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岑建勇

作品数:15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山西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天文地球机械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理学
  • 6篇天文地球
  • 2篇机械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篇闪电
  • 3篇电导
  • 3篇电导率
  • 3篇自组装
  • 3篇光谱
  • 2篇电特性
  • 2篇纳米
  • 2篇光谱研究
  • 2篇放电
  • 1篇导电特性
  • 1篇等离子体
  • 1篇等离子体温度
  • 1篇电场
  • 1篇电场变化
  • 1篇电磁
  • 1篇电磁功率
  • 1篇电流
  • 1篇掩膜
  • 1篇英文
  • 1篇振荡

机构

  • 11篇西北师范大学
  • 8篇山西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兰州理工大学
  • 1篇兰州城市学院

作者

  • 15篇岑建勇
  • 9篇袁萍
  • 6篇王雪娟
  • 3篇张进军
  • 3篇王杰
  • 2篇王瑞燕
  • 2篇赵金翠
  • 2篇武海顺
  • 2篇郭宇琦
  • 2篇许鹤
  • 2篇孙敏娜
  • 2篇张廷龙
  • 1篇董向成
  • 1篇李亚珺
  • 1篇李志海
  • 1篇崔宝宝
  • 1篇张国强
  • 1篇常轩
  • 1篇范婷婷
  • 1篇薛思敏

传媒

  • 3篇物理学报
  • 3篇西北师范大学...
  • 3篇光谱学与光谱...
  • 2篇高分子学报
  • 1篇原子与分子物...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3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依据光谱研究闪电回击通道核心的特征参数被引量:1
2021年
闪电回击通道核心中的大电流及其强电磁辐射是引发多种雷电灾害的主要根源。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闪电防护工作显得越为重要。为了完善闪电防护系统,需要从描述闪电回击通道核心的特征参数入手深入研究闪电通道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微观物理机制。截至目前,光谱观测是获取闪电通道核心特征参数的最佳手段。2015年夏天在青海高原地区的野外试验中,利用由高速摄像机作为记录系统组装的无狭缝光栅摄谱仪,结合快天线地面电场测量仪,记录到一次包括四个回击的云地闪电放电过程的光谱以及与之同步的快电场变化信息。依据光谱,结合等离子体理论计算得到闪电回击通道核心的电导率。在此基础上,应用闪电电动力学模型计算了闪电回击速度、峰值电流、贯穿通道核心的电磁场以及通道核心单位长度的峰值功率等特征参数。结果表明,回击速度在(1.2~2.3)×10^(8)m·s^(-1)的范围内;贯穿回击通道核心的轴向电场、径向电场和磁感应强度的最大值分别在(1.42~1.74)×10^(5)V·m^(-1),(8.22~9.99)×108 V·m^(-1)和(1.51~2.83)T的范围内。当闪电回击的峰值电流在(7.52~24.05)kA的范围内时,回击通道核心的峰值功率在(0.63~1.92)×10^(9)W·m^(-1)的范围内。另外,分析了电导率、起始电场峰值、回击速度和峰值电流与峰值功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峰值电流和峰值功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探索闪电回击通道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微观物理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刘国荣安婷婷万瑞斌袁萍王雪娟岑建勇程和田郭志艳
关键词:特征参数物理机制
自然界中一次球状闪电的产生过程分析
2018年
球状闪电是自然界中非常罕见的一种物理现象.由于球状闪电的发生具有不可预知性、频率低、时间短等特点,对它进行科学研究存在很大的困难.本文依据无狭缝光谱仪拍摄到的一次高原地区发生的球状闪电资料,对自然界中球状闪电的产生过程进行了研究.利用光谱讨论了球状闪电发生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也分析了球状闪电产生位置周围的地貌、土壤、环境等条件.
岑建勇曹增丽
关键词:球状闪电光谱特征
光谱法研究闪电通道的导电特性被引量:3
2013年
依据无狭缝光栅摄谱仪在青海获得的云对地闪电回击光谱信息,结合空气等离子体传输理论,用四种不同方法计算了同一闪电放电通道的电导率。结果表明:各种方法所得闪电核心通道的电导率数量级均为10~4S·m^(-1);且同一通道内的电导率随通道高度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通道内电子与一次、二次电离离子的碰撞以及它们各自的碰撞对通道电导率的贡献不可忽略;用碰撞积分的方法计算闪电核心通道的电导率结果更为合理。在通道电导率的基础上估算了回击通道的放电电流,与辐射峰值电场实验资料所得的相应峰值电流相比,其结果在合理的范围内,并进一步探讨了温度与电流放电特性的相关性,为研究闪电放电电流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王雪娟袁萍岑建勇王杰张廷龙
关键词:电导率放电电流峰值电流
纳米粒子驱动受限环境下两嵌段共聚物/均聚物混合体系的自组装行为被引量:3
2017年
采用含时金兹堡-朗道理论(time-dependent ginzburg-landau theory,简称TDGL)方法研究了纳米粒子(nanoparticles,简称NPs)掺杂的两嵌段共聚物/均聚物(AB/C)共混体系在球形受限下的自组装行为.在不同球形受限条件下,两嵌段共聚物/均聚物共混体系形成了多种丰富的形貌,如双螺旋结构、单螺旋结构、层状结构和洋葱环状结构等.当在以上前3种体系中掺杂纳米粒子后,体系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详细研究了纳米粒子的浓度和浸润强度对以上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控纳米粒子的浓度和浸润性质,该共混体系实现了双螺旋结构→层状结构,单螺旋结构→双螺旋结构,层状结构→单螺旋结构等多种取向序的转变.对于洋葱环状结构,纳米粒子的加入对体系这一结构的影响不大.
崔宝宝潘俊星张进军孙敏娜郭宇琦岑建勇武海顺
关键词:两嵌段共聚物均聚物
振荡场作用下聚合物/纳米棒混合体系的自组装
2023年
采用元胞动力学和布朗动力学联用方法研究了振荡场作用下两嵌段共聚物/均聚物/纳米棒混合体系的自组装相行为.通过计算模拟,探讨了振荡场的振幅和频率对混合体系相形貌形成和演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振荡场对体系有序结构的形成和转变有重要作用,随着外加振荡场频率的增大,混合体系形貌从平行于场方向的条纹结构过渡到斜层状结构再转变为垂直于场方向的条纹结构.进一步分析了振荡场作用下体系畴尺寸的演化及纳米棒取向角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为制备和调控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有序结构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参考.
王康颖马才媛蔚慧敏张海涛岑建勇王英英潘俊星张进军
关键词:纳米棒自组装
闪电通道热力学特性与放电特性的相关性研究
利用无狭缝光栅摄谱仪在青海高原地区获得的闪电光谱资料,通过光谱分析得到了闪电放电通道的热力学特性参数—温度、电子密度。分析光谱结构和温度得出:不同闪电或同一次闪电不同回击中,光谱结构有明显的差别,且光谱结构的差异反映了不...
岑建勇
关键词:放电特性
闪电过程中电磁辐射功率的变化特征(英文)被引量:1
2015年
利用无狭缝摄谱仪获得的地闪回击光谱,结合同步电场资料,计算了一次闪电放电过程中的通道温度、电导率、回击电流峰值、通道光亮度和电磁功率峰值等参数,均在文献报道的合理范围内。并由此讨论了回击前截止时间、回击通道光亮度及电磁功率峰值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了放电通道的电导率、电流和电磁功率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回击前截止时间越长,回击过程中所中和的电荷越多,形成的电流越大,辐射出的电磁能量越大。当通道电导率变大,同时电场变化峰值也增大时,通道内电流变大,回击过程中辐射出的电磁功率也变大。这方面的工作为计算闪电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光学能量和电磁能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赵金翠袁萍岑建勇李亚珺王杰
关键词:电磁功率电导率
闪电放电等离子体的温度诊断被引量:1
2013年
依据闪电光谱信息,分别用多谱线法和saha方程计算了闪电放电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探讨了诊断闪电放电等离子体温度的方法.结果表明,闪电回击通道温度一般在2×10^4~3×10^4;在放电峰值电流阶段或光谱中NII谱线比较丰富时,多谱线法计算得到的结果比较可靠;在拍到谱线较少时.依据一条谱线的加宽,用Saha方程得到的温度值略大于多谱线法计算的结果,且采用不同谱线计算的结果差别不大.
董向成袁萍许鹤岑建勇
关键词:等离子体温度
闪电通道温度诊断中观测距离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利用无狭缝光栅摄谱仪获得了青海高原地区云对地闪电首次回击过程的光谱,运用比尔-朗伯定律,考虑传播过程中谱线强度的衰减,计算讨论了观测距离对通道温度诊断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观测距离下得到的光谱诊断放电通道温度,其结果有一定差异;远距离观测得到的温度小于近距离观测的结果;观测距离越远,所得温度的误差越大.因此,在远距离观测的情况下,修正更为重要.由计算结果,得到了温度修正的半经验公式,由此,可以扣除观测距离对闪电通道温度诊断结果的影响.
王瑞燕袁萍岑建勇王雪娟王杰
闪电首次回击过程中通道温度与电导率的演化特征被引量:2
2015年
利用以高速摄像机为记录系统组装的无狭缝摄谱仪,在青海地区获得了多次云对地闪电首次回击过程400-900 nm波长范围的时间分辨光谱,分别计算了闪电电流核心通道和外围发光通道的温度;结合空气等离子体的传输理论,获得了闪电通道的电导率,探讨了回击过程中通道温度及电导率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闪电电流核心通道的温度比外围通道高约5000-7000 K,并且,与以往关于通道峰值温度持续时间的观点不同,回击过程中,通道保持高温的时间远远大于峰值放电电流存在的时间,在回击电流缓慢减小的数百微秒内,核心电流通道维持20000 K以上高温,这一特性是热效应导致雷电灾害的主要根源.
张国强袁萍岑建勇王雪娟王瑞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