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尤海燕

作品数:39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细胞
  • 11篇皮肤
  • 7篇棘皮瘤
  • 7篇角化棘皮瘤
  • 5篇蛋白
  • 5篇凋亡
  • 5篇血管
  • 4篇肉瘤
  • 4篇细胞癌
  • 4篇细胞凋亡
  • 4篇疗效
  • 4篇免疫
  • 4篇病理
  • 3篇血管肉瘤
  • 3篇头面部
  • 3篇头面部血管肉...
  • 3篇疗效观察
  • 3篇鳞状
  • 3篇鳞状细胞
  • 3篇鳞状细胞癌

机构

  • 39篇黑龙江省医院
  • 3篇哈尔滨医科大...
  • 3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成都市第二人...
  • 1篇桂林医学院附...
  • 1篇河南省中医院
  • 1篇齐齐哈尔市第...
  • 1篇江苏省苏北人...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同济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柳州市工人医...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大连市皮肤病...
  • 1篇阜阳市人民医...

作者

  • 39篇尤海燕
  • 28篇刘冰梅
  • 23篇杨晶
  • 15篇尤刚
  • 12篇李晓捷
  • 10篇李黎
  • 8篇王敏
  • 5篇尤德渊
  • 3篇李晓杰
  • 3篇邢荣贵
  • 2篇张美莲
  • 2篇王敬
  • 2篇贾艳辉
  • 2篇张翰文
  • 1篇杨瑾
  • 1篇梁作辉
  • 1篇许爱娥
  • 1篇林向飞
  • 1篇毕晓东
  • 1篇吕新翔

传媒

  • 10篇中国皮肤性病...
  • 6篇中华皮肤科杂...
  • 4篇中国麻风皮肤...
  • 4篇黑龙江医学
  • 2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实用肿瘤学杂...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2012全国...
  • 1篇2003中国...
  • 1篇2013全国...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2014全国...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0
  • 3篇1999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疱性肥大细胞增生症1例
患儿女,13个月。躯干反复出现水疱和大疱3月、出现风团伴瘙痒1月。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大疱形成,真皮中上部弥漫性肥大细胞浸润。甲苯胺蓝染色示:细胞质内有紫红色异染性颗粒。诊断:大疱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杨晶刘冰梅尤海燕李晓捷李黎
关键词:肥大细胞增生症大疱性
痤疮患者继发敏感性皮肤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明确痤疮患者继发敏感性皮肤的发生现状和影响因素,为防治痤疮患者继发敏感性皮肤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全国76家皮肤科参与“痤疮周”义诊的痤疮患者(n=5787)继发敏感性皮肤的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总结人口学信息、痤疮严重程度、皮肤类型、家族史、日常行为、医疗行为、环境因素、地区等资料,明确痤疮患者继发敏感性皮肤的影响因素。结果5787例中,女3979例(68.76%),男1808例(31.24%),平均年龄(25.63±6.66)岁。痤疮继发敏感性皮肤共1840例,检出率为31.8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痤疮严重程度,皮肤类型,家族史,日常行为(如使用护肤品品牌≥4个/d、洗澡/桑拿、使用空调、使用剥脱类洗护用品、运动、洗脸频率>2次/d),医疗行为(如半年内口服维A酸类药物,1个月内外用过壬二酸和维A酸类药物、进行过激光治疗,1周内进行过化学剥脱治疗)和环境因素(如季节交替、粉尘、刮风、夏季、春季、日晒时间4h/d、秋季、地区)可能是痤疮患者继发敏感性皮肤的影响因素。结论本调查初步明确了痤疮患者继发敏感性皮肤的影响因素,提示临床医生在痤疮治疗中应兼顾敏感性皮肤的治疗,以提高痤疮的临床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何倩涂颖何黎路永红许爱娥邱湘宁陈玉郭燕妮张晋松杨钰鑫杨瑾邓永琼张丽何淑娟王丽雷霞商干伟张建波许昌春肖文侬秀川梁作辉杨婷李彩霞房慧杨滢瑶张玲琳张薇毕晓东方杰李刚杨洪英凌昕高睿迪刁庆春吕新翔冯颖颖胡信林林向飞尤海燕梁羽萍杨凤元李雪莉刘俐陶诗沁孙振亮
关键词:痤疮敏感性皮肤影响因素
老年人头面部血管肉瘤2例被引量:4
2011年
例1男,67岁,头皮浸润性红色斑块2个月,伴出血和疼痛10余天。例2男,81岁,头皮暗红色浸润性斑块3个月。均经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为血管肉瘤。
杨晶刘冰梅王燕华尤海燕李晓捷尤刚
关键词:血管肉瘤老年人
类脂蛋白沉积症
2013年
报告1例类脂蛋白沉积症。患者女,47岁。患者生后不久出现声音嘶哑。自幼面部、四肢反复出现红斑、水疱及愈后遗留痤疮样瘢痕。睑缘串珠状蜡样丘疹,面部、手部和肘部蜡样丘疹、结节和疣状斑块。面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乳头及真皮上部均质状弱嗜伊红物质沉积。
刘冰梅李晓捷尤海燕杨晶
关键词:沉积症
类脂蛋白沉积症1例
报告1例类脂蛋白沉积症。患者女,47岁,家务。患者生后不久出现声音嘶哑。自幼面部、四肢反复出现红斑、水疱及愈后遗留痤疮样瘢痕。睑缘串珠样蜡状丘疹,面部、手部和肘部蜡样丘疹、结节和疣状斑块。面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乳头及...
刘冰梅李晓捷尤海燕杨晶
关键词:沉积症
恶性小汗腺汗孔瘤的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观察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观察细胞角蛋白在恶性小汗腺汗孔瘤中的表达,以期探讨其组织发生。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例恶性小汗腺汗孔瘤的石蜡包埋标本进行检测,并对其中2例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绝大多数肿瘤细胞示34βE12阳性,部分肿瘤细胞(衬于导管样结构和囊状腔隙内的细胞)示35βH11、CAM5.2和PKK1阳性。电镜下可见肿瘤细胞胞质内管样结构。结论证实了恶性小汗腺汗孔瘤来源于小汗腺导管。同时提示,部分肿瘤细胞显示向小汗腺分泌部分化特征。
尤德渊刘冰梅尤海燕尤海燕马烈
关键词:恶性小汗腺汗孔瘤细胞角蛋白
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治疗原发性皮肤曲霉病2例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1年
分别应用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治疗2例皮肤曲霉病,并对其治疗前后真菌学和组织病理改变进行对比观察。例1,男,38岁,躯干部出现多发性坏死性溃疡2个月。通过真菌学、组织病理和扫描电镜观察确诊为黄曲霉所致原发性皮肤曲霉病。口服特比萘芬,500mg/d,治疗4周后治愈。例2,女,28岁,双手背、左跟腱部发生数个结节及坏死性溃疡8个月。实验室检查方法和诊断基本同例1。给予伊曲康唑口服,400mg/d,5周后显著好转,将剂量减至200mg/d,维持治疗至3个月后临床痊愈。例1、例2于治疗后做真菌分离培养均未见生长,组织病理复查病灶亦无真菌。
尤海燕李晓捷刘冰梅杨晶张美莲尤刚
关键词:黄曲霉特比萘芬伊曲康唑
Letterer-Siwe病(勒-雪病)1例
临床资料:患儿男,4个月。1个半月前右上睑出现2个粟粒大皮色丘疹,皮疹渐增多。病理:角层下见结痂,真皮中上部广泛密集组织细胞浸润,紧贴于表皮,浸润组织细胞大而圆,胞质丰富,呈弱嗜伊红性,部分胞质呈泡沫状,细胞核染色质丰富...
刘冰梅杨晶李晓捷尤海燕
文献传递
挤奶人结节2例
2009年
报告2例挤奶人结节。例1女,28岁。右手中指伸侧及小指外侧各一1.0cm×1.0cm大小暗红色结节,中央略凹陷,质硬,无触痛。例2男27岁,右手掌心及示指均可见1.0cm×1.0cm大小水疱及豌豆大小半球型暗红色结节。均有与副牛痘病毒感染的病牛接触史。结合组织病理诊断为挤奶人结节。
李黎尤海燕刘冰梅尤刚
关键词:结节
角化棘皮瘤皮损CD4 CD8和细胞凋亡的检测
2004年
目的探讨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KA)皮损中T淋巴细胞与细胞凋亡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皮损部位CD4,CD8,CD56,S100蛋白;用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TdT)介导的dUTP生物素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原位检测28例角化棘皮瘤皮损中凋亡细胞。结果28例KA中,CD4,CD8,CD56,S100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85.71%,92.86%,82.14%和67.86%。CD4阳性率低于CD8,但无显著性差异(t=1.54,P>0.05)。46.43%KA(13/28)瘤中心出现凋亡细胞。KA凋亡率(21.89%)与CD8阳性率呈显著正相关(r=0.904,P<0.001)。结论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凋亡可能在KA的自行消退中发挥重要作用。
刘冰梅尤海燕贾艳辉李晓捷尤刚
关键词:角化棘皮瘤CD4CD8凋亡TUNEL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