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林杰

作品数:19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文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3篇诗歌
  • 5篇都市
  • 5篇新诗
  • 4篇审美
  • 4篇诗人
  • 3篇泥土
  • 3篇现代诗
  • 2篇都市环境
  • 2篇都市人
  • 2篇整风
  • 2篇色调
  • 2篇审美视野
  • 2篇审美意识
  • 2篇抢救
  • 2篇现代派
  • 2篇现代派诗歌
  • 2篇现代诗歌
  • 2篇现代主义
  • 2篇现代主义诗歌
  • 2篇美意

机构

  • 19篇天津师范大学

作者

  • 19篇张林杰

传媒

  • 3篇江汉论坛
  • 2篇天津社会科学
  • 2篇天津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文艺评论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文学评论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烟台大学学报...
  • 1篇江汉大学学报...
  • 1篇长江学术
  • 1篇文学与文化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整风前后:诗人鲁藜的“心灵矛盾”与“泥土”意识
2015年
作为完整经历了整风运动的"七月"诗派骨干诗人,鲁藜后来常怀着感激谈到自己如何通过整风运动而发生思想转变的,短诗《泥土》也常被他作为这种转变的例证。不过,鲁藜整风运动前后的真实体验,却与他事后对整风运动的认知存在着反差。在整风运动期间鲁藜作为"抢救"对象,对自己的处境惴惴不安,为自己的冤屈愤懑不平,但他又将遭受的打击视为"考验",以此把冤屈"合理化"。这一时期写成的《泥土》等诗表现的那种低调做人的"泥土"意识,其实是诗人在面对内心痛苦时所采取的一种"自我规训",虽与他的真实体验并不一致,却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也呼应了传统的为人处世观念,因而被那一时代的人们所欣赏。
张林杰
关键词:抢救泥土
都市人的视镜:30年代诗歌中的乡土与自然被引量:3
2005年
张林杰
关键词:诗歌乡土外人城墙
诗歌的现代境遇与新诗史的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新诗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其发生、建构与中西传统诗歌的内在联系,它在20世纪中国特定的政治、文化语境中如何向内、外拓展,其诗性特征,及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是非功过与历史地位等等,已被众多的研究者深入研究,新诗研究本身已构成一道迷人的思想、文化景观。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新诗中许多被研究者所遮蔽的问题不断显露出来,对新诗研究本身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我们特邀请五位博士,就新诗史研究有关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进新诗史研究。
张林杰
关键词:新诗诗歌结构艺术风格审美意识
30年代左翼诗歌视野中的都市被引量:3
2004年
30年代左翼诗人推崇都市文明 ,但他们的创作却又都多少与这种推崇相悖。受政治实践支配的创作意图 ,使他们常常以固有的道德准则来否定都市 ;以自然崇拜为基础的美学趣味也使他们对人工化的都市给予了贬低。要表现现代都市文明的复杂意蕴和独特魅力 ,需要的不仅是理性 ,更需要这种文明磨砺出来的复杂感应性和批判眼光。
张林杰
关键词:自然崇拜都市文明审美意识殷夫
戴望舒:“田园”趣味与都市人生被引量:1
2012年
生活在都市环境中,戴望舒却与这一环境有着某种龃龉,他以对田园的企慕,来逃避都市对人生的侵扰,坚守精神家园,但他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传达着都市体验。其诗歌所构筑的自我形象和虚构世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他的都市境遇和与都市的矛盾。作为游子,他在都市里找不到归宿,在田园中也丧失了乡愁,只能在怀旧中追寻失落的天国。但都市生活也为戴望舒诗艺带来了现代因素。他的许多诗歌都运用了现代观物方式和日常生活意象去表现在都市中的复杂感受,从而突破了传统的"静观"和"典雅"的格调。
张林杰
关键词:都市人生观物方式
卞之琳北平时期诗歌的复杂色调
2012年
人们往往强调卞之琳1935年以后创作的复杂色彩,并将它们与其北平时期创作区别开来。但实际上,卞之琳诗歌的复杂色调和表达特征,都是在他北平时期的创作中开始呈现的。他对北平的感受一开始就带着复杂意味,对北平所代表的双重文化价值的"凭吊"是他寄托苦闷的方式。而在这种凭吊中,他一方面对北平市民生活的慵懒、麻木、缺乏危机感的生存状态持批判态度,另一方面又流连于北平的古韵及其市民悠然闲适的趣味中,这种情感反应的复杂性和由此产生的借物抒情的表达策略,使他的诗歌逐渐发展出一套传达感受的方式。这让他批判声音的传达显得更为委婉和隐蔽,也为他后一阶段创作那种更复杂的表达策略奠定了基础。
张林杰
关键词:卞之琳
政治冲突与20世纪30年代诗坛的分化
2011年
20世纪30年代诗人迥异的诗学选择和追求是对当时文化领域政治冲突的自觉回应,它标志着"五四"时代形成的"自我表现"诗学的瓦解,也标志着左翼和现代主义两大诗潮的形成。左翼诗人以诗歌作为参与文化领域政治斗争的重要形式,因而他们的作品有着明显的公共性质。而现代主义诗人则在回避政治的过程中退向了个体日常生活的空间,在平凡卑微的现实人生中寻求诗意,其创作也因此具有了个人化特征。
张林杰
关键词:公共性个人化
外来诗歌的翻译与中国新诗的发生
2007年
中国现代新诗是在外国诗歌影响下发生、发展的,外国诗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直接作用于新诗创作的,而是经由翻译这一中介影响中国诗坛。诗歌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误读是其固有特点,以至不少诗人、学者从译诗难以保留原语诗歌情感、意蕴立场出发,坚信诗歌是无法翻译的。严格意义上讲,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但是,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翻译诗歌却大量出现于中国诗坛。因此,积极的态度应该是认真地审视、研究那些大量存在的译诗,挖掘它们与中国新诗之间的复杂关系。事实上,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关系源远流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哺育,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诗坛的壮丽景象,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这一现象不够重视,少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从不同角度对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期望能为中国现代新诗研究贡献智慧。
张林杰
关键词:中国新诗传统诗歌翻译自我建构
三十年代都市文化市场中的新诗境遇被引量:3
2003年
新诗的危机是整个诗歌面临的现代性困境的反映。这种危机 ,不仅仅是诗歌的艺术或内容的问题 ,更与它所处的整个现代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在中国现代社会和文化环境中 ,人们审美兴趣的转移导致了诗歌本身地位的日趋边缘化。这对新诗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30年代诗歌在都市文化市场中的境遇 ,在某种意义上 。
张林杰
关键词:新诗边缘化文化市场现代性境遇都市文化
艾青:现代敏感性、角色意识与风格色调被引量:1
2015年
对现代事物的感应能力、对诗人角色的独特认知、以及在忧郁中蕴含着力量的审美风格,是理解艾青诗歌独特性的重要指标。艾青的现代敏感性,是在西方现代艺术的熏陶和艺术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的,它不仅表现在对现代事物敏锐的捕捉能力上,更表现在对事物复杂性的感受中,它使诗人很少对事物做简单化的处理。艾青对诗人角色的理解也与西方传统有关,他不仅视诗人为"先知",也以"先知诗人"自我期许,这既强化了他睥睨万物、悲悯众生的气质,也赋予他的诗歌以沟通现实与未来的超越感。在承担现实中沟通未来的使命感,决定了艾青那种忧郁中蕴含力度的艺术风格,他的忧郁产生于对人生苦难的体验,而对未来的信念,又让其忧郁中蕴含着征服苦难的力量。
张林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