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方敏

作品数:74 被引量:439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6篇农业科学
  • 23篇天文地球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水利工程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生物学
  • 2篇建筑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16篇气候
  • 13篇蒸散
  • 9篇冬小麦
  • 9篇小麦
  • 9篇环流
  • 9篇降水
  • 9篇参考作物
  • 9篇参考作物蒸散
  • 7篇遥感
  • 7篇气候变化
  • 6篇玉米
  • 5篇蒸散量
  • 5篇气象
  • 5篇夏玉米
  • 5篇环流指数
  • 5篇干旱
  • 4篇单产
  • 4篇灾害
  • 4篇生态系统
  • 4篇湿润指数

机构

  • 73篇南京信息工程...
  • 10篇中国气象局
  • 7篇河南省气象科...
  • 7篇国电环境保护...
  • 5篇内蒙古自治区...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江苏省农业科...
  • 3篇中国气象局国...
  • 3篇安徽省气候中...
  • 3篇南京市生态环...
  • 2篇安徽省气象局
  • 2篇南京大学
  • 2篇多伦多大学
  • 2篇密歇根州立大...
  • 2篇安徽省农村综...
  • 2篇河南省气象局
  • 2篇安徽省气象科...
  • 1篇桂林电子科技...
  • 1篇南京市环境保...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73篇张方敏
  • 23篇黄进
  • 14篇申双和
  • 5篇刘倩
  • 5篇李云鹏
  • 5篇田宏伟
  • 3篇金之庆
  • 3篇卢燕宇
  • 3篇陶寅
  • 3篇田红
  • 3篇景元书
  • 3篇邓汗青
  • 2篇于贵瑞
  • 2篇姚筠
  • 2篇王锦旗
  • 2篇高歌
  • 2篇刘春伟
  • 2篇居为民
  • 2篇卢琦
  • 2篇柳艺博

传媒

  • 5篇水电能源科学
  • 4篇水土保持研究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江苏农业科学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南京气象学院...
  • 2篇气象科学
  • 2篇江苏农业学报
  • 2篇干旱区研究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灾害学
  • 2篇2008年全...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规划师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气象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年份

  • 2篇2025
  • 10篇2024
  • 8篇2023
  • 7篇2022
  • 4篇2021
  • 11篇2020
  • 8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6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GIS技术的常山胡柚栽培气候适宜性区划应用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研究浙江省常山县胡柚气候适宜性区划,为胡柚的种植提供科学指导。[方法]考虑对胡柚树体生长发育和产量有较大影响的气候生态因子,分析胡柚产量与气象、地形要素的关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对综合指标进行量化分级,建立胡柚种植的综合区划指标,并建立评估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区划指标权重值,采用加权指数求和模型计算得到常山胡柚栽培综合区划图。[结果]除了东北部及南部的山地丘陵一带,常山大部分位于胡柚适宜与较适宜区,其中中部的长风电站一带为适宜种植区,可大面积种植胡柚。胡柚种植受温度及热量资源影响最大。[结论]该区划结果可为胡柚种植的合理布局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刘桨张方敏李兰馨孙瑜李威鹏黄冲
关键词:胡柚气候适宜性区划
基于BEPS生态模型对亚洲东部地区蒸散量的模拟被引量:17
2010年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亚洲东部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水循环过程发生显著的变化,成为全球变化研究最关注的对象之一。实际蒸散(ET)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该地区ET特征的研究尚不够深入。论文利用遥感、气象和土壤等资料驱动生态过程模型BEPS对亚洲东部地区1982—2006年间的ET进行了模拟分析。利用6个站的通量实测数据验证表明,BEPS模型能够解释ET的81.23%的年变化和86.4%的10 d变化。模拟结果表明:亚洲东部的ET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和西南沙漠地区逐渐减少的分布特征,最小值位于中国的西北沙漠地区;ET与降水量之比从东南和东北地区向西北内陆和西南沙漠地区逐渐增加,其中在中国长江以南的亚洲东部地区,平均值为0.4,而在沙漠地区接近1.0。在1982至2006年期间,研究区年ET总量的平均值为12 045×109m3/a,其中,中国、泛东南亚和印度的ET总量占整个研究区的62.4%;研究区的单位面积ET均值为401 mm/a,在泛东南亚地区最大(1100 mm/a),在蒙古最小(134 mm/a)。在所有的地表覆盖类型中,常绿阔叶林的ET总量和平均值都为最大,城镇地区的ET总量和平均值都为最小。研究区的ET总量呈增加趋势,草地、稀树草原、裸地和城镇的ET明显上升,其它地表覆盖类型的ET变化不明显。
张方敏居为民陈镜明王绍强于贵瑞李英年韩士杰J.Asanuma
关键词:遥感陆地生态系统
江苏省冬油菜生育期内低温事件的年际变化及对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9年
为探讨气候变化对国内油菜生产带来的可能影响,选取江苏省地区52个气象站1961—2012年日气温资料及冬油菜产量逐年数据,采用M-K趋势检验探求冬春季节8种低温指数的变化趋势,并依托一阶差分法探讨低温指数与产量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1)1961—2012年间省内大部分地区冬春季节低温事件的总天数、连续低温事件的场次、强度及持续性呈现出显著的减弱趋势;(2)不同类型低温指数中,FI1(越冬期日最低气温<-5℃的总天数)与CI4(蕾薹期连续日最低气温<0℃天气的最长持续时间)对冬油菜产量的负效应最为显著;(3)各站点产量对FI1及CI4敏感性分析表明江苏省北部地区冬油菜种植对低温灾害事件更为敏感;(4)1961—2012年间江苏大部分地区FI1及CI4的减少趋势给研究区冬油菜产量带来了一定幅度的增产。
常志坤闵俊杰高操黄进张方敏
关键词:冬油菜气候变化
合肥市主城区地表通风潜力研究与应用
2023年
以合肥市主城区为例,采用气象观测数据、卫星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等数据,通过计算天空开阔度、地表粗糙度等城市生态参数,对合肥市主城区通风潜力进行等级划分,并对通风廊道建设提出建议。结果表明,位于合肥市主城区的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双凤开发区热岛效应较严重,中心区域天空开阔度较差,大部分区域在0.5以下,南淝河沿岸地表粗糙度较小,但其两侧地表粗糙度较大。大部分区域地表通风潜力一般,东南侧靠近巢湖区域和南淝河沿岸通风潜力较高,建筑区域与西北侧区域通风潜力较差。结合合肥市主城区的风向玫瑰图、城市空间热环境分析,构建了四纵两横的六条通风廊道。
韩典辰闫衡张方敏邓汗青田红田红
关键词:城市热岛
我国参考作物蒸散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趋势被引量:49
2007年
根据我国616个地面气象台站1975-2004年的观测资料,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年逐日、逐月参考作物蒸散值(ETD)和年总量。结果表明,我国参考作物蒸散多年平均值大多界于800~1100mm之间,西北地区高,东北地区低。1978年出现最大值,1993年出现最低值,青藏高原以东地区波动小,西北地区波动大。参考作物蒸散变化率在-30~30mm·(10a)^-1之间,西部和长江流域地区显著下降,东部沿海、黄河中上游和东北显著上升。造成我国参考作物蒸散出现先降后增趋势的主要因素是日照时数(净辐射)和饱和差。
张方敏申双和
关键词:参考作物蒸散
辽西地区玉米农田土壤水分消退特征及其预测模型研究
2024年
选用2021年辽宁西部地区玉米农田3种质地土壤(中壤土、沙壤土和粘土)的不同降水量级(小雨、中雨、大雨)连续7 d、7 d后隔日0~50 cm土壤相对湿度资料,分析该地区玉米生长期不同降水量级、不同质地土壤水分消退特性和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消退系数(K)的变化特征,构建土壤水分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辽宁西部地区玉米农田土壤水分消退过程可分为快速消退、缓慢消退、滞缓消退3个阶段,3种质地土壤快速消退阶段的平均消退速率为7.21 mm·d^(-1),其中,粘土的快速消退速率较其他土质高9%~12%,各土质缓慢消退速率及滞缓消退速率差异不明显。浅层(10~20 cm)K值明显小于其他土层,且离散程度最大,强降雨量级的50 cm土层K值波动幅度明显增大。K值与降水量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92)。相同降雨量级条件下,粘土的K值小于中壤土和沙壤土,偏小12%~20%。K值月变化为3月最大、8月最小,11月末回升至较大值。基于土壤水分平衡方程构建的土壤水分消退模型,小雨量级的模拟精度最好,浅层土壤的模拟结果好于深层。
张兵兵吕晓高莉莉高全吴航梁涛鲁宇超张方敏蔡福
关键词:降水量级土壤质地
棉花阴、阳叶的气孔导度和光合作用观测对比及模型应用研究
植物的阳叶和阴叶分别处于不同的光环境中,气孔的生理特性对环境的响应不同,所以在计算冠层光合作用时区分不同受光叶片非常必要.本文以实验观测数据为基础.对棉花阳叶和阴叶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的变化等进行了比较,通过双叶模型和大...
申双和陶寅张方敏
关键词:棉花光合作用
文献传递
我国冬油菜的气候灾损变化及其对ENSO响应
2024年
构建冬油菜气候灾损与ENSO事件的可能关系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对油料供给的影响。基于12个主产省市1980—2019年的冬油菜单产序列,通过H-P滤波与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识别了气候灾损的年代差异。此外,梳理了主要气象灾害以及不同ENSO年型对灾损的影响,进而探讨了9种ENSO指数的预判作用。主要结果如下:①冬油菜种植效率的区域均衡性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②多数省市的气候灾损在1980s和1990s有着更高强度;③冻灾和雹灾对冬油菜种植有着更不利的影响;④ENSO强冷事件支配年份的气候灾损明显更高;⑤极端东部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等因子驱动的分类模型对灾损年景有着较好的预判效果。
黄进张方敏胡正华
关键词:冬油菜ENSO单产H-P滤波
夏玉米高温热害的演变及其对环流指数的响应
2025年
辨析高温热害与大尺度环流指数(LSCI)的可能联系有利于应对气候异常对夏玉米种植的影响。基于1980—2019年间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的逐日最高气温数据及省级夏玉米单产记录,通过一阶差分处理、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评估了9种极端温度指数刻画生育期高温热害的适用性;基于主成分分析识别了关键致灾因子的时空模态,进一步通过时滞相关性分析了其对环流指数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当高温阈值设置为32℃时,高温期的最大累积高温度日作为关键致灾因子能够更好地评估研究区高温热害的时空特征;高温热害的致灾强度呈现出明显的由南向北减少的空间分布格局;相比于其他子区域,研究区中部高温热害的增强趋势更显著;前期LSCI构建的线性回归模型对高温热害有一定模拟能力;太平洋暖池指数被识别为多个子区域高温热害的首要前兆信号。
黄进张方敏
关键词:高温热害夏玉米主成分分析
1961-2018年内蒙古6级及以上大风日数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9
2021年
研究大风日数变化对区域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风能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1—2018年内蒙古及周边地区85个气象观测站的大风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对内蒙古地区大风日数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8 a来,内蒙古大风日数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6.52 d·(10a)^(-1)。各季节中春季大风日数最多,占全年大风日数的44.30%,且减少最显著[-6.24 d·(10a)^(-1)];各级大风中6级大风日数最多,占总大风日数的80.93%,且减少最显著[-11.99 d·(10a)^(-1)]。(2)内蒙古地区大风日数空间分布呈中部多、东北西南少的格局。大风日数发生较多的地区分布在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与赤峰市,较少的地区分布在鄂尔多斯市和呼和浩特市。(3)6级和7级大风日数多集中在中部市/盟,8级及以上大风日数分布在西部与东部市/盟,各市/盟均表现为减少趋势,乌兰察布市气候倾向率最大,为-5.49 d·(10a)^(-1),呼和浩特市最小,仅-0.01 d·(10a)^(-1)。
邢丽珠张方敏张方敏李云鹏
关键词:大风日数气候倾向率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