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艳群

作品数:6 被引量:22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乳腺
  • 5篇乳腺癌
  • 5篇腺癌
  • 3篇乳腺肿
  • 3篇乳腺肿瘤
  • 3篇肿瘤
  • 3篇细胞
  • 3篇腺肿瘤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结
  • 2篇阳性
  • 2篇腋窝
  • 2篇预后
  • 2篇生存率
  • 2篇受累
  • 2篇总生存率
  • 2篇淋巴结受累
  • 1篇单核
  • 1篇单核苷酸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机构

  • 6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天津市肿瘤防...

作者

  • 6篇赵洪猛
  • 6篇宋艳群
  • 6篇张斌
  • 6篇曹旭晨
  • 2篇曹文枫
  • 1篇王鑫
  • 1篇刘晓霞
  • 1篇冯炜红
  • 1篇宁连胜
  • 1篇牛昀
  • 1篇姚慧
  • 1篇李晓莉
  • 1篇郝希山
  • 1篇张霖
  • 1篇张飞
  • 1篇李越

传媒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肿瘤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Akt抑制剂MK2206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研究新型Akt抑制剂MK2206对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T47D和MDA-MB-231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MK2206作用于人乳腺癌T47D和MDA-MB-231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率,FCM法检测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中caspase-3、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bcl-2、bax、磷酸化Akt(phosphorate-Akt,p-Akt)和总Akt(total-Akt,T-Akt)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0.1、1、10和100nmol/LMK2206作用细胞24h后,可明显抑制T47D和MDA-MB-231细胞的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MK2206可促进乳腺癌细胞中caspase-3和PARP蛋白剪切,上调bax蛋白表达,下调bcl-2和p-Akt蛋白的表达,且均呈剂量依赖性,但对T-Akt表达却无明显影响。结论:MK2206可抑制乳腺癌T47D和MDA-MB-231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Akt磷酸化从而阻断PI3K/Akt信号转导途径有关。
宋艳群张斌赵洪猛曹旭晨
关键词:乳腺肿瘤细胞增殖细胞凋亡蛋白激酶类体外研究
阳性淋巴结比率对腋窝淋巴结受累乳腺癌患者总生存率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阳性淋巴结比率(positive-exampled rate,PER)对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阳性的原发乳腺癌患者75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如年龄、月经状态、癌家族史、原发肿瘤直径、阳性淋巴结数、切检淋巴结数、腋尖淋巴结状态、PER、结外浸润(extracapsular extension,ECE)、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estrogen-progesterone receptor,ER-PR)、术后化疗、术后放疗及局部区域复发率(locoregional recurrence rate,LRR),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比较上述临床病理因素对乳腺癌患者OS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月经状态(P=0.006)、肿瘤直径、阳性淋巴结数、切检淋巴结数、PER、腋尖淋巴结、ECE、术后化疗、术后放疗和LRR(P值均<0.001)对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OS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直径、术后化疗、术后放疗、LRR和PER(P值均<0.05)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PER是影响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OS的独立预后指标。
宋艳群张斌赵洪猛曹旭晨
关键词:淋巴转移
乳腺癌结外浸润对不同水平腋窝淋巴结受累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研究淋巴结阳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不同腋窝淋巴结受累水平下,淋巴结外浸润(Extracapsular extension,ECE)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阳性的原发乳腺癌患者1230例,分层研究ECE在不同腋窝淋巴结受累水平(LN1~3、LN 4~9、LN≥10)对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局部/区域复发率(Local-Regional failure free survial,LRFFS)的影响,并通过Cox回归分析肿瘤大小、PER及ECE等对不同水平腋窝淋巴结受累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LN1~3时,ECE对OS及LRFFS的影响均无统计学差异(P=0.931;P=0.591)。LN 4~9时,ECE对OS及LRFFS的影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4;P=0.018)。LN≥10时,ECE对OS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19),对LRFFS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94)。Cox回归分析对总体病例进行分析得出,肿瘤大小、PER及ECE均为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分层分析得出,LN 1~3时,仅肿瘤大小有统计学意义(P=0.006);LN 4~9时,仅ECE有统计学意义(P=0.001);LN≥10时,仅肿瘤大小、PER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ECE是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独立预后因素,其对不同水平淋巴结受累患者预后影响不同。对LN≥4的患者,ECE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尤其对LN 4~9患者,ECE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ECE对不同淋巴结受累水平患者的预后影响不同,可作为临床选择不同治疗方案的依据之一。
宋艳群张斌赵洪猛曹旭晨
关键词:乳腺癌总生存率
吉非替尼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迁移运动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高表达的三阴性乳腺癌(TNBC)细胞系MDA.MB-231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吉非替尼作用MDA-MB-231细胞后EGFR和Akt磷酸化水平;采用划痕实验和Boyden小室趋化实验观察吉非替尼对细胞迁移、趋化能力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吉非替尼对细胞骨架重构及极性变化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OμmoVL吉非替尼)相比,不同浓度的吉非替尼可有效抑制EGFR及其下游通路关键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划痕实验24h后,0、0.1、1、10、20μmoL/L吉非替尼组细胞迁移距离分别为(36.3.4-4.0)μm、(30.3±3.8)μm、(26.8±3.3)μm、(17.0±2.6)μm和(11.04-2.5)μm;Boyden小室趋化实验3.5h后,0、0.1、1、10、20Dmol/L吉非替尼组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69.2±7.0)个、(51.8±7.5)个、(43.8±8.7)个、(30.6±4.8)个和(28.4±3.4)个。吉非替尼可明显延长划痕愈合时间,减少趋化穿膜细胞个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吉非替尼可明显减少细胞片状伪足的形成,抑制细胞骨架的重构及极性变化。结论吉非替尼可以通过抑制TNBC细胞系MDA-MB-231中EGFR/P13K/Akt通路的磷酸化水平,抑制细胞骨架蛋白(微丝)的重构及极性改变,从而降低细胞的迁移运动能力。
赵洪猛张斌李越张霖张飞宋艳群冯炜红曹文枫曹旭晨
关键词:乳腺肿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吉非替尼细胞运动
FGFR2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基因rs2981582位点单链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女性乳腺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Tm-shifting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FGFR2基因rs2981582位点SNP(C/T),用荧光染料SYBR Green Ⅰ标记样本DNA,通过在特异引物5′端加上不同长度的尾,使不同基因型溶解曲线的峰值出现差异。确定判断标准:Tm≤84.6℃的是纯合子CC,≥87.5℃的是纯合子TT,处于中间的是杂合子TC。利用此方法对956例乳腺癌患者和471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FGFR2基因rs2981582位点SNP与乳腺癌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对照组CC、CT、TF各基因型表达的例数及基因频率分别为234例(49.68%)、181例(38.43%)、56例(11.89%)。乳腺癌组总体各基因型例数及基因频率分别为426例(44.56%)、400例(41.84%)、130例(13.60%),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83)。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ER(+)组各基因型例数及基因频率分别为189例(41.27%)、202例(46.12%)、67例(14.63%),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35);而ER(-)组各基因型及基因频率分别为237例(47.59%)、198例(39.75%)、63例(12.65%),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802)。结论:FGFR2基因第二内含子SNP rs2981582与ER阳性乳腺癌的发生有显著关系,同时验证了用本方法检测大批量人群标本的SNP操作简便,检测耗时短,结果特异且费用较为低廉,适合于进行大规模样品的SNP快速测定。
赵洪猛张斌姚慧李晓莉宋艳群王鑫刘晓霞曹旭晨
关键词:荧光定量PCR单核苷酸多态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乳腺癌
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结外侵犯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淋巴结外侵犯(ECE)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30例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观察ECE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关系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中,ECE阳性率为39.5%。绝经前和绝经后患者ECE的发生率分别为35.5%和47.5%(P〈0.001)。ECE阳性组和阴性组的肿瘤直径分别为5.11±2.53OITI和3.904-1.80cm(P〈0.001),肿瘤直径越大,ECE阳性比例越高(P〈0.001)。ECE阳性患者和ECE阴性患者的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16.96±12.16和5.24±6.60(P〈0.001),随腋窝阳性淋巴结数目增多,ECE阳性率明显增加(P〈0.001)。ECE的发生与ER、PR状态无显著相关(P=0.706)。ECE是乳腺癌患者局部或区域复发的危险因素(P〈0.001),复发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9)。ECE阳性组和ECE阴性组的远处转移时间分别为30.0个月和37.5个月(P=0.006)。首发骨、皮肤和远隔淋巴结组及内脏转移组的ECE阳性率分别为60.4%和42.0%(P=0.001)。ECE阳性患者的无转移生存时问、无局部或区域复发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均小于ECE阴性患者。预后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ECE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无转移生存时间、无局部或区域复发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乳腺癌患者ECE的发生与肿瘤直径和受累淋巴结数目呈正相关;ECE是乳腺癌局部或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ECE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无转移生存时间、无局部或区域复发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
张斌曹文枫赵洪猛宋艳群宁连胜牛昀郝希山曹旭晨
关键词:乳腺肿瘤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