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之久

作品数:185 被引量:2,022H指数:2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5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5篇天文地球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生物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艺术
  • 1篇理学

主题

  • 41篇冰川
  • 39篇地貌
  • 24篇冰期
  • 23篇青藏高原
  • 20篇气候
  • 19篇青藏
  • 16篇第四纪
  • 16篇末次冰期
  • 15篇石流
  • 15篇泥石
  • 15篇泥石流
  • 13篇夷平面
  • 12篇发育
  • 12篇风化
  • 11篇冰缘
  • 10篇全新世
  • 9篇岩溶
  • 8篇溃坝
  • 8篇环境演变
  • 7篇滑坡

机构

  • 180篇北京大学
  • 32篇中国科学院
  • 19篇辽宁师范大学
  • 14篇中国地质大学...
  • 13篇南京大学
  • 12篇新疆大学
  • 9篇北京师范大学
  • 9篇兰州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植...
  • 6篇中山大学
  • 5篇辽宁工程技术...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4篇河北省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地...
  • 2篇滁州学院
  • 2篇台湾大学
  • 2篇普渡大学
  • 1篇昆明工学院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作者

  • 184篇崔之久
  • 69篇刘耕年
  • 31篇张威
  • 17篇伍永秋
  • 17篇熊黑钢
  • 15篇冯金良
  • 14篇陈剑
  • 13篇李德文
  • 12篇陈艺鑫
  • 10篇杨建强
  • 9篇高全洲
  • 9篇葛道凯
  • 8篇易朝路
  • 8篇张梅
  • 7篇南凌
  • 7篇朱诚
  • 7篇刘蓓蓓
  • 7篇李川川
  • 7篇宋长青
  • 6篇李英奎

传媒

  • 20篇冰川冻土
  • 16篇地理学报
  • 14篇科学通报
  • 14篇第四纪研究
  • 11篇水土保持研究
  • 8篇山地学报
  • 6篇中国科学(D...
  • 6篇地理科学
  • 5篇沉积学报
  • 4篇现代地质
  • 4篇中国岩溶
  • 4篇云南地理环境...
  • 4篇南极研究
  • 4篇应用基础与工...
  • 4篇第十一届全国...
  • 3篇地理研究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辽宁工程技术...
  • 3篇山地研究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8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09
  • 6篇2008
  • 7篇2007
  • 4篇2006
  • 12篇2005
  • 13篇2004
  • 11篇2003
  • 14篇2002
  • 12篇2001
1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初论古文化类型演替与传承模式的区域分异——以西拉沐沦河流域和汶泗流域为例被引量:24
2002年
西拉沐沦河流域地处中国地貌大势三大台阶之中台阶与低台阶的过渡区。该区的中度抬升和下切 ,造成了西拉沐沦河流域考古文化遗址在空间上的垂向迁移 ;频繁的迁移也导致了考古遗址在堆积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单一型 ,体现了不同考古文化之间“间断”的 ,不稳定的传承方式。位于中国地貌大势之低台阶上的汶泗流域 ,属自下古生代以来就十分稳定的剥蚀区 ,这些自然条件造成了汶泗流域遗址在堆积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叠置型 ,考古文化在时空上 ,很少随着时间做空间上的改变 ,基本上在同一水平空间稳定不动 ,体现了不同考古文化之间“连续”、稳定的传承方式。两个流域的对比研究说明 ,不同地域、不同的自然条件 。
崔之久杨晓燕夏正楷
关键词:文化传承方式区域分异
基于HEC-RAS及GIS的川西叠溪古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重建被引量:4
2022年
青藏高原东南缘岷江上游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十分复杂,滑坡堵江灾害及堰塞湖溃决事件频发,重建其灾害演化过程对于地区性防灾减灾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川西岷江上游叠溪古滑坡堰塞湖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高精度DEM和ArcGIS软件重建了叠溪古堰塞湖的原始规模,其原始最大湖水面积为1.1×10^(7)m^(2),相应的湖容量为2.9×10^(9)m^(2);然后采用经验公式法和HEC-RAS一维水力学模型重建叠溪古堰塞湖溃决洪水的水力学特征。计算结果表明,HEC-RAS模拟的最大溃决洪水洪峰流量为73060 m^(3)/s,与经验公式法计算结果(74500~76800 m^(3)/s,平均值76000 m^(3)/s)非常接近,误差小于5%。对应的最大洪水深度和流速分别为70.1 m和16.78 m/s,模拟河段的洪水淹没范围约为6.08 km^(2)。综合误差分析推测的溃决洪峰流量误差范围为69000~81000 m^(3)/s。叠溪古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在世界范围内是十分罕见的,其最直接的影响是在下游数公里范围的河谷内形成大量带状或台阶状的溃坝堆积体和巨砾石堆积“阶地”,且这种影响仍延续至今,这与前人关于高能洪水水文特征和沉积特征的研究认识高度一致,证明本研究成果是非常可靠的。此外,本研究还表明,HEC-RAS一维水力模型可用于高山峡谷地区古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重建研究,可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岷江上游古环境重建和地貌演化提供参考。
马俊学陈剑崔之久刘蓓蓓
关键词:溃决洪水洪峰流量HEC-RAS误差分析岷江上游
中国第四纪冰期数值年表初步划分被引量:66
2005年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第四纪冰川冰期主要是根据第四纪冰川遗迹的侵蚀-沉积地貌特征和沉积物的物理化学风化程度的差异划分的相对年代;80~90年代开始有放射性碳和地衣法的测年;90年代以后,采用热释光和电子自旋共振技术测年,获得了我国第四纪冰川的一些数值年代,划分了5次冰期,其时代初步定为:小冰期Ⅲ(1871±20A.D.),小冰期Ⅱ(1777±20A.D.),小冰期Ⅰ(1528±20A.D.);新冰期Ⅲ(1550±70aB.P.,1580±60aB.P.),新冰期Ⅱ(2.8~2.5kaB.P.),新冰期Ⅰ(3.1kaB.P.);末次冰期Ⅳ(YD)(11.5~10.4kaB.P.),末次冰期Ⅲ(24~16kaB.P.),末次冰期Ⅱ(56~40kaB.P.),末次冰期Ⅰ(73~72kaB.P.);倒数第二冰期(相当于MIS6~10),Ⅲ阶段(154~136kaB.P.),Ⅱ阶段(277~266kaB.P.),Ⅰ阶段(333~316kaB.P.);倒数第三冰期(相当于MIS12~16),Ⅱ阶段(520~460kaB.P.),Ⅰ阶段(710~593kaB.P.)。未来的研究趋势是采用宇宙成因核素暴露年代方法和光释光技术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对冰川地貌精细定年,分析第四纪冰川发育的空间差异和异时性机制。
易朝路崔之久熊黑钢
关键词:第四纪冰川冰期划分
混杂堆积石英砂表面特征研究
2019年
由于混杂堆积的搬运过程与沉积过程具有快速无分选的特点,其成因识别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石英砂表面特征的综合研究作为沉积环境重建的方法之一,在混杂堆积亚相的区分中能起到较好的作用。概述了冰碛、滑坡/崩塌/崩滑、泥石流及溃坝堆积的石英砂表面特征的研究现状,对这4种混杂堆积类型的石英砂表面特征进行整合厘定,比较了不同类型的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揭示其主要机械结构和组合模式的异同,强调在混杂堆积石英砂表面特征研究中能级与粒间接触方式判断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目前混杂堆积石英砂表面特征研究的难点,并探讨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陈瑞琛陈剑崔之久
关键词:石英砂沉积环境
青藏高原古岩溶风化壳红土中石英砂颗粒表面结构特征及环境意义被引量:4
1997年
扫描电镜观测表明,青藏高原古岩溶风化壳红土中石英砂的表面结构特征以化学作用形成的为主,机械作用形成的为辅,反映了这类红土的长期残留特征,对应着风化壳红土发育时期,亦即高原晚第三纪古岩溶发育期的湿热气候.部分经过后期搬运的样品,表面机械作用形成的结构特征变得明显,反映了高原的后期抬升所引起的干寒气候条件.从表面结构的时间演化序列看,多数样品表现为化学结构上面叠加了机械结构,但也有在机械结构上面叠加化学结构的,这反映了自晚第三纪以来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复杂性。
高全洲崔之久
关键词:青藏高原电镜扫描古岩溶红土
高容重黏性泥石流沉积的组成和构造反映的搬运和沉积动力特征被引量:4
2003年
通过地貌形态、粒度分析和定向样品切片分析等资料探讨查菁沟泥石流的沉积特征及其反映的泥石流动静力学特征。砾石的含量下游较少 ,砂的含量由下游向上游减少 ,大于 4 m m碎屑向顶层减少 ,黏土相反。容重总平均值由下游向上游逐渐增加 ,横剖面中容重有由下向上的增加的趋势。定向切片的纵剖面中粗大碎屑反映出由底向顶倾角增大的特点 ,优势倾向上游 ;横剖面显示主流线两侧的碎屑以向主流线 (向内 )倾斜为主 ,构成一种“向心状”构造。沉积主体表现为混杂构造 ,底部多表现为纹层理构造 ,表现出底部层流 ,上部塞流特点。
刘耕年李建江鞠远江崔之久
关键词:黏性泥石流动力特征
昆仑山垭口盆地松散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构造和环境意义被引量:12
2002年
通过对昆仑山垭口剖面 2 70万 a BP以来的连续沉积共计 6 3个样品的粒度特征分析 ,划分出 6个构造活动阶段 .粒度参数曲线及概率累积曲线都清楚表明垭口盆地在 2 70万~ 188万 aBP和 10 7万~ 72万 a BP发生构造抬升活动 ,前者对应着“青藏运动”,后者是“昆仑 -黄河运动”.还确定出垭口盆地古湖泊形成于 2 2 5万 a BP,消亡于 80万 a BP,其中 2 16万~ 10 7万 a BP是古湖泊的发展期 ,10 7万~ 80万 a
江樟焰伍永秋崔之久
关键词:松散沉积物粒度特征粒度分析古湖泊沉积环境
纪念中国冰缘地貌研究的启动者——裴文中教授被引量:1
2002年
裴文中教授是中国冰缘地貌研究的启动者 ,他在近半个世纪前发表的两篇论文紧跟国际科学研究发展形势 ,详细阐述了冰缘作用的特点、过程及其对解决中国东部第四纪古冰川问题的意义。裴老最主要的贡献在于他当时强调了在古冰缘研究中综合分析环境背景的重要性 ,而不是孤立地研究冰缘现象 ,这种在地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对于现在的科学研究工作者仍然有很大的启示。
崔之久
关键词:冰川
西安翠华山古崩塌性滑坡体的沉积特征及其形成过程被引量:22
2000年
西安翠华山风景地貌由古崩塌性滑坡体高速运动堆积而成 ,堆积体存在一些反映其运动和动力状况的沉积特征。将崩塌性滑坡体的平面堆积体划分出 5个平面相带 :中央相带、边缘相带、抛掷相带、气浪溅泥相带和特殊的残留相带 ,各带有不同的沉积特征 ,反映出高速运动中的崩塌式滑坡体动力过程和沉积过程在平面上分布的差异。通过研究该古堆积物的粒径变化、砾石组构和沉积结构、构造的差异 ,认为该崩塌式滑坡体在运动和沉积过程 ,存在前后部位动力过程的差异 :滑坡体从后部到前部 ,运动方向和方式发生了改变 ,粒径减小 ,混杂度增大 ,动力稳定性强度增大 ;后部以块体整体性滑动和振动的不完全解体动力为主 ,前部以块体碰撞大量分解动力为主 ;推测运动动力来源于崩塌性滑坡体的后部。作者根据其所处的地质、地貌和构造环境 ,结合沉积特征所反映的运动和动力学特性 。
南凌崔之久
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盆地晚新生代高精度磁性地层及其意义被引量:31
2005年
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昆仑山垭口盆地发育较完整的晚新生代地层, 在青藏高原北部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确定盆地形成和消亡的年代对高原隆升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过去依据盆地的构造沉积特征提出了'昆仑-黄河运动', 因其与这一时期的许多全球和高原重大气候环境事件同期而引起了人们的更多关注, 但上述构造运动时代的界定是建立在不明确的年代学基础之上. 文中对昆仑山垭口盆地剖面晚新生代沉积物进行了详细磁性地层学研究, 高密度古地磁采样和测年表明剖面年龄约为3.6~0.5 Ma BP, 地层的沉积演化记录了垭口盆地形成发展及构造经历了五个阶段, 揭示晚上新世以来高原北部~3.6, 2.69~2.58, 1.77, 1.20, 0.87和~0.78 Ma构造隆升的历史, 确定昆仑组砾石层和'昆仑-黄河运动'的年代分别为3.6~2.69 Ma和1.20~0.78 Ma, 为高原隆升过程和全球变化研究提供可靠年代数据.
宋春晖高东林方小敏崔之久李吉均杨胜利金洪波Douglas BurbankJosephL.Kirschvink
关键词:晚新生代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北部晚新生代地层磁性地层学盆地发育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