾及有效磷的关联系数分别为0.70,0.66,0.63,0.57及0.55。在灰色关联分析的基础上,最终建立了土壤有机碳与其他土壤理化指标的最优回归方程。【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大,土壤有机碳与其他土壤理化指标的关联系数由大到小排序为:全氮>pH值>微生物生物量碳>速效钾>有效磷;建立的土壤有机碳(Y)与全氮(X2)、pH值(X5)最优回归方程为:Y=-6.269 8+19.383 2 X2-0.010 2 X5,R2=0.85。
- 郭月峰姚云峰秦富仓祁伟王欣
-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
- 土壤呼吸对不同间隔时间降雨的响应被引量:1
- 2013年
- 在极端干旱区(敦煌)以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群落为研究对象,在7月和9月测定分析了不同间隔时间降雨对泡泡刺灌丛和裸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间隔时间的降雨没有引起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氮含量的增加,但导致裸地和灌丛土壤pH轻微升高;与对照相比,在7月份,不同间隔时间的降雨显著增加了裸地和灌丛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呼吸速率(P<0.01),而在9月份,虽然不同间隔时间的降雨使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P<0.01),但土壤呼吸速率并没有显著提高(P>0.05);在裸地和灌丛下,降雨间隔时间延长没有明显提高或降低土壤呼吸速率变化(P>0.05)。
- 吴丽芝刘殿君姚云峰
- 关键词:土壤呼吸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