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玉林

作品数:34 被引量:72H指数:5
供职机构: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医学会临床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7篇放射科
  • 6篇动脉
  • 4篇阿尔茨海默病
  • 4篇成像
  • 4篇磁共振
  • 3篇血管
  • 3篇膜下
  • 3篇介入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3篇X线
  • 3篇X线计算
  • 3篇X线计算机
  • 3篇CT扫描
  • 3篇成像技术
  • 3篇出血
  • 2篇低剂量
  • 2篇动脉成像
  • 2篇动脉瘤
  • 2篇动脉入路

机构

  • 34篇浙江省立同德...
  • 7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杭州市第一人...
  • 1篇杭州市第七人...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杭州市中医院
  • 1篇宁波市鄞州区...

作者

  • 34篇曹玉林
  • 16篇侯洪涛
  • 10篇魏福全
  • 9篇张玲芳
  • 8篇贾玉柱
  • 7篇陆海华
  • 6篇王莹
  • 5篇杨光钊
  • 4篇郭忠伟
  • 4篇李嘉鹏
  • 3篇周煜奇
  • 2篇陈杏丽
  • 2篇王刚
  • 2篇王莹
  • 2篇陈炜
  • 2篇张志平
  • 1篇茅国群
  • 1篇张江涛
  • 1篇王宇军
  • 1篇刘健

传媒

  • 5篇浙江临床医学
  • 5篇中国现代医生
  • 3篇医院管理论坛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华精神科杂...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浙江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医药管理杂...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2015浙江...
  • 1篇2014中华...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8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2
  • 3篇2011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FMEA优化住院患者CT检查流程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改进住院患者CT检查执行流程的效果。方法基于FMEA对CT检查准时率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制订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比较改进前后CT检查的准时率、设备运营效率及风险优先值的变化。结果基于FMEA改进住院患者CT检查执行流程中的失效环节后,检查准时率由51.8%提升至84.6%,CT设备运营效率提高16.9%,各个环节的RPN值显著下降。结论基于FMEA优化住院患者的CT检查执行流程,能提高检查的准时率和设备运营效率。
曹玉林张峰侯洪涛屠高峰王莹
关键词: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CT检查
一种放射科用磁共振设备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放射科用磁共振设备,包括床体和核磁共振仪,床体上设有送入到核磁共振仪内的移动床板,所述床体的床头部设有头部托架,所述头部托架包括设置在床体两侧的且与床体平行设置的限位滑轨,所述限位滑轨之间设有第一托架...
曹玉林
文献传递
大螺距CT扫描在儿童胸部CT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儿童在不镇静和自由呼吸状态下采用大螺距CT扫描的可行性。方法:我院60名患儿参与这项研究。30例患儿使用双源CT大螺距扫描(0—55个月,平均14+17个月)。扫描参数:螺距=3.0,探测器准直宽度128*0....
魏福全曹玉林
一种老年核磁共振影像用投影仪挂壁结构
本新型公开了一种老年核磁共振影像用投影仪挂壁结构,包括投影仪主体、经膨胀螺栓与室内屋顶相固定的定位底座,定位底座的底部设有竖直向下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底端部经定位机构固定有底端为敞口的防护箱体,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固定在连...
曹玉林
文献传递
3D 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与常规DSA比较,评价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3天内均行常规DSA/3D DSA进行检查,分析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15例患者中发现1例烟雾病,动脉瘤患者共10例。常规DSA检出8例,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2/8)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1/8)。3D DSA显示病变复杂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10例3D DSA图像都清晰显示了脑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常规DSA假阳性患者经3D DSA证实为血管扭曲造成。结论:3D DSA可立体、直观地显示颅内动脉瘤及其与空间解剖关系,为手术夹闭和介入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曹玉林王莹侯洪涛陆海华王刚周煜奇张玲芳
关键词:介入性
FMEA与RCA在放射科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MEA)与根原因分析法(RCA)在放射科DR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利用FMEA及RCA对放射科数字化X线摄影(DR)辐射存在的风险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原因制定针对性整改方案,对实施整改方案前后的DR辐射风险优先顺序值(RPN)以及废弃影像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施FMEA与RCA之前,DR废弃影像发生率为0.91%,实施后DR废弃影像发生率为0.28%,整改后DR废弃影像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改后DR风险优先值也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应用FMEA与RCA对放射科DR辐射风险进行综合管理,能够有效降低DR风险优先值以及废弃影像发生率,极大地提高了受试者的安全。
陈松宽周煜奇曹玉林
关键词:FMEARCA
卒中后认知障碍伴失眠的相关因素研究被引量:16
2021年
背景认知障碍和失眠障碍均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两者常以共病形式出现且相互影响,进而影响卒中患者功能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卒中发生后,患者的激素水平及脑血流会发生改变,这可能与卒中并发症存在相关性。目的分析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伴失眠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2月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卒中患者55例,将PSCI伴失眠患者作为观察组(n=40),卒中后不伴有认知障碍和睡眠障碍者作为对照组(n=15)。记录两组一般资料,相关临床量表评分,血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激素〔促肾上腺激素(ACTH)、皮质醇(CORT)〕、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激素〔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采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序列(ASL)测定患者脑血流量(CBF),对两组感兴趣区(ROI)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Barthel指数低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TSH、FT3、FT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ACTH、COR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NSE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左侧额叶CBF值低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MoCA评分与年龄、NIHSS评分、血清NSE水平呈负相关(rs=-0.321,P=0.043;rs=-0.478,P=0.002;rs=-0.433,P=0.005),与Barthel指数、右顶叶、左顶叶、右侧额叶、左侧额叶、右侧颞叶、右侧枕叶、左侧枕叶、右侧丘脑CBF值呈正相关(rs=0.486,P=0.001;rs=0.639,P=0.0
朱明锦眭淑彦罗方李波曹玉林张永华
关键词:卒中失眠动脉自旋标记脑血流量
Kaiser 模型在放射科突发事件管理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对放射科突发事件进行分析,提高放射科应急管理能力。方法通过Kaiser模型对放射科发生过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分类、评分,根据Kaiser模型计算出危害相关风险值并评估结果。结果放射科风险值排名前6位的突发事件分别为:突发信息网络故障(33.23%)、检查过程中患者突发意外(26.45%)、碘剂和钆剂严重过敏(25.47%)、铁磁性物体进入磁体间(23.65%)、群体伤害救治应急事件(23.52%)、造影剂外漏(22.56%)。结论通过Kaiser模型对放射科突发事件进行分析,制定具有科室特色的应急预案,能够有效提高科室应急管理能力。
曹玉林侯洪涛张志平李嘉鹏王莹
关键词:放射科应急预案应急管理
经腘动脉入路逆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症临床对照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经腘动脉入路逆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症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因股浅动脉及腘动脉近端完全闭塞接受经腘动脉入路逆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并选择同期24例因相似病变行常规入路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成功的患者与之相对照,两组TASC II分类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比较两组技术成功率、临床疗效、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技术即时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初次通畅率为94.7%(16/17);12个月时初次通畅率为76.5%(13/17),再次通畅率100%。并发症(3例,17.6%)主要有腘动脉穿刺点假性动脉瘤,股动脉穿刺点出血,肢体远端动脉急性栓塞,根据情况给予了相应处理。ABI指数从术前的(0.43±0.23)上升至(0.89±0.26)(出院前),6个月(0.86±0.25)及12个月(0.81±0.23)时保持改善状态(P<0.01)。对照组术后6个月的初次通畅率为91.7%(22/24)1;2个月时初次通畅率为75.0%(18/24),再次通畅率100%。并发症2例(8.3%),均为术后当晚股动脉穿刺点出血,重新加压包扎处理。ABI指数从术前的(0.55±0.31)上升至(0.90±0.23)(出院前),6个月(0.88±0.21)及12个月(0.85±0.26)时保持改善状态(P<0.01)。两组间术后通畅率、ABI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长段股浅动脉/腘动脉近端闭塞性病变,在腔内顺行开通失败的情况下运用经腘动脉入路逆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补救措施。
陆海华贾玉柱张玲芳曹玉林
关键词:股浅动脉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成形术内支架
新双源双能量CT单能谱成像技术在老年腰椎金属内固定术后的应用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新双源双能量CT单能谱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老年腰椎金属内固定术后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诊断治疗的48例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内固定的患者,经新双源双能量CT检测后,数据进行后处理获得50、80、110、140、170 keV不同能谱的图像,由2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放射科医师在后处理系统里采用双盲法对上述5组图像和120 kV融合图像的图像质量和伪影进行独立评估,并进行评分,评分采用4分制的评分标准,按照金属固定物外形、位置及相邻骨组织解剖细节显示清楚程度和有无伪影,从4分到1分逐渐递减。对不同的重建方法产生的图像质量和伪影大小的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图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位医师评价图像质量进行一致性检验的结果显示,两位医师的一致性非常强(Kappa=0.872)。新双源双能量CT成像的单能量技术在80 keV条件以上均可提供较好的图像质量,特别110 keV时图像质量达到最佳效果,3分达36例,4分4例和8例2分,与其他keV条件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37,P=0.003)。结论新双源双能量CT单能谱成像技术在减少金属伪影并提高图像质量中有明显优势,能提高老年腰椎金属内固定术后的影像质量,在110 keV时图像效果最佳,对脊柱外科的临床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李嘉鹏贾玉柱曹玉林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骨折内固定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