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丝艳

作品数:10 被引量:65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医学部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3篇哲学宗教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大学生
  • 3篇心理
  • 2篇心理测量学
  • 2篇信效度
  • 2篇医学部
  • 2篇医学生
  • 2篇生性
  • 2篇自我
  • 2篇教育
  • 2篇北京大学医学...
  • 2篇测验
  • 2篇常识
  • 1篇大学生人格
  • 1篇大学生人格问...
  • 1篇大学生心理
  • 1篇大学生心理健...
  • 1篇大学生心理健...
  • 1篇大学新生
  • 1篇调查表
  • 1篇心理健康

机构

  • 10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0篇张丝艳
  • 6篇徐震雷
  • 3篇李红
  • 2篇王维民
  • 2篇俞赤卉
  • 2篇官锐园
  • 1篇沈惠麒
  • 1篇陈磊
  • 1篇刘宇
  • 1篇丁宁
  • 1篇孙静
  • 1篇宋雅然
  • 1篇李文胜
  • 1篇王月丹
  • 1篇曾慧
  • 1篇刘亦君
  • 1篇沈燕君
  • 1篇赵佳

传媒

  • 2篇中国性科学
  • 2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中国健康心理...
  • 1篇高校辅导员学...
  • 1篇北京教育(德...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体系的探索和创新被引量:3
2012年
北京大学在新生心理健康筛查实践中,注重标准化和人性化;多个量表互相配合、互为补充;以客观分数为主,主观描述为辅等,进一步完善了新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体系。
张丝艳徐震雷
关键词:大学新生筛查工作大学生人格问卷心理咨询中心一般心理问题心理现状
医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调查表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 探索医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内在结构,编制医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调查表(MSSRLQ),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方法 以Zimmerman对自我调节学习的定义为基础,从学习动机、元认知和行为3个角度构建医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框架,通过文献回顾、医学生访谈和专家论证等方法编制调查表条目,并将条目归类、划分为情感体验和认知行为两部分,共11个子维度.通过对某医科大学的586名学生的调查,检验调查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效标效度,并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着重验证调查表的结构效度.结果 调查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27,重测信度为0.808.调查表中的认知行为部分可以提取出“学习行为的可调性”“学习任务的贯彻力”和“知识信息的加工度”3个主维度,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比较理想(x2/df=2.83,GFI=0.94,NFI=0.91,CFI =0.94,RMSEA=0.079).调查表中的情感体验部分可以划分为“学习意愿”和“自我效能”2个主维度,对认知行为有直接促进作用,结构模型拟合指数理想(x2/df=2.23,GFI=0.997,NFI=0.996,CFI=0.998,RMSEA=0.046).结论 医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包含情感体验和认知行为两部分;前者包涵“学习意愿”和“自我效能”,对学习中的认知行为有直接促进作用;后者的核心是“学习行为的可调性”,对“学习任务的贯彻力”和“知识信息的加工度”有直接影响.本次研究编制的《医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调查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测量我国医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
张丝艳俞赤卉沈燕君谷宇轩潘昱廷刘亦君丁宁
关键词:医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调查表
大学生性常识测验的初步编制和信效度研究
张丝艳
关键词:大学生测验心理测量学
北京市四所高校大学生性行为现状及相关因素调查被引量:35
2010年
目的:调查了解在京大学生的性行为现状,特别是高风险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并初步探究其中规律。方法:应用研究者自行编制的问卷,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四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2046人进行不记名调查。结果:北京市大学生独自性行为(包括自慰、性梦、观看或阅读色情作品)的报告率在22.5%左右,性交行为的报告率为14.0%,。首次发生性行为的年龄平均为16~22岁,16岁以下(含16岁)就发生性行为的学生占1.9%。在报告有性伙伴的学生(236人)中,大部分的人(58.5%)至今只有过一个性伴,11.9%的人有3个以上性伴。报告现在正和某人保持有性关系的学生(190人)中,大部分人(45.3%)在认识1个月~1年之间发生了性行为,值得注意的是,8.4%的人在认识两天之内就发生了性行为,16.8%的人在认识2天~1个月之间发生了性行为;关于避孕方法,大部分的人(53.2%)能够选择有效的避孕方法(即避孕套和或避孕药),但有15.6%的人只采用风险很高的避孕方法(安全期和/或体外射精),还有1.6%的人从来不采取避孕措施。在所有被试中,有5.5%的人报告有过"一夜情"的经历,其中1.2%的人经常发生一夜情。性行为特别是高风险性行为的报告率男生显著高于女生;普通综合大学远远高于其他院校,尤其是重点医学院校;人文、理工专业明显高于医学专业;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显著高于其他生源。性观念很开放的学生各种性行为的报告率显著高于观念保守以及中立的学生;报告高风险性行为的学生,性知识得分要显著低于整个被试群体。结论:大学生的性别、专业、生活环境、性观念、性知识的掌握水平均对他们的性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性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要因人而异,不仅要传授知识,还需帮助他们恰当的认识性,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促使他们主动地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张丝艳徐震雷
关键词:大学生性行为性健康教育
北京市大学生饮酒行为现状、后果及其与预期同辈行为的关联性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大学生饮酒行为的现状、后果及其与预期同辈行为等因素的相互关系,以期为大学生健康行为干预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通过方便取样的方法对北京市两所综合大学的429名1~3年级的本科生进行"大学生饮酒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大学生自我实际饮酒量、频率和饮酒后果,以及预期其他大学生饮酒量、频率和其他健康相关行为等。结果:大学生饮酒量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79,P〈0.05)。排除性别差异后,在5种饮酒场合中不同学校男生的饮酒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女生仅在自己房间中的饮酒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56,P〈0.05)。预期同辈的饮酒量、预期同辈由饮酒导致的不利后果与大学生自身行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回归的结果显示,预期同辈饮酒量,自身吸烟频率及性别能够有效预期个体的饮酒行为。结论:大学生的饮酒行为可以由性别、自身吸烟行为及其预期同辈饮酒量预测,可以尝试通过促进大学生彼此交流、共同建立校园行为规范的方式对大学生饮酒行为进行干预。
赵佳张丝艳李文胜李红徐震雷官锐园
关键词:大学生饮酒行为社会规范
对同性恋大学生进行非问题导向性个性化辅导的方法探究
2014年
同性恋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大学阶段是同性恋身份得以确定并逐渐发生身份认同的重要时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面对巨大的困惑和压力,遭遇困境,需要辅导员的帮助和辅导。本文以"非问题导向"的视角,探讨如何对此类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倡导以开放和支持性的态度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自我成长为目标进行辅导。将从同性恋大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辅导员在常规辅导中容易遇到的问题以及非问题导向的个性化辅导要点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张丝艳徐震雷李红王维民
关键词:辅导员个性化辅导
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专业学生参加“自我评价”网络学习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探寻医学院校学生参与网络学习的状况,对参与“自我评价”网络学习的北京大学医学部2010级药学专业1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网站内容新颖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学生希望在网络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教师面对面的指导;通过评奖、记录成绩等方式能够激励学生参加网络学习.
俞赤卉王月丹沈惠麒张丝艳孙静宋雅然刘宇陈磊曾慧
关键词:自我评价网络学习
大学生性常识测验的初步编制
2008年
目的:编制适合中国大学生的性常识测验。方法:参考国内外大学生性健康教材和性知识调查问卷,编制一份涵盖男女性生殖系统、性发育、个人性行为、人际性行为、少数性行为、性功能障碍、怀孕分娩、避孕和终止妊娠、性心理和性病艾滋病10方面的性常识测验。对多个样本施测后,根据被试的反馈和每道题目的难度、区分度,对题目进行删除、整合以及多次修改形成正式问卷,并检验此问卷的信效度。结果:大学生性常识测验包含36道题目,平均难度0.57±0.18,平均区分度0.30±0.05;包括男女性生殖系统、性发育、个人性行为、人际性行为、少数性行为、性功能障碍、怀孕分娩、避孕和终止妊娠、性心理、性病艾滋病10个方面的内容。测验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32,重测信度为0.733(P<0.001);对同一人群培训前均分25.7±4.1,培训后均分28.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7,P<0.001)。结论:大学生性常识测验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大学生中进行测试。
张丝艳徐震雷
关键词:大学生测验心理测量学
“阶段—决策”模型下医学生心理求助行为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通过比较心理困扰未求助组和主动求助组在心理求助行为"阶段—决策模型"中的差异,分析阻碍医学生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原因,为使医学生能够进行心理求助行为提供有效措施。方法用方便整群取样的方法选取某医学院的731名学生,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以及自编的医学生心理求助行为调查表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筛出存在心理问题但不愿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15名作为未求助组,另选取该校主动前往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求助学生作为求助组,并分为轻症求助组57名和重症求助组51名。结果在心理问题的知觉阶段,未求助组生理失调影响心理状态的选择率(48.89%)与轻症求助组(29.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9,P=0.013)。在自助性评估阶段,未求助组(40.00%)与轻症求助组(21.64%)在心情不好时采取回避的选择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58,P<0.01)。在他助性评估阶段,关于何种情况应进行心理咨询,未求助组(13.33%)比轻症求助组(61.40%)更少的选择"想要探索和完善自己"(χ2=10.984,P<0.01);另外,相对于2个求助组,未求助组更多的选择希望心理咨询师提供"托付和拯救"(χ2轻=10.777,χ2重=4.086,P值均<0.05),更多的选择"不了解心理咨询,不明白如何启步"(χ2轻=33.805,χ2重=8.656,P值均<0.01)。结论心理求助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有困扰但未求助者与主动求助者相比更倾向于被动、回避、抱有侥幸态度的应对方式,表现出更多与他人的隔离、对他人评判的担忧和介意,以及对心理咨询的不了解和不切实际的期待。
张丝艳徐震雷官锐园
以全人教育理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北京大学医学部为例被引量:7
2013年
文章从全人教育的视角对北京大学医学部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运行管理体系和实施途径进行了阐释和总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张丝艳李红王维民
关键词:大学生全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