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诗颖
- 作品数:21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关于“民国机制”命名和定义研讨的反思——兼与李怡等学者商榷
- 2014年
- 李怡于2009年提出关于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范式"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由于形成时间短暂,它还需要经历诸多现实的考验。在命名方面,"民国机制"实际指的是民国文学机制,它所作用的对象依旧是中国现代文学,实质未能跳出"现代"意义的内涵。同时,研讨还包括"民国机制"划分边界的依据和时空影响。李怡把酝酿"民国机制"的时间定在1912年清王朝覆灭后,依旧未能跳出以"国体和政体"作为文学史划分依据的桎梏。虽然中华民国曾作为一个政权符号存在,但"民国机制"并未能在当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李怡并没有对文学史观和价值评判标准作出一个完整的解析,所以学界对民国机制"能包容错综复杂的文学现象"这个命题仍需质疑并继续探索。
- 徐诗颖
- “民国机制”文学史观和价值评判研讨的反思
- 2014年
- 李怡于2009年提出的关于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范式"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引起了两岸学界的共同关注。由于形成时间短暂,它还需要经历诸多现实的考验。结合李怡等相关学者对此叙述范式所进行的解读,可以发现在文学史观和价值评判上仍有值得思考和商榷的地方。
- 徐诗颖
- 关键词:文学史观
- 试析艾青桂林文化城诗歌创作的“比兴”意象
- 2014年
- 抗日战争时期,艾青曾选择桂林作为将近一年避难的驿站。同时,这一年也成为艾青诗歌创作生涯的一个黄金点:不少诗歌作品既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又能顺利保存至今。仔细分析艾青诗歌得以传承的原因,可以发现其中之一得益于他在诗歌意象具体化方面所下的功夫,而比兴手法的使用令其增色不少。作为艾青诗歌意象系统组成部分之一的"比兴"意象,主要可以分作三种类型进行更进一步地探究:象征型意象、比喻型意象和综合型意象。
- 徐诗颖
- 关键词: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艾青诗歌
- 比较视域中的中俄文学作品“罪与罚”思想研究——以江瑶与拉斯科尔尼科夫为例
- 2016年
-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心理结构。刘小枫认为,深渊与救赎是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西方精神文化思想的永恒主题。俄国的精神领袖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下简称“陀氏”)的小说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关注。
- 徐诗颖
- 关键词:比较视域陀思妥耶夫斯基中俄文化心理结构永恒主题
- “沉潜心性”的生命灵动——1956至1976年施蛰存的学者风度
- 2013年
- 在反右和"文革"时期,施蛰存被迫改变原来创作小说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对古碑和古典文学的研究,从此过上了20年沉潜的生活,逐渐从人们记忆中的"海派才子"身份转向淡泊稳健的学者角色,学者风度也逐步养成。在这20年里,他选择在政治浪潮中坚守自我、在金石古碑中拓展自我、在诗词唱和中寄托自我。这一切都为晚年所取得的最后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徐诗颖
- 关键词:诗词唱和
- 香港文学与身份认同——以回归过渡期的香港小说为例被引量:2
- 2016年
- 香港人自进入"回归过渡期"以来便陷入了身份认同的危机。反映到小说领域,不少作家试图表达香港人的焦虑、恐慌和无助感,并在"九七"回归前去追忆和建构属于他们心目中的香港历史。只可惜,在寻找身份认同后却发现,一切的建构都是徒劳的。虽然100多年接受英国的殖民统治已经让香港人的身份变得复杂起来,但香港人与其抗拒、逃避或者自立于边缘,还不如从容面对回归后政治身份转变的现实。
- 徐诗颖
- 关键词:香港文学身份认同香港小说
- 无意识和人格结构理论视野下的文本分析——以施蛰存《梅雨之夕》为个案
- 2013年
- 在我国,"新感觉派"代表作家施蛰存的作品明显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他的小说对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做了深刻的描绘,注重捕捉独特的人生感受。本文通过介绍弗洛伊德无意识和人格结构理论,并重点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解读施蛰存的作品《梅雨之夕》,探究其中男女主人公内心意识流动的心理过程,以此体现他在努力追求中国式的潜意识描写方面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突破和探索。
- 徐诗颖
- 关键词:无意识人格结构《梅雨之夕》
- 试析胡红一剧作的人性“乌托邦”情怀
- 2013年
- 广西第三批签约作家胡红一从记者编辑成功转型为剧作家,在戏剧创作中始终向受众传递着"真善美"的品德,勇于实践美好生活的理想,努力追求人性"乌托邦"情怀的复归。胡红一的戏剧追求主要体现为:从多个角度选取紧扣时代脉搏的戏剧题材;用三大显著手段设置戏剧笔下的角色人物,体现丰富的内心情感;人物语言不矫揉造作,戏剧语言所塑造的意境展示着和谐美和自然美,充满着浪漫和诗意的色彩。
- 徐诗颖
- 关键词:真善美乌托邦
- 新世纪香港文学批评管窥——以《香港文学》批评栏目为考察对象被引量:1
- 2017年
- 香港报刊商业化倾向严重,且不少报刊无法做到长期经营,很难形成强大的平台来支持文学的发展。这使文学评论发表的园地越来越少,大多数评论文章只能借助一些纯文学刊物或者文化刊物发表,可大部分也由于资金受限而被迫停刊:比如:“《素叶文学》等杂志是由编辑群集资出版的,因为资金的无法顺利到位而最终停刊;《香江文坛》、《字花》等杂志都受到香港艺术发展局的资助,前者因资助取消而被迫停刊。”
- 徐诗颖
- 关键词:香港文学文学批评文学评论文学刊物
- 压抑·缅怀·觉醒——论陈谦中篇小说《繁枝》被引量:1
- 2014年
- 一棵家庭树,引出了立蕙的寻父之路,更隐藏着一个移民家族50年来所发生的点滴。陈谦的中篇小说《繁枝》正如题目一样,许多鲜为人知的枝节需要不断被发掘。小说不仅仅局限于何氏移民家族的故事,而是更多从家族三代人的精神历程出发来着眼于如下问题:生活在20世纪中叶以后的中华民族几代人如何直面历史,如何处理中西文化碰撞下的思想冲突以及如何在觉醒后重新放飞心灵。
- 徐诗颖
- 关键词:压抑缅怀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