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晓琴

作品数:25 被引量:198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红壤
  • 5篇稻田
  • 5篇土壤
  • 4篇亚热带
  • 4篇通量
  • 4篇免耕
  • 3篇植被
  • 3篇杉木
  • 3篇气候
  • 3篇丘陵区
  • 3篇小麦
  • 3篇化学计量
  • 3篇红壤丘陵
  • 3篇红壤丘陵区
  • 2篇亚热带森林
  • 2篇玉米
  • 2篇生态
  • 2篇施肥
  • 2篇双季稻
  • 2篇双季稻田

机构

  • 24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中国资源卫星...

作者

  • 25篇戴晓琴
  • 16篇王辉民
  • 8篇杨风亭
  • 7篇付晓莉
  • 7篇寇亮
  • 5篇张心昱
  • 4篇孙晓敏
  • 3篇徐丽丽
  • 3篇欧阳竹
  • 3篇李运生
  • 2篇温学发
  • 2篇刘长红
  • 2篇王秋兵
  • 2篇袁野
  • 1篇于贵瑞
  • 1篇马泽清
  • 1篇赵博
  • 1篇周蕾
  • 1篇张雷明
  • 1篇方华军

传媒

  • 4篇植物生态学报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耕作与栽培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中国科学数据...
  • 1篇全球变化数据...

年份

  • 1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9
  • 1篇2002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长期观测研究支撑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可持续发展被引量:3
2020年
南方红壤区和亚热带森林交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空间载体;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传承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科学院千烟洲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千烟洲站")地处亚热带典型红壤丘陵山区,以亚热带人工林、常绿阔叶林、次生林等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长期定位观测、控制实验与模拟等方法,研究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在国内率先引进碳水通量观测技术,突破了涡度相关与稳定同位素技术协同观测的技术瓶颈,从点到面阐明了我国亚热带森林对全球变化响应适应机制;揭示了流域尺度物质循环与生态水文过程耦合机制;创新人工林生态系统多目标经营理论、关键技术与示范模式;在地下生态过程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提出了基于植物根系的植物进化理论。千烟洲站是以林为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代表,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演替序列研究的重要野外平台,已成为我国生命科学和地学交叉的代表性的综合观测研究站。
马泽清王辉民杨风亭付晓莉方华军方华军王景升寇亮戴晓琴
关键词:水土流失生态恢复通量生态水文人工林
中国南方双季稻田转菜地对碳氮温室气体通量影响实测统计数据集
2018年
本研究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千烟洲生态试验站(26°44′48″N,115°04′13″E),选取约十年的双季稻田将其部分转为旱作蔬菜地,设置稻田施肥(R-F)、菜地施肥(V-F)、稻田不施肥(R-NF)、菜地不施肥(V-NF)4种处理,并在每块样地分别设置去除植被的亚处理(-no plant),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田间原位对甲烷(CH4)、氧化亚氮(N2O)、二氧化碳(CO2)通量进行了两年的监测。主要研究我国南方双季稻田转为菜地初期对CH4、N2O、CO2通量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施肥和植株的参与对农田CH4、N2O、CO2通量的影响。该数据集包括:(1)稻田和菜地的管理数据;(2)2012年7月-2014年7月8种处理的CH4通量;(3)2012年7月-2014年7月8种处理的N2O通量;(4)2012年7月-2014年7月8种处理的CO2通量;(5)稻田和菜地0-20 cm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6)稻田和菜地0-10、10-20cm土壤pH;(7)实验地区观测期间内日平均气温和日降水量;(8)稻田淹水层厚度。该数据集存储为.xlsx格式,1个数据文件,数据量为286 KB。该数据集的分析研究成果发表在《PLoS ONE》2016年第11期和《应用生态学报》2015年第26卷第1期。
袁野戴晓琴王辉民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氧化亚氮
氮磷添加对杉木根叶分解残余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为揭示根、叶分解残余物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相关过程的影响,研究了分解第3年杉木根残余物(凋_(R))和叶残余物(凋_(L))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环丙基脂肪酸/前体结构,Cy/pre;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Mono/sat;真菌/细菌,F/B;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G^(+)/G^(-))、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βG;β-N-乙酰氨基葡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AP)、化学元素含量及计量比对氮磷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1)与凋_(R)相比,凋_(L)中的Cy/pre、F/B、G^(+)/G^(-)低,Mono/sat高。氮磷添加对分解残余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不显著。(2)与凋_(R)相比,凋_(L)中的βG和NAG活性高、βG/AP大。氮磷添加抑制了AP活性,提高了βG/NAG及βG/AP。且氮磷添加对凋_(R)的AP活性抑制作用更强,对凋_(L)的βG/NAG提升幅度更大。(3)分解残余物中的Mono/sat、G+/G、F/B分别与锰含量、磷/钙、氮含量正相关;AP、βG/NAG分别与氮/磷、磷/铁正相关;βG/AP、NAG、βG分别与氮/锰、磷/镁、氮/钙负相关。表明根、叶分解残余物仍可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相关过程产生不同影响,考虑分解残余物类型可提高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预报精度。
王玉鑫付晓莉王辉民戴晓琴戴晓琴寇亮
关键词: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化学计量凋落物分解
稻田改为旱地后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被引量:8
2015年
土地利用变化是驱动陆地与大气之间碳迁移变化的主要因素,为正确评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后土壤有机碳固持和稳定性,对南方双季稻田(RR)改为玉米-玉米(MM)和大豆-花生(SP)2年后土壤化学性质、有机碳矿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RR改为MM和SP后,土壤p H值显著降低(0.50-0.52,P=0.002),而可溶性有机碳显著提高(23%-35%,P=0.016).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没有显著变化,但在培养13 d后SP累积矿化量显著降低(P=0.019).稻田改旱地后,土壤微生物总磷脂脂肪酸(PLFAs)、细菌、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和放线菌PLFAs显著降低(P<0.05),而真菌PLFAs/细菌PLFAs(F/B)显著增加(P=0.006),但改MM和SP没有显著差异.培养初期,土壤放线菌PLFAs与累积碳矿化显著相关(P=0.034),土壤F/B与培养13 d累积碳矿化显著相关(P=0.004),而土壤微生物群落主成分分析的PC1(P=0.014)和总的PLFAs(P=0.033)与培养108 d累积碳矿化显著相关.本研究发现稻田改旱地后土壤p H和总氮含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关键因素.
刘长红袁野杨君戴晓琴王辉民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土壤有机碳矿化微生物群落磷脂脂肪酸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对亚热带常绿针叶林物候的追踪被引量:10
2020年
植被物候期(春季返青和秋季衰老)是表征生物响应和陆地碳循环的基础信息。由于常绿针叶林冠层绿度的季节变动较弱,遥感提取常绿针叶林的物候信息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是目前区域物候监测中的难点。利用MODIS植被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GOME-2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和通量数据(总初级生产力GPP)估算2007—2011年亚热带常绿针叶林物候期,用来比较三类遥感指数估算常绿针叶林物候的差异。结果表明:基于表征光合作用物候的通量GPP数据估算得到5年内亚热带常绿针叶林生长季开始时间(SOSGPP)为第63天,生长季结束时间(EOSGPP)为第324天,生长季长度为272天;基于反映植被光合作用特征的SIF曲线获得物候信息要滞后GPP物候期,其中生长季开始时间滞后19天,生长季结束时间滞后2天;基于传统植被指数NDVI和EVI的物候期滞后GPP物候期的时间要大于SIF滞后期,其中植被指数SOS滞后SOSGPP 31天,植被指数EOS滞后EOSGPP 10—17天。虽然基于3种遥感指数估算的春季和秋季物候都滞后于通量GPP的物候期,但是卫星SIF的物候信息能够更好地捕捉常绿针叶林的生长阶段。同时,春季温度是影响森林生长季开始时间的最重要因素;秋季水分和辐射是影响生长季结束时间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SIF估算的亚热带常绿针叶林的春季和秋季物候的滞后时间要短于传统植被指数,能更好地追踪常绿林光合作用的季节性,为深入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重要的基础。
周蕾周蕾刘啸添戴晓琴戴晓琴
关键词:植被指数物候通量气候变化
免耕系统土壤氮素有效性及其管理被引量:9
2009年
相对于传统耕作,免耕改变了土壤微环境,因此改变了肥料及土壤氮的转化规律。为促进免耕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及推广,本文就免耕系统土壤氮素的有效性及其管理进行了综述。详细阐述了免耕条件下氮矿化、固定、硝化、反硝化、挥发、淋失和侵蚀过程对土壤氮有效性的影响,同时归纳了氮肥类型、用量、施用方式和使用时间对作物氮有效性的影响。
戴晓琴李运生欧阳竹
关键词:免耕氮有效性氮肥管理
树干液流径向分布格局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2年
树干液流径向分布的不均匀性是引起热技术估算单株乃至林分蒸腾误差的主要来源。因此,了解树干液流径向分布格局并将其定量化,成为利用热扩散和热脉冲技术准确估算森林蒸腾的必要条件。该文详细介绍了树干液流径向分布格局的研究方法,总结了目前4种常见的树干液流的径向分布格局,分析了影响树干液流径向分布格局的内部结构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阐明了树干液流径向分布格局的时间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徐飞杨风亭王辉民戴晓琴
关键词:树干液流蒸腾
亚热带红壤区森林土壤剖面微生物残体碳分布及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22年
土壤剖面中20cm以下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占土壤剖面总SOC储量50%左右,由于土壤微生物残体碳(MRC)是稳定土壤碳库的重要来源,因此研究土壤剖面中MRC对SOC的贡献对于评估土壤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MRC含量及其对SOC贡献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土壤表层,在土壤剖面和母质中尚不清楚。选取江西省千烟洲亚热带典型森林红壤剖面,通过氨基糖与磷脂脂肪酸(PLFA)微生物标志物分析方法,分析红壤剖面和母质中MRC的影响机制及其对SOC贡献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MRC含量随着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在整个土壤剖面中,细菌MRC对SOC贡献为6%-12%,真菌MRC对SOC贡献为12%-36%,MRC对SOC贡献为18%-46%。从土壤表层至母质,真菌MRC对SOC贡献高于细菌MRC。(2)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在土壤剖面中,MRC含量主要受到微生物-PLFA含量、容重和溶解态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研究量化了红壤剖面中MRC对SOC的贡献,表明在20cm以下土壤及母质中,微生物残体碳对红壤地区生态系统碳库具有重要贡献。
于颖超张心昱戴晓琴戴晓琴杨洋史丽娟
关键词:氨基糖磷脂脂肪酸放线菌母质
2003-2010年千烟洲人工针叶林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被引量:3
2021年
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控制机理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是生态学与全球变化科学长期致力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涡度相关技术是原位、连续、高频观测生态系统碳水交换过程的强有力技术途径。中国科学院千烟洲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简称千烟洲站)作为国内首批建立涡度相关观测系统的野外台站,已经持续积累了17年的人工针叶林生态系统碳水交换通量的科学观测数据。为了推动中国乃至全球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千烟洲站公开发表了整理加工的2003–2010年连续观测的碳水通量及相关气象要素数据。本数据集包含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呼吸、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潜热通量、显热通量、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水汽压、风速、风向、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太阳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和降水等观测指标,形成了半小时、日、月和年尺度数据产品。
戴晓琴王辉民王辉民杨风亭徐明洁陈智杨风亭孙晓敏温学发
关键词:气象要素人工针叶林
中国南方双季稻田转菜地对CO_2和CH_4通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观测了我国南方亚热带水稻田转为旱作蔬菜地后第1年的CO2和CH4通量变化,旨在探索稻田转菜地初期对CO2和CH4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O2通量因蔬菜种类、生长状况及生长季节的不同而不同.种植豇豆菜地CO2通量显著高于稻田,种植辣椒菜地CO2通量则显著低于稻田.稻田转菜地CH4通量从6.96 mg C·m^-2·h^-1显著下降到-0.004 mg C·m^-2·h^-1(P〈0.001).转菜地后CO2和CH4的净累积碳吸收为543kg C·hm^-2,显著低于稻田的3641 kg C·hm^-2,但由净CO2和CH4排放造成的增温效应无显著差异.转成菜地1年后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所升高,且10-20 cm土层显著高于对照水稻田.
袁野刘长红戴晓琴王辉民
关键词:CH4增温效应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