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刚
- 作品数:65 被引量:51H指数:3
- 供职机构: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世界文学视野下的王际真对《儒林外史》的翻译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美国华裔汉学家王际真对《儒林外史》的英文节译在其英译史上具有学术价值,本文首次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初步研究,试图将王际真英译《儒林外史》置于世界文学的视野下来观照。通过与杨宪益、戴乃迭《儒林外史》英文本的对比分析,力图呈现其历史原貌。
- 曹文刚
- 关键词:《儒林外史》翻译世界文学
- 大仲马对中国小说的影响
- 2015年
- 大仲马与中国文学传统有着一种内在的亲和力,相比其他外国作家,他在中国格外受到接纳。在晚清以来的"小说界革命"中,大仲马小说的历史性、传奇性、通俗性促进了中国文学文体包容性的扩大,提升了历史小说、通俗小说的地位,增加了对读者的重视,推动了中国小说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艺术形态。新时期有关大仲马的论争反映了小说观念的创新,使小说批评标准回归到美学和历史的观点上来,肯定了读者和批评家在决定文学价值中的作用。从"小说界革命"到新时期,大仲马为中国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营养。大仲马在中国见证了中国小说的发展,他在中国的接受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国小说的流变史。
- 曹文刚
- 关键词:大仲马中国小说历史小说通俗小说
- 论尧斯的“期待视野”
- 2012年
- "期待视野"是尧斯接受美学理论中一个举足轻重的概念,是指由接受主体或主体间的先在理解形成的指向本文及本文创造的预期结构,它意味着接受者从自己现有的条件出发对文学作品所能达到的理解范围。文章分析了"期待视野"的内涵,认为"期待视野"是不断变化的,"期待视野"与新作品是相互作用的,人们的"期待视野"与新作品之间存在着一个审美距离。
- 曹文刚
- 关键词:审美
- 瓦雷里与中国
- 2015年
- 瓦雷里与中国两个文学青年梁宗岱、盛成的相逢、对话、交流是双方在各自徘徊状态下的历史汇合:是西方对东方的召唤、选择,东方对西方的寻找、应和的时代回声。他们互为朋友和向导,在平等、友好、亲善的氛围中互为媒介互相引导,出于对中法文化交流的热情达到了共鸣,在心灵上达到了共识。瓦雷里通过盛成创作的《我的母亲》与现代中国对话。他以他的中国弟子为媒介,对中国文化作了广泛深刻的观照和思考。他批判欧洲中心论和欧洲由来已久的对中国的误解、轻视、偏见,认为西方人和中国人必须亲近共处、共生互补,不同的民族应亲近共处,为此要进行"心印而神会"的交流。
- 曹文刚
- 关键词:瓦雷里诗哲中国文化
-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外译介与传播被引量:3
- 2015年
-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外译介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外译介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分析了遭遇困境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
- 曹文刚
-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
- 美国华裔汉学家商伟《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研究
- 2019年
- 美国华裔汉学家商伟教授在他的专著《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中对《儒林外史》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角度对这部思想性很强的小说进行诠释;将《儒林外史》定位为文人小说,讨论它作为文人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创新,探讨其对正史权威叙述的反驳、无情的自我质疑、强烈的自我意识,重释了文人小说。
- 曹文刚
- 关键词:思想史文人小说
- 我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兼谈网络小说《琅琊榜》被引量:1
- 2019年
- 近些年,我国网络文学作品走向海外,大受追捧,成为继传统文学之后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另一个热点内容,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支新生力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我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形势喜人,但也面临一些问题。网络小说《琅琊榜》是我国网络文学在海外广泛传播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对于探索我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路径具有重要的启迪与借鉴作用。
- 曹文刚
- 关键词:网络文学
- 鲁迅及其作品在法国的翻译传播被引量:3
- 2016年
- 鲁迅的思想和文学生命力通过翻译在海外得以扩展与延伸,但在传播与接受过程中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简要梳理了鲁迅及其作品在法国的翻译传播历程,分析了其在法国翻译传播的特点及其启示。
- 曹文刚
- 汉译外人才培养与中国文化“走出去”被引量:2
- 2017年
-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汉译外。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国家战略,汉译外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关注,如何培养足够数量的合格的本土汉译外人才,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当前汉译外人才极度短缺,汉译外人才培养中存在种种问题与不足,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加以改进。
- 曹文刚
- 关键词:中国文化
- 朱笛特与中国
- 2015年
- 朱笛特有一种特别的中国情结,她在属于自己的"象牙之塔"里神往于中国,认同于中国文化,利用各种艺术手段,想象中国、塑造中国、介绍中国。她对中国古诗的译介,带有相当大的改写与创作的成分。她对中国古诗的深厚文化内涵进行美学再加工,从中获取新的灵感和想象,抒发了她的异国情调、中国梦,塑造了她心目中的中国文化。朱笛特将她的"中国作品"置于一定的历史框架下,她无意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历史真实,而是借异国历史满足自己想象和审美的需要。"中国历史框架"只不过是为她搭起了创造和想象的空间,为她独抒性灵提供了一个适宜的背景,是女作家借以抒发自己的中国梦的一种创作手法。她笔下的人物,寄托了她的理想,深深打上了她的个性特征,是女作家自己的激情、理想与其对中国的梦想和想象相结合的产儿。
- 曹文刚
- 关键词:中国古诗中国文化乌托邦异国情调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