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梦

作品数:11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7篇淋巴
  • 7篇淋巴瘤
  • 7篇儿童
  • 5篇细胞
  • 2篇大细胞
  • 2篇预后
  • 2篇侵犯
  • 2篇文献复习
  • 2篇细胞淋巴瘤
  • 2篇间变性
  • 2篇复习
  • 2篇伯基特淋巴瘤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减少
  • 1篇血小板减少症
  • 1篇血性
  • 1篇药物
  • 1篇药物载体
  • 1篇营养管
  • 1篇营养管理

机构

  • 9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教育部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石河子大学

作者

  • 11篇张梦
  • 8篇段彦龙
  • 8篇黄爽
  • 7篇张永红
  • 7篇杨菁
  • 6篇周春菊
  • 4篇金玲
  • 2篇金铃
  • 2篇金玲
  • 2篇张蕊
  • 1篇姜锦
  • 1篇赵文利
  • 1篇苏雁
  • 1篇吴润晖
  • 1篇马洁
  • 1篇周翾
  • 1篇闫洁
  • 1篇周小鸽
  • 1篇杨文利
  • 1篇何雯雯

传媒

  • 3篇中华实用儿科...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中国小儿血液...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药学学报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9
  • 4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9
2014年
【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为探讨其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顺序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血液杂病病房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初次发病ITP患儿临床资料并随访1年以上,入院时常规筛查Hp,根据是否存在Hp感染分为Hp感染组(感染组)与非Hp感染组(非感染组),比较2组:1.发病情况:年龄、性别、出血情况、血小板减少程度;2.ITP治疗效果及疾病转归,分析Hp感染是否为影响ITP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3.分析根除Hp对存在Hp感染病例ITP治疗效果及疾病转归的影响。结果共收集221例初次发病ITP患儿临床资料,感染组52例(23.5%),非感染组169例(76.5%)。1.2组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96,P=0.000),存在Hp感染的ITP患儿年龄偏大;性别、出血情况、血小板减少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0.080、0.459、1.317,P均〉0.05)。2.超过1年随访到173例病例,感染组与非感染组ITP中位完全缓解时间分别为4个月(95%CI1.56—6.44)、2个月(95%CI1.77—2.23),2组完全缓解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43,P=0.033),提示Hp感染患儿血小板恢复较缓慢。2组ITP疾病转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74,P=0.036),提示Hp感染患儿易发展为持续性、慢性、复发型ITP。但对2组年龄进行校正后,Hp感染并不影响ITP患儿治疗效果(P=0.900)及疾病转归(P=0.145)。3.超过1年随访到的45例Hp感染患儿,抗Hp治疗后33例Hp根除、12例Hp未根除,比较Hp根除与未根除2组完全缓解及慢性疾病转归(x2=1.452、4.448,P=0.228、0.035),提示根除Hp有利于阻断ITP疾病慢性转归。Hp根除患儿中无ITP复发病例,而未根除患儿中4例(33.3�
张梦周翾马静瑶何雯雯苏雁姜锦张蕊张莉杨骏陈振萍郑杰马洁张利强吴润晖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骨髓及外周血NPM—ALK融合基因表达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患者骨髓及外周血NPM-ALK融合基因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21例ALCL患者骨髓(21份标本)及外周血(15份标本)细胞NPM-ALK融合基因的表达,并对其与患者的预后及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例患者中男12例,女9例,中位年龄9(2~14)岁。2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骨髓细胞NPM-ALK阳性患者3年无事件生存率为(35.6±18.6)%,阴性患者为(91.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患者骨髓细胞NPM—ALK阳性与其有3个以上器官受累(P=0.032)有相关性。86.7%的患者外周血与骨髓NPM.ALK检测结果一致。结论通过RT-PCR法检测ALCL患者骨髓及外周血NPM-ALK融合基因表达,可以证实患者血循环中有无微小肿瘤细胞播散,阳性结果是重要的预后不良因素,对指导分层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杨菁赵晓曦金铃段彦龙黄爽张梦张蕊周春菊张永红
关键词:预后
16例伴有睾丸侵犯的伯基特淋巴瘤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总结伴有睾丸侵犯的儿童伯基特淋巴瘤的临床特征,以及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HD-MDX,5-8g/m2)等联合化疗取代睾丸放疔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收集16例伴有睾丸侵犯的伯基特淋巴瘤患儿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按前瞻性方案设计及分层。全部患儿进入高危组分层治疗,并定期追踪随访。方案采用北京儿童医院淋巴瘤治疗方案中的NHL-BCH-2009.成熟B细胞淋巴瘤方案(来自改良的LMB-89方案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结果137例伯基特淋巴瘤患儿中伴睾丸侵犯的患儿16例(11.7%)。16例患儿均为Ⅳ期,发病中位年龄为6.5(2.25~13.5)岁。16例患儿中8例存在骨髓侵犯(其中5例已达白血病期),9例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其中5例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4例为颅内或脊髓占位);5例为双侧睾丸侵犯,11例为单侧睾丸侵犯;1例病初存在近期EBV感染(EBV-IgM+)。中位随访时间为31.8(0.5~79.0)个月,16例患儿中死亡2例(1例因早期化疗合并症放弃治疗死亡,1例于早期停药后复发死亡);1例停药2年8个月后出现膀胱部位肿瘤复发,经治疗目前处于完全缓解;13例无事件生存,无睾丸复发。3年总生存率为87.5%,3年无事件生存率为72.9%。追踪其中〉10岁患儿(3例)的睾酮水平,均在正常范围。结论对于伴有睾丸侵犯的伯基特淋巴瘤患儿,为减少放疗的远期不良反应、保留睾丸功能,应用HD-MTX等联合化疗取代睾丸放疗,疗效好,不增加睾丸复发率,性腺功能正常,但远期不良反应及睾丸功能仍有待观察。
黄爽金玲杨菁段彦龙张梦周春菊张永红
关键词:伯基特淋巴瘤睾丸肿瘤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儿童霍奇金淋巴瘤83例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 探讨儿童霍奇金淋巴瘤(HL)的病理及临床特点,初步分析患者EB病毒感染状态,总结根据危险度分层治疗即化疗联合低剂量受累野放疗的疗效及相关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3月接受规范化治疗的83例HL患儿的临床资料.全部行活组织检查病理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病理分型标准诊断,按HL Ann Arbor分期标准分期.根据不同的危险因素及对治疗的反应,将患儿分成低危、中危、高危3个治疗组.结果 83例患儿中,男性69例,女性14例;Ⅲ~Ⅳ期59例(71.1%).1例为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其余82例均为经典型HL,其中64例(77.1%)为经典混合细胞型.侵犯部位广泛,巨大瘤块34例(41.0%),大于4个淋巴结区受累26例,有B组症状35例.70例行EB病毒感染指标[潜伏膜蛋白(LMP)和(或)EB病毒编码RNA(EBER)染色]检测,65例(92.9%)阳性.随访时间(72±32)个月.低危组3例,中危组27例,高危组53例.总体生存率97.5%,5年无事件生存率92.8%.结论 儿童HL男性多于女性,与EB病毒相关,病理以混合细胞型居多,预后相对较好.根据疾病危险度进行联合化疗及低剂量受累野放疗的近期疗效可靠,但随访时间尚短,需进一步观察远期不良反应.
段彦龙金玲杨菁黄爽张梦赖瑞周春菊张永红
关键词:霍奇金病儿童
儿童EB病毒相关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5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了解儿童EB病毒(EBV)相关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疗效及预后。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6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5例规律治疗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儿临床资料、病理资料、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儿以发热、鼻塞、流涕、听力下降等起病,病初临床症状均不典型,就诊时病史长(23d-6个月),最终依靠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临床分期Ⅰ、Ⅱ、Ⅲ期各1例,Ⅳ期2例。1例存在免疫缺陷相关基因突变(UNCl3D),1例初诊时合并EBV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予SMILE(甲氨蝶呤、异环磷酰胺、地塞米松、依托泊苷、门冬酰胺酶)、VIDP(异环磷酰胺、地塞米松、依托泊苷、顺铂)方案化疗以及局部精准放疗,中位随访时间35个月(6—45个月),除1例仍在接受化疗患儿以外,余4例停止放化疗患儿均持续完全缓解。结论儿童EBV相关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怀疑本病应尽早进行病理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确诊后需尽早给予联合放化疗。以SMILE为主的联合放化疗方案对本病有比较肯定的疗效。
张梦杨菁金玲段彦龙黄爽周春菊周小鸽张永红
关键词: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B病毒儿童
PSO-ESN在城市内涝点降雨积水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9年
针对城市内涝监控系统内涝点监测数据利用有限问题,提出一种基于PSO-ESN的内涝点降雨积水预测方法。分别选取历史降雨和液位为输入向量、当前液位为输出向量,通过回声状态网络动态逼近输入和输出向量之间的映射关系建立预测模型,以迭代多步预测方法得到未来液位,并采用粒子群算法解决回声状态网络模型关键参数和时间序列嵌入维数选择主观性问题。应用实例表明所述模型在内涝点降雨积水预测中的适用性,与传统Elman神经网络和BP神经网络相比,所述模型预测精度分别提高52.9%和82.4%。该方法能够有效利用监测数据,为内涝预警以及排水系统优化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张梦张梦全星
关键词:内涝回声状态网络粒子群优化水位预测
优化营养管理在儿童成熟B细胞淋巴瘤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2023年
目的探讨全程营养管理在儿童成熟B细胞淋巴瘤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采用历史对照设计。研究对象为北京儿童医院儿童肿瘤中心肿瘤内科初诊并完成治疗的127例成熟B细胞淋巴瘤患儿,分为2组,2020年7月—2021年7月治疗的63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2021年8月—2022年8月治疗的64例为管理组。收集两组患儿住院期间的基本临床资料、主要并发症及体重波动、血红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绝对值等营养相关指标,并给予管理组全程营养管理。结果化疗结束后管理组和对照组BMI[(17.1±2.8)kg/m^(2)比(16.0±2.8)kg/m^(2)]、营养不良评分[(0.2±1.1)比(-0.3±1.4)]、白蛋白[(43.7±3.5)g/L比(40.9±3.9)g/L]、前白蛋白[(208.9±59.8)mg/L比(188.9±43.5)mg/L]及淋巴细胞绝对值[(1.1±0.6)×10^(9)/L比(0.9±0.4)×10^(9)/L]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23.4%比39.7%)、败血症(14.1%比31.7%)、其它感染(15.6%比33.3%)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入ICU(4.7%比15.9%)、非化疗入院(32.8%比50.8%)和营养不良(11.1%比25.0%)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营养管理,可改善患儿营养状况和预后,避免营养相关不良事件发生。
赵文利闫洁金玲杨文利黄爽张梦段彦龙
关键词:儿童营养管理
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并骨侵犯的临床研究
2014年
目的 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并骨侵犯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3例ALCL并骨侵犯患儿(骨侵犯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同期收治的无骨侵犯的26例ALCL患儿作为对照(无骨侵犯组),对2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生存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骨侵犯患儿占同时期收治的ALCL患儿的33.3%(13/39例).其中2例为原发性骨淋巴瘤,占骨侵犯患者的15.4%(2/13例),占同期全部ALCL患者的5.1%(2/39例).误诊率为53.8%(7/13例).多数患儿为多发骨侵犯,最易受累的区域是骨盆和脊柱.2组患儿年龄、性别、分期、病理亚型、肿瘤负荷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所有患儿只接受联合化疗,未行放疗.3年无事件生存率骨侵犯组为(84.6±10.0)%,无骨侵犯组为(76.9±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06,P=0.307).3年总体生存率骨侵犯组为(92.3±7.4)%,无骨侵犯组为(84.6±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45,P=0.477).患者停药前复查X线平片、CT和/或磁共振(MRI)等影像学检查,显示骨破坏完全修复者仅4例,未完全修复的9例患者中有3例同时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ZT)/CT检查,均未见高代谢灶.结论 骨侵犯不是ALCL患儿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但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特异性差,较易误诊,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停药前多数患者骨破坏的影像学改变未完全恢复,故不能作为有残留病灶的依据.
杨菁郑胡镛段彦龙金铃黄爽张梦周春菊张永红
关键词:淋巴瘤大细胞间变性儿童预后
黑磷纳米片载药体系的制备及其抗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被引量:1
2022年
本研究采用普通液相法制备黑磷纳米片(black phosphorus nanosheets,BP),并经聚乙二醇修饰后将白藜芦醇负载于BP上,得BP载药体系。采用荧光蛋白标记法考察BP的脑靶向性,并通过TTC(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染色法、神经行为学评价、脑水肿考察等实验研究黑磷载药后抗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作用。使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方法探究BP载药体系作用于缺血性脑损伤的分子机制,采用溶血实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实验评估其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BP载药能力优异,其载药体系结构、粒径均一且释药曲线稳定,具有优异的光热效应。通过对荧光强度的分析对比,发现BP在近红外光辅助照射条件下可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使药物更多通过血脑屏障。此外,BP载药体系能明显改善造模后小鼠的神经行为障碍,脑梗死面积及脑水肿程度显著下降。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实验证明,此载药体系可通过激活抗氧化信号通路蛋白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缺血性脑损伤作用。BP载药体系的溶血实验及H&E实验结果表明,其不具有明显毒性,安全性高。综上,本研究制备的BP载药量高、光热性能良好、安全性高,在近红外光条件下,还具有一定的脑靶向能力,可提高药物在脑部的治疗效果。动物福利和实验过程均遵循石河子大学一附院动物伦理委员会的规定。
张媚丽张梦张梦侯靓赵闻天田星
关键词:白藜芦醇药物载体缺血性脑损伤靶向性
以头颅包块起病的儿童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6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了解以头颅包块起病的儿童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影像学特点及其疗效、预后。方法对6例患儿资料进行临床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 6例患儿均以头颅包块起病,早期无其他伴随症状,最终依靠病理活检确诊为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就诊时1例临床分期为Ⅲ期,其余5例临床分期为Ⅳ期。按改良的BFM-95-LBL方案化疗,中位随访时间45(31-57)个月,均持续完全缓解。结论头颅包块是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特殊临床表现,疾病早期容易误诊,怀疑本病应尽早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确诊后按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方案正规化疗,预后良好。
张梦金玲杨菁段彦龙黄爽张永红
关键词:儿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