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海燕

作品数:53 被引量:148H指数:7
供职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8篇专利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7篇小麦
  • 20篇病菌
  • 15篇禾谷
  • 13篇纹枯病
  • 13篇小麦纹枯病
  • 13篇枯病
  • 11篇丝核菌
  • 11篇纹枯病菌
  • 10篇基因
  • 9篇全蚀病
  • 9篇小麦全蚀病
  • 9篇小麦纹枯病菌
  • 9篇镰孢
  • 9篇禾谷丝核菌
  • 8篇镰孢菌
  • 8篇霉病
  • 8篇抗性
  • 7篇赤霉
  • 7篇赤霉病
  • 6篇小麦赤霉病

机构

  • 5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6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长江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江苏丘陵地区...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江苏省苏科农...

作者

  • 53篇孙海燕
  • 49篇陈怀谷
  • 45篇李伟
  • 31篇邓渊钰
  • 25篇张爱香
  • 6篇王宁
  • 5篇郑青松
  • 3篇于汉寿
  • 3篇郭英鹏
  • 3篇赵芹
  • 2篇李琦
  • 2篇马东方
  • 2篇杜文珍
  • 2篇张鹏
  • 2篇张兴
  • 1篇储西平
  • 1篇周明国
  • 1篇张向向
  • 1篇徐锦华
  • 1篇杨红福

传媒

  • 6篇植物病理学报
  • 5篇植物保护
  • 4篇麦类作物学报
  • 3篇江苏农业学报
  • 2篇农药学学报
  • 2篇中国植物病理...
  • 2篇中国植物病理...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中国生物防治...
  • 1篇第六届中国植...
  • 1篇中国植物病理...
  • 1篇中国植物病理...
  • 1篇中国植物病理...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6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8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小麦全蚀病抗性鉴定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麦全蚀病抗性鉴定方法,通过易感病品种扬麦158为对照品种,对待测小麦品种进行小麦全蚀病抗性鉴定,即将待测小麦与扬麦158的种子消毒后放在培养皿中催芽;选取已发出3个种子根且根长在1.5-2.5cm的幼苗移...
邓渊钰陈怀谷李伟孙海燕张爱香郑青松
文献传递
小麦茎基腐镰孢菌致病力的快速测定被引量:7
2016年
为建立快速、简便测定小麦茎基腐镰孢菌致病力的方法,将5mm的菌碟套接在催芽3d的小麦胚芽基部,接种后的小麦置于垫有湿滤纸的培养皿中,25℃下光暗(12h/12h)交替培养5d后测量麦苗的长度,以小麦苗长的降低率作为镰孢菌致病力的指标。结果发现,用该方法对12个菌株的致病力的测定结果与湿纸巾法有很强的相关性。经该方法测定,CF0915菌株的野生型和Tri5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
邓渊钰孙海燕李伟张爱香陈怀谷
关键词:镰孢菌致病力测定
辣椒疫霉病菌对氟吗啉和丁吡吗啉的敏感性基线建立和对精甲霜灵的抗药性检测
2006~2008年在中国7个省份共分离获得572株辣椒疫霉病菌,离体测定了这些菌株对精甲霜灵的抗药性情况。结果表明:只有在江苏省、河南省和山东省分别出现了1个、3个、1个对精甲霜灵产生中等抗性的菌株,其他地区都未出现对...
孙海燕周明国陈长军汪汉城
关键词:辣椒疫霉病菌精甲霜灵氟吗啉敏感性基线抗药性检测
文献传递
一种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控方法
本发明属农作物病害防控技术领域,涉及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控方法。该方法为在小麦返青至拔节前,将可溶性硅酸盐或以可溶性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制剂稀释,对小麦进行茎叶喷施,用量为有效硅(以SiO<Sub>2</Sub>计)15‑30...
邓渊钰陈怀谷张鹏李伟孙海燕曹淑琳
文献传递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的防治效果被引量:15
2021年
为明确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的效果,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杀菌剂对这两种病害的防治试验。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SC、20%叶菌唑SC、48%氰烯·戊唑醇SC和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的防效较好,防效为83.54%~88.92%;其次为400 g/L戊唑·咪鲜胺EW和430 g/L戊唑醇SC,防效为71.87%和73.31%;50%多菌灵WP的防效仅为58.05%。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效调查结果表明:30%丙硫菌唑SC、40%丙硫·戊唑醇SC和430 g/L戊唑醇SC的防效较好,防效为84.78%~88.33%;其次275 g/L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SE、48%氰烯·戊唑醇SC、40%叶菌·戊唑醇SC和400 g/L戊唑·咪鲜胺EW,防效范围为79.66%~81.56%;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和50%多菌灵WP的防效为69.36%和39.33%。从防治效果、两种病害兼防以及延缓抗药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氰烯·戊唑醇、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丙硫·戊唑醇、叶菌·戊唑醇等交替使用是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比较好的策略。
孙海燕原征疏燕张兴张爱香陈怀谷
关键词:小麦小麦赤霉病小麦叶锈病杀菌剂
茎基腐亚洲镰孢菌侵染抗感小麦品种的组织病理学观察被引量:1
2017年
小麦茎基腐是由多种镰孢菌侵染的世界性土传病害,亚洲镰孢菌(Fusarium asiaticum)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茎基腐镰孢菌的优势种群,对小麦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本研究利用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标记亚洲镰孢菌,研究其侵染抗感小麦的病理组织学过程,建立了茎基腐病菌与寄主互作的直观性的研究体系,对病害防治及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PEG-CaCl_2介导原生质体转化法将gfp导入亚洲镰孢菌株CF0915,对转化子进行荧光表达、PCR验证、遗传稳定性、生长特性及致病力分析,选取与野生型表现相近的转化子进行侵染分析。结果表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与潮霉素基因(hyg)PCR扩增表明gfp已整合入真菌基因组中,转化子菌丝与分生孢子表现强烈绿色荧光信号,gfp能够在转化子中稳定遗传,菌落形态、生长速度及致病力与野生型菌株无显著差异;将gfp标记病菌分生孢子接种感病品种1 d后,大量孢子附着于根毛及根表皮细胞开始萌发,接种2 d后观察到抗性品种分生孢子萌发;感病品种接种3 d后,菌丝直接侵入表皮细胞或沿表皮细胞间层定殖生长,扩展至皮层组织,8 d后菌丝从根部迅速扩展至茎基部,至第10 d大量菌丝充塞根皮层细胞,叶鞘维管束也被菌丝侵染,并产生大量大型分生孢子,植株表现褐色病斑,14 d后根部及茎维管束被大量菌丝体填充,而后产生大量厚垣孢子,至25 d大部分感病品种幼苗萎蔫死亡;与感病品种相比,抗性品种在整个侵染过程中表现时间滞后。本研究对引起茎基腐病的亚洲镰孢菌侵染小麦的组织学过程观察,为病菌致病机理的阐释及抗病资源的利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赵芹张向向邓渊钰李伟孙海燕陈怀谷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组织病理学观察侵染过程
禾谷丝核菌基因组SSR标记的开发及评价被引量:1
2017年
群体遗传学研究对于了解病原菌的流行、变异及进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小麦纹枯病菌禾谷丝核菌群体遗传结构的了解并不深入,缺乏有效的SSR标记是主要原因。本研究根据禾谷丝核菌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微卫星位点搜索并设计SSR引物,通过电泳筛选和测序验证,最终筛选出12个多态性较好且稳定可靠的SSR标记。利用这些标记对收集自我国安徽、江苏、河南三省的23个禾谷丝核菌菌株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发现禾谷丝核菌基因组中长片段微卫星位点较少。12对引物扩增出的等位基因数平均为6.1个,期望杂合度平均为0.651,观测杂合度平均为0.508,表明这些标记具有较高的多态性,能够满足禾谷丝核菌群体遗传学研究需要。本研究为进一步进行禾谷丝核菌的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及进化学研究提供了有效工具。
李伟张兴孙海燕邓渊钰张爱香马东方陈怀谷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禾谷丝核菌群体遗传学微卫星
黄淮麦区小麦全蚀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为了解小麦全蚀病病菌的群体组成和遗传多样性,采用8对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标记,对我国黄淮麦区的116个小麦全蚀病菌株进行了分析。8个SSR标记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25个,多态性信息含量的平均值为0.66。供试菌株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和基因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46和0.27,漯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周口群体最低。不同群体间遗传距离均较小,为0.0199~0.1153,其中徐州和周口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大,而周口和驻马店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小。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小麦全蚀病菌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分化,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10%,群体内遗传变异占90%。6个群体间的基因流为3.5。根据SSR多态性,对来源不同菌株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小麦全蚀病菌群体结构与地理来源有一定的关系。
冯彦霞李伟孙海燕邓渊钰于汉寿陈怀谷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基因流
不同杀菌剂拌种防治小麦全蚀病研究被引量:14
2012年
为筛选防治小麦全蚀病的高效安全药剂,对多种杀菌剂在不同浓度下的防效以及对小麦的安全性进行了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硅噻菌胺和苯醚甲环唑在推荐浓度下对小麦全蚀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并且对小麦出苗、苗高没有显著影响;咯菌腈的防效与苯醚甲环唑相似,但对小麦出苗有轻微的抑制作用;其他几种杀菌剂对小麦全蚀病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对小麦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防治效果、对小麦安全性以及抗药性治理方面综合考虑,将硅噻菌胺、苯醚甲环唑和咯菌腈等交替或混合使用是防治小麦全蚀病比较好的策略。
孙海燕李琦杜文珍郭英鹏张爱香陈怀谷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化学防治活性
小麦纹枯病菌禾谷丝核菌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 der Hoeven侵染小麦引起的纹枯病,是一种世界性小麦病害,在我国已成为各大小麦种植区内安全生产最严重的威胁之一.本研究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从R.cerea...
李伟郭英鹏孙海燕陈怀谷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菌SSR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