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心脏
  • 8篇动脉
  • 8篇二尖瓣
  • 7篇置换术
  • 6篇手术
  • 5篇动脉瓣
  • 5篇脱垂
  • 5篇主动脉
  • 5篇主动脉瓣
  • 5篇腱索
  • 5篇外科
  • 5篇外科手术
  • 4篇心脏外科
  • 4篇心脏外科手
  • 4篇心脏外科手术
  • 4篇术后
  • 4篇主动脉瓣置换
  • 4篇主动脉瓣置换...
  • 4篇二尖瓣前叶
  • 4篇二尖瓣前叶脱...

机构

  • 23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北京市心肺血...

作者

  • 23篇张富恩
  • 20篇张健群
  • 18篇李继勇
  • 18篇曹向戎
  • 10篇伯平
  • 10篇孙广龙
  • 4篇迟立群
  • 4篇黄国晖
  • 3篇李温斌
  • 3篇赵爽
  • 3篇陈宝田
  • 2篇甘辉立
  • 2篇孔晴宇
  • 2篇毛斌
  • 2篇任瞳
  • 1篇何以华
  • 1篇朱光发
  • 1篇王爱萍
  • 1篇肖巍
  • 1篇周明阳

传媒

  • 9篇心肺血管病杂...
  • 6篇中国胸心血管...
  • 2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医药
  • 1篇第七届北京五...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9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0
  • 3篇2009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分析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住院治疗的I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303例临床确诊IE患者,男211例,女92例,年龄(43±16)岁.IE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85.5%)和心脏杂音(62.4%).基础心脏疾病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先天性心脏病(33.3%),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3.5%)次之.303例患者中274例(90.4%)发现赘生物.链球菌属(44.2%)是IE的主要致病菌,葡萄球菌(28.9%)位居第二,革兰阴性菌(7.7%)分布呈多样性.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100.0%)和利奈唑胺(97.7%)保持良好的敏感性.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是导致IE的主要基础心脏疾病.链球菌属依然是IE最常见的致病菌.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保持良好的敏感性.
李坑张富恩王爱萍朱光发
关键词:心内膜炎细菌性微生物敏感性试验病原菌
带蒂肌瓣转移联合负压吸引一期重建治疗心脏术后复杂性纵隔感染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总结心脏术后复杂性纵隔感染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最佳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2006年6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应用带蒂肌瓣转移填充及负压吸引一期重建治疗心脏直视术后复杂性纵隔感染1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65.5±8.2)岁。心脏手术与肌瓣重建时间间隔(12.5±5.8)d。彻底清创,拔除全部钢丝,游离双侧胸大肌瓣向中线牵拉,填充胸骨间隙并覆盖胸骨,无张力缝合肌瓣,纵隔及皮下置引流管负压吸引,关闭创口。胸骨缺损较大者,需游离一侧腹直肌瓣上提填充缺损,再按上述方法一期重建。结果 1例患者术后早期死于纵隔感染复发,脓毒血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17例患者术后过程顺利,创口一期愈合。重建术后住院时间(18.6±7.2)d,创口愈合时间(4.5±2.4)周。17例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未见纵隔感染复发,工作生活质量良好。结论带蒂肌瓣转移联合负压吸引一期重建治疗心脏术后复杂性纵隔感染效果确切,手术简单,易于推广。
曹向戎张富恩孙广龙李继勇张健群
关键词:纵隔感染负压疗法一期重建
腺苷预处理联合磷酸肌酸钠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腺苷预处理联合磷酸肌酸钠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我院心脏外科60例因"冠心病3支病变"行OPCABG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术前3d给予磷酸肌酸钠(2g/d,连用3d),麻醉后桥血管吻合前给予腺苷预处理(3mg/kg,50~140μg·kg-1·min-1),观察各组手术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围术期血浆心肌酶、肌钙蛋白浓度及围术期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情况等指标。结果:试验组手术后第7天LVEF较术前明显改善(61.27±6.97)vs(55.40±8.21)P<0.05,对照组手术后LVEF改善不明显(54.70±7.61)vs(54.93±7.31)P>0.05,试验组手术后第7天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围术期正性肌力药物使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第12h、24h、48h及72h,试验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血浆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住院时间也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腺苷预处理组联合磷酸肌酸钠在OPCABG中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张富恩张健群李继勇曹向戎毛斌孔晴宇迟立群周明阳黄国晖赵爽
关键词:腺苷预处理磷酸肌酸钠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保护
骨骼化与带蒂乳内动脉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获取的乳内动脉(IMA)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的应用及早中期疗效的比较。方法:选取自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间,本科行常规正中切口OPCABG术患者以数字随机分为骨骼化LIMA组(观察组)和常规带蒂LIMA组(对照组),所有LIMA均吻合于前降支(LAD),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术后早中期疗效。结果:观察组91例及对照组95例纳入本研究。全组患者均存活出院,无术后二次开胸止血、血液透析及气管切开、围术期心肌梗死、术后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在LIMA长度及桥流量方面高于对照组[(20.12±1.52)vs.(17.43±1.59)cm,P<0.01;43(31,63)vs.35(23,48)mL/min,P<0.01],在术后24 h引流[300(200,400)vs.360(200,550)mL,P<0.01]、胸骨感染/哆开、乳糜胸及伤口慢性疼痛等方面低于对照组(1.1%vs.4.2%,0%vs.2.1%,6.6%vs.17.9%,P<0.05)。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两组各有2例患者死亡,而再发心肌梗死、动脉桥闭塞、静脉桥闭塞及心绞痛分级等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骨骼化LIMA在OPCABG术中应用安全,术后早中期疗效满意。
仲昭澎孙广龙伯平张富恩
关键词: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复杂二尖瓣前叶脱垂不同术式选择探讨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总结腱索转移、人工腱索、瓣叶折叠及双孔技术在二尖瓣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和体会,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8月,采用四种成形技术治疗的以二尖瓣前叶脱垂为主病例122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54例,年龄18~ 69岁,平均(43±7.9)岁,A1区脱垂21例,A2区脱垂12例,A3区脱垂28例,A1合并A2区脱垂26例,A2合并A3区脱垂35例,合并后叶脱垂16例.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Ⅱ级67例,Ⅲ级55例.45例采用腱索转移技术,54例采用人工腱索技术,12例采用瓣叶折叠技术,11例采用双孔技术,5例合并冠心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降支单支桥3例,回旋支单支桥2例,).结果:腱索转移组和人工腱索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瓣叶折叠组1例患者术后第8天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双孔技术组1例患者术后13 d死于肺部感染.出院前心脏超声显示:腱索转移组少量反流6例,微量反流14例,未见明显反流25例.人工腱索组少量反流16例,微量反流15例,未见明显反流23例.瓣叶折叠组少量反流8例,微量反流4例.双孔技术组少量反流9例,微量反流2例.四组术前、出院前、术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收缩末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前舒张末内径、收缩末内径较出院前、术后6个月舒张末内径、收缩末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出院前射血分数较术前、术后6个月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腱索转移组术后14个月1例患者因转移的腱索缝合缘撕脱造成二尖瓣大量反流再次手术置换二尖瓣.人工腱索组1例患者术后6个月频繁出现血红蛋白尿再次手术置换二尖瓣.结论:四种成形技术可以满足各种类型复杂二尖瓣前叶脱垂的处理.腱索转移适合单纯的前叶脱垂病变;人工腱索适用范围更广泛,容易学习;瓣叶折叠适用范围稍窄,适合初学者;
李继勇张健群张富恩伯平曹向戎迟立群甘辉立肖巍孙广龙
关键词:二尖瓣成形术人工腱索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发生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总结主动脉瓣病变行主动脉瓣置换(AVR)术后远期发生主动脉夹层的可能原因以及再次手术的方式选择和临床体会。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AVR术后形成主动脉夹层患者1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升主动脉夹层8例,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部夹层2例,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夹层2例;10例原发病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为主动脉瓣狭窄。结果12例患者中1例二次手术前死亡;3例拒绝再次手术,8例接受二次手术,1例术后由于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余患者恢复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假腔闭合良好,无新发夹层,窦部大小正常,包裹腔内无异常分流。结论AVR术后主动脉夹层多发生于术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同时与首次手术时未积极处理升主动脉,以及手术操作技巧有关,同时再次手术的方式选择也至关重要。
孙广龙曹向戎张富恩黄国晖张健群
关键词:主动脉瓣置换术主动脉夹层
乳头肌悬吊固定技术在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受损的二尖瓣置换术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术中乳头肌悬吊固定技术重建瓣下连续性的方法,在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中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心外科,因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严重受损,需行二尖瓣置换术且应用乳头肌悬吊固定技术,作为重建瓣下结构连续性的方法的患者临床资料22例,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9.18±11.5)岁;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17例,Ⅳ级5例,心房颤动18例。病因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退行性变(13例)、缺血性二尖瓣返流(3例)及风湿性改变(2例)。结果:22例患者在二尖瓣置换术中,全部切除二尖瓣前叶及瓣下腱索、大部分后叶及腱索,保留后叶基底部及与之相连的基底部腱索,再将前后乳头肌分别悬吊固定于后瓣环相应的位置以重建瓣下结构的连续性,最后以间断或连续缝合法置入人造瓣膜。本组置入机械瓣12枚,生物瓣10枚,同期行左心耳缝闭及左心房折叠术17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1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三尖瓣成形15例。1例死于术后严重肺部感染,其余均顺利出院,21例患者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26.14±8.16)个月。随访期间1例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其余患者心功能改善,人造瓣膜功能良好,无瓣膜功能障碍及抗凝治疗导致的出血或栓塞并发症。术后及随访期间心胸比、左心室舒张期末径及收缩期末径、球形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在术后早期得到改善,表现为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随访期进一步改善。结论:应用乳头肌悬吊固定技术重建二尖瓣下结构连续性的方法,在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受损的二尖瓣置换术中安全有效,与传统的保留二尖瓣下结构的技术相比,简单易行,易于掌握,近中期疗效满意。
张富恩李继勇伯平张健群任瞳曹向戎
关键词: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置换术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亚急性心脏破裂的外科治疗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直接黏合修补并同期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所致亚急性心脏破裂的临床经验。方法2005-01~2010-12收治10例AMI并发亚急性心脏破裂的患者,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58—72岁,平均(64±8.6)岁,均存在心脏压塞症状。通过床旁超声心动图确诊,其中8例在心脏破裂之前曾行冠状动脉造影。所有患者确立诊断后即急诊手术,非体外循环下将牛心包作为补片,用化学胶直接粘连修补心肌破裂口,其中8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心肌破口修补满意,无手术相关死亡。随访4.2年(1.1~6.8年),9例患者症状改善,心功能Ⅰ~Ⅱ级,无再发心肌梗死、心脏破裂、假性室壁瘤形成及室壁运动受限,近中期效果满意。1例患者仍存在劳力型心绞痛,活动量受限,给予内科药物治疗。结论非体外循环下,直接黏合修补术治疗AMI所致的亚急性心脏破裂简单、有效,同期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有利于缓解心肌缺血的相关症状,改善心功能,预防心肌梗死的再发。
曹向戎张富恩孙广龙李继勇张健群
关键词:心脏破裂外科手术随访
主动脉瓣环扩大联合环上瓣置换术治疗成人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近中期疗效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评价主动脉瓣环扩大联合环上瓣置换术治疗成人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的近中期结果。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38例成人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主动脉瓣环扩大后植入环上型人工瓣膜,男12例、女26例,年龄16~58(38.6±21.0)岁,体重48~78(58.5±12.0)kg,身高153~176(162.8±12.0)cm,体表面积(1.67±0.32)m2。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19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合并狭窄11例,主动脉瓣退行性钙化伴狭窄5例,主动脉瓣狭窄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入院时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8例,Ⅲ级29例,Ⅳ级1例。主动脉瓣环内径15~20(17.6±2.8)mm,平均跨瓣压差53~75(62.8±10.5)mm Hg。结果体外循环时间83~145(112±29)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58~116(87±28)min,手术中测瓣器测得主动脉瓣环径15~20(17.3±2.6)mm,扩大瓣环后测瓣器测得瓣环径20~25(22.6±2.3)mm,主动脉瓣环周径增加12~17(14.0±2.6)mm,植入瓣膜增加2~3个标号。无围手术期死亡,无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住ICU时间12~41(26±14)h,总住院时间9~15(12.5±3.2)d。37例(97.4%)门诊随访2年以上,所有患者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3例主动脉瓣听诊区存在2/6级收缩期杂音。35例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肥厚心电图表现显著改善或消失,2例表现为左心室轻度肥厚劳损,无明显心肌缺血表现,无室性心律失常及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结论主动脉瓣环扩大联合环上瓣置换术治疗成人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近中期效果满意,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曹向戎张健群伯平张富恩李继勇李温斌陈宝田
关键词:小主动脉瓣环主动脉瓣置换术随访
双侧腋下小切口肺静脉隔离术治疗孤立性心房颤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总结双侧腋下小切口直视下肺静脉隔离及左心耳切除治疗孤立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8例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通过腋下小切口径路,直视下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系统行双侧肺静脉隔离及左心耳切除、Marshall韧带切断.结果 无围术期死亡、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脑卒中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气管插管时间(4.2±2.6)h,平均住院时间(5.8±3.2)d.24例患者术毕转复窦性心律,1例电复律后转复,3例5d内转复.平均随访16.5个月,1例心房颤动复发,2例出现阵发性房性早搏.结论 双侧腋下小切口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孤立性心房颤动效果良好,无需特殊器械辅助,易于推广.
曹向戎孙广龙张富恩李继勇张健群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消融胸廓切开术肺静脉隔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