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立宇

作品数:105 被引量:405H指数:10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1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3篇肿瘤
  • 36篇细胞
  • 29篇免疫
  • 25篇组织化学
  • 24篇免疫组织
  • 24篇免疫组织化学
  • 23篇大肠
  • 19篇肠癌
  • 19篇肠肿瘤
  • 18篇病理
  • 17篇蛋白
  • 17篇细胞癌
  • 17篇腺癌
  • 16篇基因
  • 13篇直肠
  • 13篇结直肠
  • 12篇鳞状
  • 12篇鳞状细胞
  • 12篇鳞状细胞癌
  • 12篇病理学

机构

  • 70篇安徽医科大学
  • 50篇安徽医科大学...
  • 8篇铜陵职业技术...
  • 3篇安徽省立医院
  • 3篇福建省立医院
  • 2篇温州医学院附...
  • 2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佛山科学技术...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合肥市第一人...
  • 1篇安徽医学高等...
  • 1篇合肥市第二人...
  • 1篇合肥市口腔医...
  • 1篇皖西卫生职业...
  • 1篇安徽省太和县...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宿州市立医院
  • 1篇安徽省界首市...

作者

  • 105篇曹立宇
  • 36篇张洪福
  • 23篇尹玉
  • 14篇江燕
  • 13篇李昊
  • 10篇许建明
  • 8篇金雯
  • 7篇王波
  • 7篇陈顺华
  • 6篇丁丽红
  • 6篇詹鹤琴
  • 5篇孟刚
  • 5篇吴琪芳
  • 5篇张聪
  • 4篇吴文清
  • 4篇吴兴旺
  • 4篇熊茂明
  • 4篇陆娜娜
  • 4篇梅俏
  • 4篇蔡永萍

传媒

  • 25篇临床与实验病...
  • 17篇安徽医科大学...
  • 8篇中国组织化学...
  • 4篇安徽卫生职业...
  • 3篇中华消化杂志
  • 3篇安徽医药
  • 2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安徽医学
  • 2篇实用肿瘤杂志
  • 2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胃肠病学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牡丹江医学院...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华男科学杂...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实用肿瘤学杂...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9篇2012
  • 7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10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5例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观察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探讨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SCC)的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及在病理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5例食管BSCC分别作HE、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染色,同时收集5例典型鳞状细胞癌(SCC)作对照。结果:BSCC主要由密集的小细胞组成,排列成实体小叶状及假腺样(筛网状),并见粉刺样坏死及基底膜样物质沉积(PAS+),4例BSCC均见不同分化程度的鳞状细胞癌成分,1例见局灶性鳞状细胞分化。免疫组化基底细胞样成分Ker(AE1/AE3)、Ker14、PCNA、LM及p53均阳性,Ker194例基底细胞样成分及2例伴随鳞癌成分同时阳性;Syn仅1例BSCC阳性;5例SCCKer(AE1/AE3)均阳性,3例Ker14弱阳性,2例Ker19弱阳性。5例BSCC和BCC其S-100、CgA、NSE及SMA均阴性。结论:BSCC是鳞状细胞癌独特的组织学类型,进行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BSCC诊断及鉴别诊断。
曹立宇孙先虹
关键词:食管肿瘤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免疫组化
大肠癌中STAT3和VEGF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活化子3(STAT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以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STAT3和VEGF在62例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STAT3和VEGF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4.5%(40/62)、75.8%(47/62),均明显高于大肠正常黏膜组织35%(7/20)、30%(6/20)。STAT3和VEGF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Duke's分期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无关。STAT3和VEGF蛋白在大肠癌组织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STAT3和VEGF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两者具有协同作用,提示联合检测较单一检测更有意义。
陆娜娜尹玉李昊江燕曹立宇
关键词:大肠癌STAT3VEGF免疫组织化学
Bub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正常食管黏膜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观察Bub1 mRNA及Bub1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别,探讨Bub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标本及相应的食管切缘正常黏膜组织,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ub1蛋白和Bub1 m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正常黏膜组织相比较,Bub1 mRNA及Bub1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05),且Bub1 mRNA及Bub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Bub1表达水平高低可能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关系。
姚伶俐曹立宇张洪福李昊杨枫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BUB1纺锤体检验点原位分子杂交
幽门螺杆菌诱导蒙古沙鼠胃类癌发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蒙古沙鼠胃类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坳去除后对胃类癌发生的影响。方法100只蒙古沙鼠分成7组,A、B为空白对照组,C、D、E、F、G为Hp感染组,其中F、G组Hp感染后再去除。结果空白对照组(A、B组)未见ECL细胞增生/异型增生及类癌形成,却感染后(C、D、E组),血清抗Hp IgG抗体、胃泌素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ECL细胞增生/异型增生及类癌发生率分别为27.8%(5/18)、31.2%(5/16)、58.3%(14/24)和16.7%(3/18)、31.2%(5/16)、62.5%(15/2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坳感染时间的延长,ECL病变面积明显增加(P〈0.01);Hp去除后,血清抗Hp IgG抗体、胃泌素水平明显降低,EEL细胞增生/异型增生及类癌的发生率降低,分别为25.0%(4/16)、15.4%(2/13)和37.5%(6/16)、23.1%(3/13)。早期阶段去除Hp(G组),ECL病变发生率及类癌的面积明显低于非去除组(E组)(P〈0.001)。血清抗Hp IgG抗体与胃泌素水平及胃泌素水平与胃类癌的发生呈正相关(P〈0.001)。结论坳感染在蒙古沙鼠胃类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去除印可有效预防蒙古沙鼠胃类癌的发生。
曹立宇Tetsuya TsukamotoYoshiharu TakenakaHisayo Ban
关键词:胃类癌幽门螺杆菌
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研讨式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探讨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研讨式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2002级甲班和乙班,分别进行传统式教学及多媒体研讨式教学。结果:甲班同学口头表达能力及学习积极性均好于乙班同学,期末考试成绩明显高于乙班同学(P<0.05)。结论: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研讨式教学中能提高教学效果。
曹立宇
关键词:病理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法
丁酸钠对食管癌细胞的作用及食管癌早期诊断、生物学行为的研究
陶仪声张洪福宗永生沈蓉曹立宇姚伶俐承泽农于东红武世伍冯振中江燕詹鹤琴
该课题任务来源于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2KJ209、2000JL124zc、97JL148、2006KJ343B),以及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基金项目。该实验采用Western blot法、MTT比色法、...
关键词:
关键词:食管癌丁酸钠生物学行为
结直肠筛状粉刺型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筛状粉刺型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比较24例结直肠筛状粉刺型腺癌与278例普通型结直肠腺癌的临床分期、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遗传学特点等。结果结直肠筛状粉刺型腺癌临床分期较晚,Ⅲ+Ⅳ期所占比例(87.5%)及淋巴结转移率(87.5%)均明显高于普通型结直肠腺癌(42.4%,4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筛状粉刺型腺癌脉管侵犯率(87.5%)明显高于普通型结直肠腺癌(2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性别和分子遗传学KRAS及BRAF突变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筛状粉刺型腺癌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易侵犯脉管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较晚,预后较差。
张丽华陈小岩王晨陈顺华曹立宇
关键词:腺癌预后
IL-12p40、IL-12p70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p40(IL-12p40)、白细胞介素-12p70(IL-12p70)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L-12p40、IL-12p70在41例CHL组织、9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及20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RLH)中的表达。结果 IL-12p40、IL-12p70在41例CHL及92例DLBCL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51.22%、70.73%及0.00%、4.35%,20例RLH中未见IL-12p40及IL-12p70表达。IL-12p40、IL-12p70在CHL中及各亚型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DLBCL及RLH(P<0.05)。IL-12p40及IL-12p70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块大小、B症状、临床分期、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国际预后评分等临床病理因素均无关。IL-12p40与IL-12p70在CHL中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 IL-12p40、IL-12p70在CHL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陈聪刘芳张聪陈顺华曹立宇尹玉
关键词: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IL-12P40免疫组织化学
宫颈鳞状细胞癌PCNA及p53表达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及 p5 3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31例宫颈鳞癌及 1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PCNA及p5 3表达。结果 宫颈鳞癌 p5 3阳性率及PCNA强阳性率分别为 2 2 6 %和 6 1 3% ,正常宫颈 p5 3及PCNA均为弱阳性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PCNA强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 (P<0 0 5 )。p5 3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无关 (P >0 0 5 )。结论 p5 3基因突变在宫颈鳞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检测宫颈鳞癌组织中PCNA表达有助于判断细胞的增殖活性及预后判断。
潘孝华陈向红曹立宇
关键词:宫颈鳞状细胞癌PCNAP53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化
数字切片在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9
2011年
在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中尝试采用数字切片进行讲授和答疑,并与传统的幻灯片多媒体教学对比,探讨应用数字切片在病理学实验课中的教学效果。结果表明数字切片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病理组织图像的辨识能力,有利于提高病理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王晓洁曹立宇
关键词:数字切片病理学实验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