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立德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矿业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理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1篇地表
  • 1篇地学意义
  • 1篇电子显微学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散射
  • 1篇物性
  • 1篇结构相变
  • 1篇金属
  • 1篇金属化合物
  • 1篇柯石英
  • 1篇拉曼
  • 1篇拉曼散射
  • 1篇拉曼散射研究
  • 1篇化合物
  • 1篇分解产物
  • 1篇高温高压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长春工业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北京石油化工...
  • 1篇吉林大学

作者

  • 4篇姚立德
  • 3篇禹日成
  • 2篇靳常青
  • 1篇黄喜强
  • 1篇张广强
  • 1篇许大鹏
  • 1篇孙敬姝
  • 1篇王巍然
  • 1篇苏文辉
  • 1篇刘玉龙
  • 1篇隋郁
  • 1篇刘晓梅
  • 1篇游淑洁
  • 1篇邢淑芝
  • 1篇吕喆
  • 1篇李凤英
  • 1篇刘志国
  • 1篇千正男
  • 1篇朱恪
  • 1篇刘景

传媒

  • 2篇高压物理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高温高压下C_3N_6H_6分解产物的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采用高温高压方法分解缩聚三聚氰胺(C3N6H6),得到一种棕黑色粉末。经过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产物主要由未完全分解的原料、碳和分解过程中的过渡相组成。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过渡相在某一方向具有长周期结构;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形貌,产物为片状组织,且其中有少量气孔;X射线能散结果表明,C∶N≈3.27∶1(原子比);此外,进行了红外吸收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产物主要键合状态是C(sp2) N和C(sp2)—N。
姚立德禹日成李凤英刘振兴李吉学靳常青
高压下ZnSe纳米带的结构相变及拉曼散射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利用高压原位角散X射线衍射实验研究了ZnSe纳米带的结构稳定性。发现样品在12.6 GPa附近存在一个从立方闪锌矿型到立方岩盐矿型的结构相变,并且在相变点附近存在较大的体积收缩,相对体积变化率达13%。利用Birch-Murnaghan状态方程拟合,得到了闪锌矿相的体弹模量约为56 GPa,略低于体材料的体弹模量(约67 GPa);并得到其立方岩盐矿相的体弹模量约为116 GPa。高压拉曼散射实验结果表明,横光学声子模散射峰在5.5 GPa压力附近发生劈裂,纵光学声子模散射峰在12.8 GPa压力以上逐渐消失。根据角散实验的体弹模量数据,计算得到了闪锌矿相中对应不同声子模式的格林爱森常数。
金恩姬姚立德王菲菲沈希游淑洁杨留响蒋升李延春朱恪刘玉龙邹炳锁刘景靳常青禹日成
关键词:结构相变
柯石英最小静态形成压力与地表柯石英形成新机制及其地学意义被引量:5
2009年
指出了实验室柯石英最小静态形成压力对判断地表柯石英形成机制的重要性.报道了诸多因素,包括动力学因素对柯石英最小静态形成压力(P_(cos,min))的影响.分析了已有文献的实验室P_(cos,min)数据,指明了它们和不均匀局域高压微区压力与表观测量压力的关系.提出不均匀局域高压微区的作用模型;分析了局域高压微区与大尺度板块折返形成地表柯石英特征的差异.最后,对地表柯石英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指出地表中因组成物质和应力的不均匀性,可形成许多小尺度不均匀局域高压微区,它们在造山带的断裂带剪切带中,受外界因素(如地震波和/或挤压剪切力等)的影响,容易形成柯石英,是可能性最大的地表柯石英形成机制;而板块折返假说虽然可以解释地表柯石英的形成,但是一种可能性很小的机制.
苏文辉刘晓梅许大鹏孙敬姝张广强刘志国禹日成姚立德黄喜强千正男隋郁吕喆王巍然薛燕峰邢淑芝
关键词:影响因素
层状(类)钙钛矿化合物的高压合成、物性及电子显微学研究
本论文着重研究了层状RP系列钙钛矿结构和六方类钙钛矿相关结构化合物的高压合成、显微结构和电、磁性能。另外也研究了SrxCoO2化合物中的调制结构及调制规律以及纳米级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磁电阻效应。主要内容有:   1.采用...
姚立德
关键词:金属化合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