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岳永杰

作品数:128 被引量:1,398H指数:20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7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6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3篇农业科学
  • 15篇生物学
  • 8篇天文地球
  • 5篇经济管理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文化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1篇土壤
  • 13篇群落
  • 12篇种群
  • 12篇浑善达克
  • 12篇浑善达克沙地
  • 10篇点格局分析
  • 10篇物种
  • 10篇物种多样性
  • 10篇落叶松
  • 9篇群落结构
  • 9篇人工林
  • 8篇兴安落叶松
  • 8篇沙地
  • 8篇自然保护
  • 8篇自然保护区
  • 8篇保护区
  • 7篇植物
  • 7篇岷江上游
  • 7篇岷江上游干旱...
  • 7篇干旱河谷

机构

  • 86篇内蒙古农业大...
  • 47篇北京林业大学
  • 11篇四川省林业科...
  • 7篇福建农林大学
  • 7篇北京市园林绿...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福建师范大学
  • 3篇南昌工程学院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辽宁省人民政...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内蒙古林业科...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交通部公路科...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123篇岳永杰
  • 34篇余新晓
  • 24篇李钢铁
  • 14篇秦富仓
  • 9篇郑绍伟
  • 9篇牛丽丽
  • 8篇慕长龙
  • 8篇刘彦
  • 7篇刘兴良
  • 7篇高润宏
  • 6篇李清雪
  • 6篇李金海
  • 5篇杨玉盛
  • 5篇刘果厚
  • 4篇王永胜
  • 4篇谢锦升
  • 4篇樊登星
  • 4篇武军
  • 4篇于占源
  • 4篇昭日格

传媒

  • 14篇北京林业大学...
  • 11篇内蒙古农业大...
  • 8篇水土保持研究
  • 7篇干旱区资源与...
  • 5篇内蒙古林业科...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4篇东北林业大学...
  • 4篇四川林业科技
  • 4篇中国水土保持...
  • 3篇林业科学
  • 3篇林业资源管理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内蒙古科技与...
  • 2篇北方园艺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林业调查规划
  • 2篇灌溉排水学报
  • 2篇西南林业大学...

年份

  • 5篇2023
  • 8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12篇2013
  • 7篇2012
  • 7篇2011
  • 8篇2010
  • 13篇2009
  • 22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3
1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不同覆盖处理对几种苗木生长的影响被引量:6
2005年
为了提高岷江干旱河谷地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开展了乡土树种岷江柏、刺槐、榆树以及引进树种辐射松等4个树种造林试验研究,对黑地膜、白地膜、石块覆盖以及不加覆盖物(对照)4种处理方式的成活情况与生长情况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从处理方式上看,表现为覆盖处理均较对照好。其中以白地膜处理下表现最好,成活率达83.25%,保存率达79.18%;黑地膜表现次之,成活率与保存率分别为80.75%和76.75%;石块处理下,分别为75.50%和71.05%;而对照仅为65.5%和54.27%。从不同树种的生长表现上看,岷江柏表现最好,成活率与保存率分别达到92.00%和88.00%;榆树较好,二者分别达到91.67%和85.67%;刺槐次之,二者分别为81.67%和74.67%;辐射松最差,成活率仅为54.20%,保持率仅为54.03%。
郑绍伟严代碧冯云超岳永杰慕长龙
关键词:成活率生长量
一种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土壤影响的试验装置
本发明属于真菌试验装置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土壤影响的试验装置,包括第三挡板,所述第三挡板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试验箱和第二试验箱,所述第二试验箱远离第三挡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试验箱上设...
郝龙飞刘婷岩岳永杰秦富仓白淑兰
小叶杨与樟子松混交林结构特征分析
2023年
以奈曼沙漠化研究站内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小叶杨与樟子松混交林作为实验样地,运用空间结构参数的一元分布及三元分布分析小叶杨–樟子松混交林的空间结构特征,运用Ripley’s K函数分析小叶杨与樟子松混交林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种间关联性。结果表明:樟子松的株数主要集中在12 cm径级,小叶杨的株数主要集中在6 cm径级。小叶杨–樟子松混交林的角尺度2/3为随机分布,1/3为聚集分布;大小比数分布频率较为均匀,主要为中庸分布;混交度较小,主要为弱度混交与中度混交之间。当M和U保持不变时,随着W的增加,小叶杨–樟子松混交林的相对频率以W=0.5为中轴呈现正态分布;当W和M保持不变时,小叶杨–樟子松混交林的U分布状况在范围[0, 0.25]>[0.75, 1]。在0~25 m空间尺度上,小叶杨、樟子松种群主要为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其中随机分布的情况占大多数,小叶杨和樟子松间主要为不相关性。小叶杨–樟子松混交林是一种人工和天然相结合的混交林,水平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大小比数为中庸分布,混交程度为中度混交,且小叶杨与樟子松的种间关联性相互竞争较弱,所以合理地调整与优化林分的空间结构可以使演替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
李旭岳永杰
关键词:小叶杨樟子松混交林群落空间结构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辐射松人工幼林营养元素的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岷江上游干旱、半干旱河谷5年生辐射松人工幼林的营养元素含量、贮量与分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立地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辐射松人工林,其生长差异较大,营养元素含量与贮量也存在较大差异;树高不同,营养元素含量也有差异;各器官中元素含量以氮最高;由于研究地区土壤富含有效铁,故微量元素铁在乔灌木根系及草本植物中含量极高。辐射松人工幼林营养元素贮量为310.47 kg/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营养元素贮量分别占总贮量的52.25%、15.25%、30.84%和1.66%;分析得知,随生境不同,辐射松人工林乔木层营养元素贮量差异较大。
严代碧岳永杰宿以明郑绍伟潘攀何飞慕长龙吴永波汪明
关键词:干旱河谷辐射松人工幼林营养元素含量
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周边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查阅,对成吉思汗陵周边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特征、生活型和水分生态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吉思汗陵周边有野生种子植物529种隶属260属73科,分别占内蒙古种子植物的23.96%,39.82%,62.39%,在属、种层次上多样性较贫乏;植物科属组成特点是趋向大科、大属分布,寡种科属和单种科属是植物区系主要组成成分,也是植物区系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来源;区系地理成分混杂,联系广泛;属的分布区类型中温带成分优势明显,泛热带分布次之;特有程度低,表现出一定的古老性;植物生活型以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占总种数的86.39%;水分生态型以中生植物为主,占总种数的62.38%。
刘哲荣刘果厚岳秀贤刘冠志岳永杰高润红李红赵淑文
关键词:种子植物植物区系
黄土高原典型树种幼树冠层对降雨雨滴特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为探索林冠层对降雨雨滴特性的影响,利用人工模拟降雨和色斑法,测得了栽植于土槽中的黄土高原典型树种侧柏、油松、元宝枫的4年生幼树树冠下降雨雨谱,并与林外降雨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与直径几乎都集中于1~3 mm的林外雨滴相比,树冠下的雨滴直径分布几乎不受林外降雨强度的影响,细小雨滴个数占绝大多数,直径1 mm以下的雨滴约占全体的40%左右;直径3 mm以上的雨滴约占全体的3%左右,所测到的最大雨滴直径为6.4 mm。②与裸地降雨相比,林冠下降雨的雨滴体积累计曲线明显分为两段,即林冠使得冠下降雨的大雨滴和小雨滴数量增多,而中等大小的雨滴数量变少。③3个树种林冠下降雨的体积累计分布曲线与雨强没有明显的函数关系,把其雨滴样不分雨强加以统计,得出不同树种各自的雨滴体积累计分布曲线。用Best模型拟合,得油松a=3.444,n=1.966,R2=0.982;侧柏a=4.038,n=2.164,R2=0.979;元宝枫a=3.881,n=1.885,R2=0.961。
张颖谢宝元余新晓牛健植李维岳永杰
关键词:林冠截留林冠层
黄土高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动态演变及驱动力分析被引量:58
2009年
该文采用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和土地利用/覆被状态指数,研究了甘肃天水罗玉沟流域近20多年来土地利用/覆被的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986-2004年间,流域内坡耕地急剧减少、梯田迅速增加,林地和果园面积稳步提升。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看,梯田的转入速度略小于转出速度,为双向高速转换下的平衡状态;而灌木林转入速度小于转出速度,有规模减少的趋势。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在前期(1986-1995年)变化程度比后期(1995-2004年)更为剧烈。除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因素外,政策、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共同驱动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变,特别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有所好转。
余新晓张晓明牛丽丽岳永杰武思宏张满良
关键词:驱动力黄土丘陵沟壑区
北京山区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与种群分布格局研究——以雾灵山自然保护区为例被引量:11
2007年
在北京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林内,设置了2个有代表性的固定标准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获得野外调查资料,进行优势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1)以山杨为优势种群的群落I和以蒙椴为优势种群的群落II年龄结构呈塔型,群落高度结构呈"L"型,幼苗相当丰富,天然更新能力强。(2)山杨种群、白桦种群、黑桦种群均为衰退种群,蒙椴种群表现为增长型种群。(3)在分布格局上,不同群落优势种群均呈集群分布,白桦伴生种群呈随机分布,黑桦种群在不同群落中分布格局差异较大。不同群落在整体上呈集群分布,但不同发育阶段,分布格局有所差异,幼树和中树阶段为集群分布,中树阶段显示出扩散的趋势,大树阶段为随机分布,这种差异与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物种的竞争有密切联系。
岳永杰余新晓张振明胡淑萍朱建刚
关键词:雾灵山天然次生林种群结构种群动态
北京山区防护林优势植物群落区系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在北京山区的13个自然保护区针对防护林优势群落进行植被调查,确认有维管植物86科261属454种(含栽培种),外来种有2科4属4种,野生维管植物有85科257属450种。野生维管植物以世界广布科最多,温带性质明显,中国特有属最少。野生植物的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占总种数的48.45%,地面芽植物种占野生植物种的30.67%,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芽植物和地上芽植物数量较少,分别占野生植物种的12.00%、6.00%和2.89%。基于北京山区防护林优势群落的植物区系分析可为今后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天然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邵东华杨喜平岳永杰
关键词:防护林植物区系
密云水库集水区防护林不同树种林冠截留研究被引量:22
2009年
在充分考虑林冠结构特征与降雨特性的条件下,采用机械布样的方法,对密云集水区4种主要的防护林树种生长季的降雨再分配特点进行研究,并对4种防护林树种进行林冠截留模拟。结果表明:林内降雨量与林外降雨量呈线性相关关系,其回归系数可用来估计林冠蓄水蒸发系数,而截距可用来估计林冠蓄水容量;不同树种生长季场降雨的截留量,都表现出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截留率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减少,在降雨初期,下降梯度最大,以后趋于平稳,直到饱和,各树种的理论饱和截留率在24.38%-38.42%之间;采用林冠截留模型进行模拟,林冠截留的实测值与预测值的误差均小于0.8,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密云水库集水区防护林树种的林冠对季节性或长期降雨的总体截留能力。
孙庆艳余新晓杨新兵岳永杰陈慧新
关键词:防护林林冠截留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