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红利

作品数:19 被引量:95H指数:5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消化道
  • 4篇化道
  • 4篇回顾性分析
  • 4篇出血
  • 3篇炎症
  • 3篇炎症性
  • 3篇炎症性肠病
  • 3篇食管
  • 3篇肿瘤
  • 3篇胃肠
  • 3篇内镜
  • 3篇肝癌
  • 3篇肠病
  • 3篇肠出血
  • 2篇胰源性
  • 2篇原发性
  • 2篇原发性肝癌
  • 2篇源性
  • 2篇上消化道
  • 2篇上消化道出血

机构

  • 19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19篇崔红利
  • 15篇陈东风
  • 12篇颜綦先
  • 8篇兰春慧
  • 8篇王军
  • 7篇沈小春
  • 5篇杨均
  • 4篇魏艳玲
  • 3篇张艳梅
  • 3篇李丽
  • 3篇肖潇
  • 3篇王斌
  • 3篇陈东风
  • 3篇黄娟
  • 3篇秦谦
  • 2篇胡辂
  • 2篇樊丽琳
  • 2篇刘念
  • 1篇刘卉
  • 1篇孙文静

传媒

  • 3篇胃肠病学
  • 3篇重庆医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2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年份

  • 8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8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胰源性上消化道出血22例回顾性分析
李宁张艳梅颜綦先崔红利陈东风
59例小肠出血的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分析小肠出血疾病临床特征,丰富对小肠出血疾病的诊治经验。方法 59例消化道出血均行胃、结肠镜检查,排除上、下消化道疾病,诊断小肠出血,分别予以小肠气钡双重造影、胶囊内镜、CT、CTA、血管造影或外科手术探查并针对此组小肠出血的病因就各种辅助检查的价值、治疗方式、效果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小肠出血性疾病中以血管发育不良和畸形最为多见,占本组病例的52.5%,其次是小肠肿瘤占本组病例的25.4%,炎性肠病占本组病例的13.6%,Meckel憩室占本组病例的8.5%。结论小肠出血以血管发育不良和畸形为多,除胶囊内镜、小肠镜以外,CT及CTA检查有重要价值,治疗方法有常规的止血药物及生长抑素静脉给药到达止血目的,另外,血管介入治疗、手术探查及辅以术中内镜有重要价值。
崔红利肖潇杨均王军李丽颜綦先兰春慧陈东风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小肠出血
胰源性上消化道出血2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背景:随着对消化道出血病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对胰腺疾病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有了更多的认识。胰源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上虽较少见,但常因出血量大而危及生命。目的:分析胰源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为该病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6年9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确诊胰源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7例,青年组占比明显高于中年和老年组(45.5%对31.8%和22.7%)。出血病因依次为急性胰腺炎应激性溃疡(36.4%)、慢性胰腺炎假性囊肿(18.2%)、重度急性胰腺炎(13.6%)、胰腺疾病术后(9.1%)、胰源性门静脉高压(9.1%)等。诊断主要依靠胃镜、腹部增强CT和血管造影检查。10例患者采取单纯药物止血,6例行手术治疗,5例行内镜治疗,1例行经血管介入治疗。18例(81.8%)患者一次性成功止血,4例发生再出血,其中2例为初治采用药物止血者。2例老年患者死亡,死因分别为再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胰源性上消化道出血多发生于青、中年,男性多见。胰腺炎及其并发症为最常见的病因,半数以上患者单纯药物止血无效,需联合内镜、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
李宁张艳梅颜綦先崔红利陈东风
关键词:胰腺疾病胰腺炎胃肠出血
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性肝损伤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7年
在我国,传统中药的不合理使用是药物性肝损伤最常见的原因。近年来,土三七等传统中药所致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主要药效成分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s,PAs)的肝毒性也逐渐被重视。国内外诸多研究进一步明确了PAs对肝脏的损伤作用,尤其对PAs所致HSOS的作用机制、临床表现、自然病程及治疗进行深入阐述,同时亦发现PAs除可引起HSOS外,还可通过其二级代谢产物与DNA所形成络合物激活代谢活化机制,进而诱导肝癌的发生。
文良志孙文静刘凯军王斌魏艳玲陈东风崔红利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吡咯里西啶生物碱肝窦阻塞综合征肝癌
CIK细胞疗法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免疫治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间在本院确诊并行TACE术的6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是否联合CIK治疗分为联合治疗组(CIK+TACE)32例和对照组(TACE)35例,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生活质量(QOL)改善、临床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等指标。结果在CIK首次回输后7 d,联合治疗组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的比例和CD4^+/CD8^+比值分别为(70.32±2.36)%、(32.18±2.27)%和(1.15±0.05),显著高于CIK细胞治疗前水平[(63.56±2.42)%、(30.34±2.05)%和(0.90±0.05),P<0.05)];CIK细胞治疗后外周血CD8+细胞比例为(29.35±2.95)%,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33.28±3.14)%,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治疗前后Karuafsky评分分别为(74.6.±12.5)和[(83.4±14.7),P<0.05];联合治疗组部分缓解率为53.1%,与对照组42.9%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中位PFS为16个月,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5个月(P<0.05);CIK治疗后不良反应轻微,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CIK细胞免疫疗法联合TACE术较单纯TACE术治疗,可以提高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延缓肿瘤进展。
张艳梅崔红利颜綦先宋娇何静孙志亚徐祥陈东风陈舜贤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
明胶海绵颗粒与Embosphere生物微球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对比观察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明胶海绵颗粒与Embosphere生物微球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来收治的49例(使用明胶海绵23例,使用Embosphere生物微球26例)经导管肝动脉明胶海绵和Embosphere生物微球栓塞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即时止血和再次出血率。结果明胶海绵组和Embosphere生物微球组即时止血率均为100%;在明胶海绵栓塞治疗后7天内再次出血率为13.0%(3/23),1例转外科手术,1例再次介入治疗,术后成功止血,1例因突发失血性休克死亡;在Embosphere生物微球栓塞后7天内再次出血率为3.8%(1/26),显著低于明胶海绵组(P<0.01)。结论明胶海绵和Embosphere生物微球治疗肝癌破裂出血即时止血效果相同,但Embosphere生物微球治疗术后再出血风险明显减少。
杨均崔红利颜綦先肖潇周银斌潘大维李丽尹昕茹陈东风王军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明胶海绵颗粒肝动脉栓塞术
294例炎症性肠病临床回顾及随访分析
黄娟魏艳玲王军兰春慧秦谦龚豪颜綦先崔红利沈小春杨均陈东风
食管癌内镜下注射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化疗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评价重组人p53(rAd-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观察。方法对30例食管癌患者进行了rAd-p53内镜下注射联合化疗(基因治疗联合化疗,GTCT组)与30例食管癌单纯化疗(单纯化疗,CT组)的对照临床观察。在GTCT组,每周1次行内镜下注射rAd-p53制剂1×1012 VP/支共4次,同时结合化疗,口服替吉奥胶囊50mg,口服,2次/d,d1-14×4。两组所用的化疗方案相同。结果 GTCT组和CT组治疗4、8、12周后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分别63%、77%、80%和33%、3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TCT组在治疗过程中有24例出现自限性发热,其他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rAd-p53联合化疗治疗食管癌有较好疗效,临床使用安全,不良反应轻微。
崔红利沈小春王斌刘海燕王军陈东风
关键词:食管肿瘤基因治疗化疗
食管非静脉曲张性出血175例回顾性分析
张艳梅刘卉沈小春兰春慧陈东风崔红利
中国消化道Dieulafoy病5145例回顾性文献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中国消化道Dieulafoy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以"Dieulafoy病"为检索词在中文文献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检索1998年1月至2016年10月中国Dieulafoy病相关报道文献,纳入515篇文献,共5 145例Dieulafoy病患者,总结该病患者的性别、年龄、地域分布、发病部位、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结果5 145例Dieulafoy病患者中男性3 959例,女性1 186例,男女比为3.34∶1。年龄3~95岁,平均年龄51岁。发病部位以胃部最多(88.82%,4 570/5 145),其次为小肠(8.28%,426/5 145)。胃部以胃体、胃底、贲门为主,小肠以十二指肠为主。临床以突发呕血、黑便或便血为主要表现。治疗方法以内镜下治疗(72.56%,3 733/5 145)为主,其次为手术治疗(25.27%,1 300/5 145)。5 145例Dieulafoy病患者治愈5 099例(99.11%),死亡46例(0.89%)。三级医院内镜下治疗、介入治疗、首次内镜下治疗时间〈24 h者所占比例均高于三级以下医院(P均〈0.01)。三级医院治愈率(99.22%,3 674/3 703)高于三级以下医院(98.54%,1 421/1 442)(χ2=0.89,P〈0.05),而病死率低于三级以下医院(P〈0.05)。结论中国Dieulafoy病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发病部位以胃和十二指肠为主,内镜下治疗和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并且预后良好。
汪兴伟张世荣陈志惠沈小春崔红利颜綦先兰春慧王军陈东风
关键词:DIEULAFOY病临床病例胃肠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